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英语写作论文,现象论文,应对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写作体现了英语教学从输入到输出过程的能力迁移程度。这种迁移对于中学生却通常是件头疼的事。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所写的作文仍然不太规范。观点、想法很好,可写下来以后别人却不太明白。教师也常感到困惑,批改得很辛苦,学生的进步却不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习惯用母语的思维来表达思想,这一点可通过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作文的研究结果得以证明。Kaplan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
二、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分析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 & 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也叫干扰。Tom Scovel(2001)指出,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不同点往往成了学习者的难点所在,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
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也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在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这就是写作当中的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词汇、句法和语篇。
1.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作为二语学习者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套与母语紧密相关的概念——语义系统。这套母语词汇的概念——语义系统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1)错误的一对一英汉对应写作
有些汉英词语表面上相互对应,其实不然,许多中学生在初学阶段对此了解甚少,写作时常将“看报或看书”表达为“see or look a newspaper or a book”。而汉语的“看书报”在英语中实为“读书报”(read a book or a newspaper)。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以至于将“打开电视机”说成“open the television”。有的学生或将吃药说成“to eat medicine”。在颜色的选取上,与汉语中“红茶”相对应的英文却是“black tea”,这是因为中国人是从茶水的颜色来取名的,西方人却是用茶叶的颜色。汉语中用“眼红”、“红眼”来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说“green-eyed”。在词语搭配方面,比如“兴趣广泛”这个意思,中国学生会用“many interests”来表达,这显然是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而英语中通常是说“having awide interest”。
(2)词语搭配不当
①I will go to the airport to you.(meet)
②Will you this advice?(take)
这些词汇搭配错误,归根到底都是汉语词语搭配的“英文版”。很明显,括号里的更加符合英语搭配习惯。
(3)词性的误用
Halliday曾指出,中文的科技文献中含有很多名词用做动词以及形容词用做动词的现象。由于汉语的词尾没有表示词性的词缀标记,在形式上汉语词汇的词性难以区分。同一个汉语词汇经常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体现不同的词性。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往往把汉语词汇在词性上的这个特点迁移到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从而造成词汇应用上的错误。如:Study English is very useful.
英语中词类优势是多用名词,而汉语的词类优势是动词多。学生不了解这一点,按汉语硬套当然会出错。正确的表达是:Studying English is very useful.
(4)感情色彩不明
写作时常被中国学生忽视的还有隐藏在词语表层概念意义之下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在作文“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Thanks to his broken leg,he couldn't take part in the football game.What a pity!” “thanks to”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含有感激之情,用在此处显然违背了学生表达的初衷。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thanks to”的汉语表层概念意义“因为,由于”,忽视了隐含的情感意义。
(5)文化的负迁移
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往往不一样。学生由于在写作中不了解或不知道此类习惯表达而用汉语的思维去生搬硬套,结果写出的作文让人忍俊不禁。如:The question is a small dish to me.“a small dish”是按汉语“小菜一碟”硬搬而来。英语中应该用“be as easy as ABC”。
2.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句法结构差异较大。汉语重意合,只要语义清楚,句子成分常被省略。英语重形合,要求句子语法结构完整。汉语和英语的这种句法结构差异是引起句法层面负迁移的主要原因。
(1)词序不同
词序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汉语和英语都有较严格的词序要求,但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有所不同,在词序方面也存在差别。具体来说,汉语的词序排列一般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普通到特殊,由主观到客观,由整体到个体,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因此,不少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例如:
①我很喜欢滑冰。
I very much like skating.(wrong)
I like skating very much.(right)
②我还记得发生在我和他身上的一切事情。
I still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me and him.(wrong)
I still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him and me.(right)
(2)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①连接词的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莫过于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语言符号及语法之间依靠较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复合句中关联词语使用较多,单句的句子成分排列紧。反之,汉语重意合,是指句子由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句子简短,富于变化,较少使用关联词语,因而句子结构显得较为松散。如汉语句子:
他不诚实,我不信任他。
这个句子没有用关联词,但事实上表示了因果关系,如果用英语表达则应用相应的关联词来起连接的作用,如:As he is dishonest,I can’t trust him.
②时空观念问题。
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要求并不严格(熊沐清,2001)。例如,“她当教师已有十年了。”这句话中“当教师”与“十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became a teacher for ten years.”但按英语的时空观,“当教师”是瞬时动词,而“十年”是一段时间,二者难以协调。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she became a teacher.”
③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
汉语思维注重主观意识,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因此,汉语写作中多采用主动句式;而在英文中,被动句式见多,突现出西方人注重客观事实,讲究客观的思维方式。如:汤姆打碎了这个花瓶。英语习惯表述为:The vase was broke by Tom.
④否定结构的差异。
在英文的写作中,在带有主观意识的宾语从句中,如果宾语从句是否定的意思,否定词应当放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前。可见,只有把握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能对语言表达结构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I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后的宾语从句为否定式时,常常将否定转移到主句上来,构成“I don't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结构。
⑤零主语现象。
零主语现象(Null Subject)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很重要的一个差异。英语句子中除了极个别情况(如祈使句)外都需要一个显性的主语,而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主语是代词,而且通过语法和语用的线索可以找到所指之物,那么主语代词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主语位置一般在句首。汉语主语一般省略的比较多。学生由于受汉语影响,常把主语省略掉了。例如:
By plane can save a lot of time.(wrong)
Travelling by plane can save a lot of time.(right)
3.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Circular thought Pattern)。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最后再做出结论;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Linear thought Pattern),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方式,直接交流的形式。首先亮出观点或看法,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进行分析。如根据信息写一封求职信:“我叫李华,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主修课程是商贸英语,想申请某公司对外翻译的工作。”学生常常按照汉语的顺序将开头句写成:“My name is Li Hua.I graduated from...”,而实际上李华是求职者即写信人,信的末尾自然要署上李华的名字。求职信的开头可写成:“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advertised in...”,或者是“I am applying for the position of a interpreter you have advertised...”这样直接进入主题,说明写这封信的目的,就好多了。
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片面的传统的偏重语法、时态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流畅地应用语法书写句子,而且多负迁移的现象。我们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如果能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脱口而出”正确的英语或者“下笔成言”,那么教学方法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笔者就此目标尝试了一些方法,阐述如下,谨供同仁参考。
1.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现象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错误涉及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目的语知识有限,因而遇到语言障碍时便会求助于母语知识结构,使得迁移错误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母语迁移错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既然不可避免,就要接受它,并利用它。教师应根据学习者出错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错误进行纠正,帮助学习者消除错误,逐渐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去表达思想。
2.注重语言知识训练,夯实学生基础
(1)以背诵活动形式增加英语语言输入
高中阶段往往因为繁重的学习内容和巨大的考试压力而忽视了背诵活动。但是,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以及篇章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就能加强对写作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监控和修正,逐步摆脱母语思维的干扰,大量减少上述所提及的遣词造句和篇章构建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有一定趣味性与思想性的文章让学生大量泛读。在阅读的基础上,会产生语感,语感会使人在表达上逐渐顺畅起来。阅读、表达、再阅读、再表达……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学生就会不断地吸收地道的英语,才能不断地排除母语干扰,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加强对比分析,讲透语言要点
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有时就是由它们彼此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引起的,因此教师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英语与汉语的异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了避免汉语的干扰,可以多进行一些汉译英的练习,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法的对比,感悟英语思维的特点,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减少硬译的现象。
(3)增强文化意识,运用地道的英语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存在着重语法、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一味地追求语法的正确,却不考虑语言的得体性。一个在语法上准确无误的句子,可能因为使用的场合不对,造成语用交际失误。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英汉之间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重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这样,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学生才能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表达习惯的句子。
(4)创设交际情境,提供运用地道语言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增加学生运用地道语言的机会,如:①事物巧设情境;②生活呈现情境;③动作演示情境;④语言描述情境;⑤对话导入情境;⑥音乐(歌曲)伴随情境;⑦图画烘托情境;⑧对比再现情境;⑨电教模拟情境;⑩表演体会情境等等。
四、结束语
英文写作不只是词汇、句子和语法的运用问题,也不只是简单的文章框架结构和段落安排的问题,而是一种交错着浓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思维活动。要写好英语作文,学生除了要加强语言的基本功外,还要熟悉英美文化,掌握英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善于分析并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语篇结构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真正摆脱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同时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加强英汉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及时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表达,让学生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从而不断提高英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