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市政工程学校 天津 300251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软土路基施工是重难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明确软土路基的特点,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软土路基施工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改善施工技术,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提高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稳定性,保证其使用寿命。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一、市政道路软土路基的特点
1.1明显的结构性
受到形成方式的影响,软土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软土的局部一旦被破坏,就可能危害整体的结构层,从而导致结构的不稳定,因此在施工中不要过多挑动软土,保持其结构的稳定。
1.2各向异性
软土结构的形成时间较长,一般都是经过多年积淀形成,因此,在软土内部会出现由于年代而产生的分层。每一个层次的土质结构相同。因此,在软土结构层中,每一层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各同向性,但是不同软土层之间的结构构成各有差异,所以在软土结构在纵向分布上具有各向异性。
1.3 塑性体积多变
软土结构的内部有较大的孔隙,当在软土的不同方向施加不同的应力时,软土颗粒就会自动调整其在内部的空间分布,压缩土层之间的孔隙,因此会使软土层变得更加密实,增大密度。
1.4时效性
软土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在一段时间之后软土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再加上施工技术选择失误,从而影响路基的使用期限,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5含水量大,流动性强
在软土路基中一般具有较大的含水量,而且泥土颗粒之间的缝隙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软土本身含水量较高且土粒含量高,土粒之间的缝隙较大,所以软土的抗压性能不高,而且流动性较差。
二、软土路基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边坡防滑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由于软土路基土层的特殊结构,容易发生边坡滑动的现象。分析边坡滑动的主要原因可知,多是由于施工技术使用不当的原因。通过结合市政道路边坡软土地基的结构特点,对施工路段进行分段管理,从而有效应用科学策略,在整个环节中,要求结合市政道路整体施工效果等多种情况,考察相关的边坡施工效果,通过运用边坡地籍的财政施工技术。
2.2避免沉降
在市政道路的施工工程中,由于本身具有比较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包含的施工范围比较广泛,对路基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中,必须要结合软土路基土层的基本结构,选择合适的加固以及处理方法,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为换填土、排水固结、加固处理等。通过对软土路基土层的不断加固,避免发生大规模的路基不均匀沉降现象爱那个,从而有效控制沉降比例。
2.3稳定性以及强度保障
软土地基土层比较松散,所具有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比较低下。市政道路施工中,对道路的强度以及稳定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比较高的使用寿命,因此,市政工程道路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要求比较高。软土地基土层强度比较低,容易发生沉降或者滑坡现象,甚至出现路面变形等严重问题。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有效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有效减少沉降以及滑坡现象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再施工中,采用硬质土回填等方式,不断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改善,以满足市政道路施工的技术要求。
三、市政道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要点
3.1 局部加固处理
特殊的市政道路土层内部存在特殊的高水分含量软土层,其中积水量较大、且淤泥较多,尤其是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边的一些道路工程,局部土层存留大量水体,此时的软土地基层就需要排水处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土体换填技术,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排水施工、排污施工、清污施工等。
(1)换土法。道路工程局部地区存在软土层且厚度相对较浅,则可以选择小规模换土施工法,也就是将局部的软土挖出,用高硬度、高强度的稳定性材料来替换这部分软土,并进行逐层、逐步碾压,直至软土土体达到特定的硬度、密实度。一般来说,换土施工技术适合于路基厚度仅为 0.6~2m 的软土路基,软土层厚度>2m 时,则应调整替代性材料类型,通常选择一级碎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换填夯实目的。
(2)排水固结法。对于水分含量较大的淤泥土层,为了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就需要先排除水体,排水固结法可以借助排水系统、排污系统等来执行操作,先清理浅处的淤泥,再填入高强度、稳定性良好的材料来填补压实,从而达到排水固结的目标。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加固施工需要掌握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要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软土层厚度、水分含量等来对应选择合理的加固技术。
3.2 整体加固技术
(1)灌浆法。把具有一定强度、硬度的浆液注入土体内层,能够充分填充孔隙,该浆液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凝结功效,以此进一步强化软土层,保证其牢固度、承载力。
(2)强夯技术。强夯技术主要借助自由落体原理,使具有一定重量、重力的夯锤从某一特定高度自由落下,落入软土层,这样软土层就会在巨大的强夯力作用下,物理结构重新得以被调整,孔隙率逐渐变小,土体颗粒间密切接触,土体也将逐渐变得坚实、牢固,这一技术一般用在碎石土、砂质土等的夯实操作中。单点夯击技术为常见的强夯技术,实际运用中首先应科学明确单点个数,应该根据填土高度 H来对应决定单点个数。H<3m,采用 4~8 个单点,H>3m,则应采用 9~11 个单点,而且要注意夯击方法的灵活使用,可以先点夯两次,再满夯一次,夯点之间需设成一定距离。单点夯击最关键是要科学设计夯点、夯击次数等,以及夯锤与被夯地基之间的距离,科学把握好夯击次数与夯沉量间的关系。强夯技术属于科学合理的软土路基加固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提升软土路基的承载力,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出现。
(3)桩体加固技术。桩体加固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在机械设备辅助下,加固桩将逐渐被夯入地基软土层,以此来改变软土层质地、性能,从整体上提高软土地基牢固度,其中的桩体类型主要包括:搅拌桩、灌注桩等,必须确保桩体自身的硬度、牢固度,通常由相对牢固、坚硬质地材料,例如:石体、水泥、坚硬岩石等调配构成,这些桩体本身的植入能够有效改善地基,提升软土土层的牢固度、硬度。实际的桩体加固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重点明确各类状态所适应的软土土层类型,例如:通常水泥搅拌桩用在高饱和粘土或者含水量较大的淤泥土体,这其中要重点掌握好桩体的夯入深度、直径大小等。
(4)筋条植入技术。一些市政道路所处地基软土层范围较广,而且土体内部水位也较低,砂石材料不足,对此则可以选择筋条植入技术,具体的施工方法为:除掉软土层,用砂垫层来代替软土层,并将高强度、高硬度的砂质土添加在上方,并在硬度稍差的位置植入筋条,通过发挥筋条间相互排列、挤密等作用来达到强化软土层的目标,由于筋条相对牢固、稳定,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软土加固目标,更重要的是控制了成本投入。
结束语:
随着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规模也有所扩展,同时在施工建设中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特别是在软土路基施工阶段,由于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加大,因此为了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保持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该充分结合市政道路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强对软土路基施工中的技术控制,消除在软土路基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市政道路软土路基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旭刚.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软土路基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185.
【2】肖茜.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方案设计与施工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01).
论文作者:王之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土层论文; 土路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单点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