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芳[1]2007年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信贷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加剧,各国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其运行状况对我国整体经济形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以致银行信贷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诚然,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我国经济体制问题,但不置可否,不完善、不科学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也难逃其责。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使软肋变成强项,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和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势在必行。本文紧紧抓住这一热点,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较全面和较深入地研究。首先,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信贷风险的产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其特殊成因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阐述;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议采用现代化的信用风险测量方法,运用科学的信贷风险技术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陈意[2]200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体系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各国商业银行自诞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寻求规避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存量大,尤其是缺乏制约新增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机制,不良贷款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制约商业银行健康运营和进一步向商业化转化的重要障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旧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过度依赖和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过多干预等外部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内部原因。特别是近年来,借款企业破产或假借破产、兼并逃债、废债盛行,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加。商业银行提留的呆帐准备金远不足以弥补呆帐损失,因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剥离等举措,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化解了部分信用风险。但是,资产剥离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信用风险仍然很大。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经年累月,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对防范、化解不良贷款的风险我们不能企望一蹴而就,一锤定音,既要有长期作战,永不松懈的思想准备,也要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的组织制度、方法和人、财、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不断探索防范信用风险管理之路。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征途,无限风光在险峰。本人通过十多年的银行工作实践,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汇总,希望给同仁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本文概括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分析了西欧、美国、日韩等国际银行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授信业务运作机制、信用风险评价和控制方法等,推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按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防范新出现的银行信用风险;在银行业“混业时代”到来时,切实防范信用风险等等。这些对策研究对正处于转制时期的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思想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入WTO后,如何面对国外同业的竞争,切实防范信用风险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
温德拉[3]2016年在《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风险一直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分为很多种类,但是无论是哪种信用风险都是针对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业信用银行而研究的,目前信用风险决定着商业风险的好与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是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商业银行出现很多信用违约风险,那就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尤其是对于蒙古脆弱的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后果。蒙古国金融市场管理发展较晚,在信用管理方面经验很少,自从九十年代放开金融管制允许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到蒙古国国内经营以来,国外金融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也影响着整个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所以针对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风险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蒙古国国内金融市场的问题,对蒙古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运用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从外部市场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当前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主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其次在界定信用风险概念基础上,提出国际银行当中信用风险管理的变化,分别针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接着介绍了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演进。再次,提出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状况,找出当前信用风险存在的一些问题,包含外部市场的宏观经营状况不佳、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针对蒙古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介绍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新形势下信用管理方法。最后针对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提出了加强宏观经济研判、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风险评级和预警系统、完善信用风险的外部监管措施等。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直都是蒙古国政府重视的一方面,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和数据对该课题进行研究。
黄学军[4]2007年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个人贷款业务持续发展,贷款余额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的个人贷款业务已进入市场高速成长期。与此同时,由于个人贷款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属于新兴业务,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却没有现行模式可以利用,也没有形成完整独立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不断发展的现状下,已有风险管理体系不适应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急需对现存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和提高。本论文以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进行认真、深入探讨,引用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金融学者和银行界人士的研究成果,从实际出发,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探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对策,为推进个人贷款业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论文运用因素分析、数据分析、应用研究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现状及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来探究个人贷款风险防范相关对策。首先,从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防范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个人贷款业务及风险的相关理论及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理论与流程进行系统介绍。其次,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较全面分析,探究叁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个人贷款风险防范对策打下基础。再次,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国际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及国外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经验。最后,提出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防范具体对策,并对长沙光大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进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严太华[5]2003年在《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风险分析和管理活动是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全部业务和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又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内容。信用风险的管理状况不仅影响着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营绩效,而且也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秩序和效率。本文从微观金融主体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信用风险的成因和银企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及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发展,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和特殊性,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的内容共分五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以下分别概述每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二章从总体上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时代背景以及基础知识。在从宏观上综述整个金融体系在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情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促发大量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无论对微观主体还是宏观经济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解释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第叁章在概述信用风险的概念、性质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解释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环节,从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传统特征和最新发展进行总体性的比较与分析。第四章在分析银企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探索信用风险的成因,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贷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在静态的基础上利用无限期重复博弈的思想,分竞争型市场和垄断型市场,得到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表达式,并进一步分析信用风险的可能影响因素。在竞争型市场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和违约概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实现对借款企业的激励相容,不存在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风险。结合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事前的筛选与事后的监督看作一个动态过程进行考虑,形成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分贷后信息对称和贷后信息不对称,以及<WP=6>竞争型和垄断型市场结构分别研究信贷风险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信贷风险与贷前和贷后的多种因素有关,而且,贷后的均衡结果与贷前的均衡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特例考虑抵押条件在贷款合同中的作用。以前两节的模型分析为基础,考虑抵押条款和利率所造成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分析银企之间的最优借贷合同。结论为:无论贷后信息是否对称,在竞争型市场中可以利用抵押条件和利率设计不同的契约组合,实现低风险借款企业与高风险借款企业的分离均衡;在垄断型市场中,可以利用一定的契约组合迫使高风险借款企业放弃借款。与西方的银企关系相比,我国银企关系的主要问题除了信息结构问题外,还有外部环境和社会体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问题。我国的银企契约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贷前的筛选成本投入不足,使贷前协议极易达成,而贷后清算成本又极高。利用典型银企关系的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银企契约关系的低效率。第五章研究如何通过解决贷前和贷后的信息结构问题减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重在研究贷前和贷后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在系统评述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的基础上,为解决贷前对借款客户的识别,对信用评级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解决贷后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监测和控制,在系统评述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指出Creditmetrics方法对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研究了如何将这种方法在我国进行运用。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性和结论性内容。在分析我国信用风险的特点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以及促进最新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缺陷,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杨冬[6]2007年在《X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用风险计量和信息披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加入WTO,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后,国内银行业竞争加剧。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刻不容缓。笔者研究了国内外信用环境、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先进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并以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参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其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笔者针对长期以来X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被放在次要位置,提出了建立适合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引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对信用风险定量管理,重点介绍了KMV模型的运用。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上,对信用风险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相关对策。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外信用环境、制度和管理体系;国内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状况。第二部分以X商业银行为对象,剖析了该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得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在分析了X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在信用风险计量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龚谊[7]2006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在我国理论界的提出还是近几年的事,而在国外理论界却已经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银行业不存在资产配置实践,只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银行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制,从而没有有意识地把银行资产配置作为一个经济理论来研究。本文在提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概念后,以资产配置理论的演变为研究起点,回顾了国外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轨迹,并基于资产配置模型的要求,介绍了资产组合的理论基础,Markowitz模型和VaR方法。效率是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追求的目标。银行的效率表现为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是资产配置水平的集中体现。从长远来看,银行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为此在整个理论分析的最后介绍了银行效率理论。理论的阐述既为研究奠定了基石,也为研究思路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启示。随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制度模式进行了评析,具体考察了美、英、日、德的资产配置实况,总结出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共性特点。进行资产配置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目的无非是为我国资产配置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在国外运行得较好的制度直接移植到我国,因为制度比技术具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一种新的制度的传播或移植,不仅受既定的利益格局的制约,而且还受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基于这种考虑,对建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认识到信贷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基于国际比较和制度变迁的考察,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础性内容,是一种潜在的资产配置,该因素对资产配置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内在制度是银行支撑资产配置行为的基础和配置效率的来源,与现实资产配置能力之间有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创造一个银行资产配置持续发展的平台。由此,探讨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产权效率,指出了产权安排从根本上规定着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规定着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与竞争力。相比金融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其变化决定了银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变化。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识别是成功进行资产配置决策的基石。为此,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针对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由于金融制度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作为身处其中的中枢企业,具有与其他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不同的特殊性质。描述商业银行的理论模型,必须能够较好地解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资产组合选择、资本价格(利率)决定、风险规避、不确定性预测等不同的银行资产配置行为方式。基于这种情况,以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化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配置模型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方法,研究了每一模型建立的思想、方法和具体应用。模型化管理是针对银行的所有资产的管理,对于其中占比最大资产——贷款而言,资产配置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就是需要对贷款组合结构进行优化,对目前采用分业经营制度的我国来说,银行持有一个具有尽可能高的收益率和尽可能小的风险的贷款组合,更具有重要性。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了贷款组合的二次规划模型,给出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另外,通过建立模型得到了在VaR约束下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并且求出了对应的每种贷款权重。不管采用何种资产配置方式,其最终要体现在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上,如何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商业银行是一个在安全性、流动性、合规性约束之下的、以盈利性为最终目标的一个系统。资产配置效率评价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为控制对象,因而资产配置效率评价是实现这一系统目标的基本手段。本文运用系统方法中的层次分析原理设计综合评价模型,找出了综合评价时科学排序的具体方法,解决了银行资产配置综合评价不能合理排序的难题,从而有利于考核资产配置效率,提高资产配置水平。研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探讨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选择、因此,在理论探讨、历史考察、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为落脚点,概括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质量的对策。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详尽的和可直接实施的操作方案,而是力求使对策性规范研究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瞩性,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提供切实的理论参考。
刘勇[8]2011年在《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信用是信用制度的主体,同时也是信用最基本的形式。银行信用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向普通个人、企业法人等授信客体提供信用,以贷款发放和吸收存款等形式表现出来。银行信用具有综合性、具有广泛性、具有间接性等特点。商业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一类,其主要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要活动,资金在运转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遇到多种金融风险。而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金融风险,依然是银行面对的叁大风险之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企业因素当然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商业银行在管理和化解信用风险的信用管理策略中就不得不考虑企业的影响,尤其是企业的信用水平高低。本论文正文部分共有四本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重在阐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企业在信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由信用缺失引起的危害;正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现阶段各大商业银行是如何进行银行信用管理的和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和信用风险的度量是本章的主要内容;第叁部分主要研究企业的信用不良行为是如何增加银行信用风险的以及企业的信用度对银行信贷资金投入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破窗理论;论文的最后的部分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寻找破解之道。目的是对目前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提供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和方法,尤其是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由于企业信用不佳而引起的银行信用风险。
杨志明[9]200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业务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贷款信用风险因此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为积极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的挑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国有商业银行急需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际,选择了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的贷款信用风险作为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提出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贷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等系列对策。贷款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按约定偿还贷款本息,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是决定贷款信用风险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影响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因素包括:道德、市场、经营管理等。借贷资本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不断增加和膨胀容易产生贷款信用风险。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容易导致经济危机,从而产生贷款信用风险,进而可能发生金融危机。本文运用“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安全边界”理论论述了金融脆弱性,指出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过度借贷的内在冲动,及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固有缺陷是造成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的主要原因。金融脆弱性是导致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金融道德风险源于经济人的自利本能与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等。金融道德风险加大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导致贷款信用风险发生,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贷款信用风险成因复杂,可分为政府、企业和银行叁方面的原因,根本上则是体制性原因。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贷款信用风险具有特殊性。体制性风险成为产生贷款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出现了信贷过度扩张和过度紧缩同时并存的非均衡的状况,表现出银行与企业之间信贷合约不完全。银行不良资产对银行、国民经济、国际资信评级都有负面影响,银行加强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和紧迫。在论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加入WTO后面临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监管等任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处置和控制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实现稳健经营。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有效配置资金,构造风险约束机制,实现信贷经营方式从“数量-扩张-风险”型到“质量-约束-效益”型的转变。巴塞尔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别强调实施内部控制以控制银行风险。贷款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信贷经营目标,组织协调与规范各职能部门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加以完善。应当按照依法、稳健经营、权利制衡、程序制约及全过程控制等原则建立内控机制。按照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程序,从建立风险预警评级体系等方面加强贷款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并加强贷款发放、检查、收回各环节的管理。贷款信用风险预警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风险评级是巴塞尔协议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贷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西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级存在评级级别过少等问题,建议采取国际银行内部评级方法等措施完善内部评级制度。本文最后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的几点对策: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加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和银行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还提出了结合企业改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应用机制设计控制贷款道德风险的政策取向。
梁兆平[10]2003年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模型和方法,通过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高企业、银行机构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论文首先阐述了信用风险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信用风险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包括信用风险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 接着对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的运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并重点探讨了模型是如何对信用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以及对信用资产定价、基于受险价值的投资决策以及利用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监管等方面作了分析,提出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实际的CreditMetrics模型,分析了该模型运用的基本条件和限制条件以及如何使用默顿定价模型对CreditMetrics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 随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对授信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提出运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及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最后探讨中国银行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提出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水平,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对策。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D]. 林榕芳. 厦门大学. 2007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陈意. 中南林学院. 2002
[3]. 蒙古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温德拉.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4].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黄学军. 湖南大学. 2007
[5]. 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严太华. 重庆大学. 2003
[6]. X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用风险计量和信息披露对策研究[D]. 杨冬. 四川大学. 2007
[7].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研究[D]. 龚谊. 中南大学. 2006
[8]. 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D]. 刘勇. 天津商业大学. 2011
[9].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 杨志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 梁兆平. 河海大学. 2003
标签:金融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资产配置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基础资产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