付 春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实验幼儿园 265800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全班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共同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学习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这个专题后,我收获颇多,查找一下我们大班集体教学活动,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淡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空”的文字表述上
活动目标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与需求,从不同的切入点设计活动。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特点、兴趣需要以及已有经验等,要思考大班的幼儿有哪些需求和特点,据此寻找适合的、有挑战性的目标。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探索”等词汇。
二、教师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忽视集体教学中的生成
教师因其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往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以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儿童原有的基本经验,同时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问题,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展开预设,这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活动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
三、重视运用各种策略、方法帮助幼儿获得认知经验,相对忽视幼儿审美、情感体验的获得
现在许多集体教学活动都能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入手,考虑幼儿之间学习方式的差异,利用多种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如图片、符号线索引导(利用不同的图片、符号进行记忆类的学习),关键经验回顾(激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为下一步学习打基础),身体动作定位(让自己的身体以及不同的身体动作成为学习的支持工具),多通道参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方式共同参与活动),猜测与记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大大促进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
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活动过分关注策略运用,结果事与愿违。比如在学习歌曲活动中,完整欣赏一至两遍新歌后,就开始不断利用图片让孩子们回忆、猜测歌词,此时,由于孩子们对歌词与旋律都还比较陌生,虽然在不断回忆中猜全了歌词,但对歌曲的整体体验明显不足。语言活动中学习诗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欣赏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不断用图片、动作等引导幼儿对片段进行回忆,这些方法反而加大了认知难度。幼儿由于整体感受(欣赏、练习)不足,影响了对内容的整体掌握,更严重的是幼儿的审美体验被割裂,被破坏。
四、教师重视活动形式,相对忽视活动环节的合理安排
目前许多集体教学活动都很注重多种活动形式的介入,如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技术,选用不同类型的操作材料,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活动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由于对生活化、情境化、自由探索等观念理解的偏差,很多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常常会优先考虑什么形式看起来“热闹”,什么形式比较流行,至于这些形式是否是达到某个教学活动目标最合适的方式,能否对幼儿的学习形成挑战,则相对被忽视。有的活动为了实景重现,使用很多“道具”,有时用录像,有时现场表演场景;有的活动提供很多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玩日常区角游戏中“玩”的内容,认为这样可以调动幼儿的日常经验;有的活动原本可以用简单形式(如图片)解决的,偏要用电脑动画等高科技手段来进行,等等。所以教师在采用这些活动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快速引领幼儿进入学习状态,如何避免干扰他们的思维!这些活动形式的使用要使环节之间联系紧密、层次清晰,而不是让幼儿在摆弄中重复平行经验。这些活动形式要能低耗高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挑战自我的快乐。
五、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质量低,封闭式问题居多,开放式问题少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对此能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当的问题,能引导幼儿迅速进入活动的主题,节约达到教学目的的时间;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
六、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过于笼统简单,有效回应少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说“你真棒”“真聪明”“很好”“不错”等笼统的语言评价孩子,这样久而久之使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被表扬,无法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第一,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第二,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
七、教师霸占话语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权,表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而是与说话者的地位和占有的社会资源及权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无论在体型还是在心理的成熟程度上都优于幼儿,加之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社会经验都比幼儿丰富,有着一定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并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权威,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行使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将社会认可的内容及价值观念转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因而他们认为其话语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容质疑性。
教师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是“满堂灌”,给不给幼儿发表见解的机会。有时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提问占的满满的,幼儿只是充当教师的“应声虫”,只是追随老师前进的脚步,主体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并引导幼儿按照教师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幼儿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及错误地回答,教师往往会采取忽视、排除甚至批判的态度。比如一个案例中,当幼儿指着长颈鹿说“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时,教师却提醒幼儿“先看看长颈鹿的头上有什么?”当幼儿在激烈的争论“狼与狗谁怕谁”时,教师却不加思考的给予否定的回答“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教师的提问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展开,不给幼儿一点创生活动的机会。当幼儿的这些回答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超出了教师对问题的预设范围时,教师便急忙忙的阻止幼儿的回答并把幼儿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看似师幼在对话交流,但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与交流,它只是教师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或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此外,教师对幼儿话语的评价具有专横性。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要的一个环节,评价要有针对性与启发性。当幼儿的回答错误或对问题有争议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引导而不是给予武断的否定性评价。
只有正确认识到本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使集体教学问题得以消解,最终实现集体教学的理想效果。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去体察幼儿的心,用爱去感化幼儿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引导幼儿的行为,从而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文作者:付 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幼儿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活动论文; 集体论文; 活动中论文; 经验论文; 形式论文; 《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