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文明论文,目标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文明和文明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认为文明是个历史范畴,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他们一般是将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使用的,无论是在谈人类的文明史、资产阶级文明的巨大进步,还是在谈未来社会的高度文明时,均涉及到我们所讲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但并未区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
列宁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文明,而且亲自领导了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文化建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努力进行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都未对社会主义文明进行分类,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和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文明这个概念作出了科学简明的定义,首次将社会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次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科学阐述了两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他又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2年7月16日,他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并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生活。人是社会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政治关系就成为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生活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个时代的人既享受前人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又必须受特定时代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可能脱离特定时代的政治文明而生存。但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政治是各级之间的斗争,是统治阶级的驭民之术。这些社会所能提供的政治文明,不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政治不再是阶级斗争的同义词,更不是掌握权力的驭民之术,而成为探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制度规范,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体现为全体社会成员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政治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生活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依赖于物质文明为其提供经济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作为重要表现,还要依赖于政治文明的促进和保障。人民只有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才拥有自由表达自己意志、愿望的权利;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本的价值在于为切实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使有利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得到不断巩固和不断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驱动力,政治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市场主体之间在政治上平等,在竞争中公开、公正,生产、经营中自主,社会环境安全有序。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需要有一个行为规范、动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治领导。而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行的政治体制,在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正如邓小平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遏制与消除腐败现象的迫切要求。腐败从本质上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但这些年来却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也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恶疾。在我国,最大的腐败是官吏的腐败、司法腐败。它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威信,破坏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也滋长和助长了其他腐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我国腐败现象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建设滞后,体制还有缺陷,法治社会未能建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要遏制并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WTO规则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影响最深远,影响范围最广泛的趋势。它的有形动力是经济一体化,无形动力是价值的一体化,民主政治与全球价值的一体化。它必然会促进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交往、政治上的相互合作,也挑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表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发展的道路。目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最大的政治挑战,就是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企图使我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防止“西化”、“分化”,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和推动力量的WTO规则,给参加的各个成员在享受该规则按规定的权利和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各成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内容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政治领域。我国已成为WTO成员,要全面履行WTO规则所规定的义务,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