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备军[1]2001年在《企业网络计算的参考框架与关键技术及其支持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管理理论、质量模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带动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飞跃的核心力量。本文旨在研究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分析、优化、设计、开发和演化的技术、方法学和自动化问题,为现代企业提供一个一体化的、先进且灵活的企业网络计算解决方案。 本文首先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出发,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质量模型,提出了一个以业务过程为核心的企业网络计算参考模型ENC-RF。ENC-RF较完整地刻画了企业网络计算的内容和支撑技术、企业模型、集成、方法和参考改进模型等四个重要侧面。 接着,作为企业网络计算的核心,本文深入研究了业务过程的五种关键技术。1)提出了基于XML 的可视化过程语言XVPML。XVPML 支持过程整个生命周期,描述了全部的过程元素,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可视性、开放性和形式化程度。2)基于过程模型的语法和语义,结合过程改进理论,提出了九种过程模型的分析优化方法。3)从构件和范式两个层次探讨过程的复用机制,以提高过程建模的质量和效率。4)基于动态和静态两种演化策略,采用反射语言机制,提出了过程演化的具体方法。5)详细讨论了定量过程管理中业务度量的框架、定义、分类、模型和关键问题。 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XVPML 的分布式过程工程环境E-Process。它采用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分布式联邦体系结构,为企业和虚拟组织提供了从过程定义、范式与构件复用、实例化、分析与优化、实施与监控、一直到演化和度量的整个元过程的自动化支持。同时,为了满足业务过程的交互性、动态性、长期性和合作性等需求,E-Process提出了基于规则的业务过程事务模型,采用动态的分层事务结构,支持中间数据提前曝光,允许用户自定义正确性规则。 软件企业是企业的特例,本文在统一的计算框架下重点研究了软件企业的网络计算,详细讨论了软件企业的知识管理、全球软件开发和敏捷软件过程。并研制了通用面向对象度量工具OOMetrics,支持软件过程的量化管理。为构建成熟的软件企业提供指导。 最后,本文介绍了上述研究成果在台湾南阳汽车销售公司和上海ASTI公司中企业网络计算的实践情况。
鲍梓婷[2]2016年在《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人口仍不可避免的持续增长,城市区域将继续快速扩张。并且不同于过去单纯的用地功能的转化,如今人类影响世界的能力已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城市化及现代文明突破了地理界限和政治文化的差异,蔓延至整个世界,纯粹的自然或乡村已不复存在,在它们的存在背后,隐藏的总是人类的需求与支持。问题已不止出现在城市区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普遍的,无论是城市、乡村或自然,均需要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多维的、整体性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意味着需要跨越过去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界限和鸿沟,寻求一种整体性的方法与合作途径,必需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才能实现。景观科学在此背景下由于其固有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与整体性重新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并在欧洲已实现范式转化,进一步由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方法、行动与政策,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各个尺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与土地管理的核心。然而在我国“景观”概念是模糊的、景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逻辑链接仍未建立,“景观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仍相对空白,如今中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对新的整体性方法的需求更为迫切。并且中国有着自身固有的独特性,若没有理论基础和缺乏前瞻性,简单的经验与方法借鉴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也难以推动整个规划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历史与基础理论的研究,厘清景观的概念并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对应关系,并借助现象学、分类逻辑学与规划语言学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景观理论向景观行动转化的逻辑链条与总体框架,以探索管理景观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与新工具。论文研究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研究,系统的辨析与重构了整体性的“景观”概念,并深入剖析了景观概念由抽象理论向实践工具的范式转变。通过对“landscape/景观”概念整个历时演变过程的分析,以期达到历史与当代的统一,建立“景观”作为科学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清晰关系。景观概念具有跨学科的本质特征,是景观学、地理学、生态学、艺术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共有的概念,是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对《欧洲景观公约》的基本思想与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公约标志着景观从科学研究转型为技术和实践。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景观概念的演变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高度,环境、空间的概念均隐含了一种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而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着固有的综合性、整体性、实体性与可视性,是一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总体性。以现象学为基础,融合系统科学,共同为认识整体性的景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提出景观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表征与管理工具,景观作为管理工具有着固有的跨学科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而景观管理的关键和本质是对景观特征变化影响的管理,基于分类逻辑学与规划语言学,可以建立以景观特征为核心,从景观知识(景观特征评估)向景观方法与行动(景观管治与决策)转化的逻辑链条,弥补了从景观知识转化为景观作为管理工具的理论缺陷。第叁部分总结了景观特征评估的国际经验,并以珠叁角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景观与城镇化的表征关系,并提出了景观作为珠叁角可持续发展管治工具的总体框架及其实施策略的建议。通过对各个国家各个尺度景观特征评估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最新的技术方法与进展,虽然这些方法有着许多差异,但依然证明了景观方法的普适性。并基于整体性景观概念的理论与方法,采用案例实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珠叁角乃至我国当前规划管理体系的困境,并对景观规划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讨,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本文基于景观概念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并通过国际经验的比较研究,充分的解释了景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表征关系,并可进一步转化为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工具。景观本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其可以成为思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出类拔萃的概念与工具。
陈民科[3]2003年在《人力资源公文筐测验与效度验证:基于内隐评价策略的思路》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源评价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保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人职匹配等都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评价。公文筐测验作为一种情景模拟技术,是人力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技术,在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晋升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早期的研究证明公文筐测验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但最近几年对于公文筐测验的研究不再把焦点放在是否有效上,而是更关心为什么有效。随着胜任力研究的进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能开始围绕胜任力思路展开,其中公文筐测验的研究也不例外。同时,公文筐测验过程也开始被研究者关注,但目前对公文筐测验过程的研究相当少。国内公文筐测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有研究对构思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但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理论支撑,在测验效度上缺乏实证的支持。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联系型公文筐测验为研究对象,应用内隐评价策略思路来考察公文筐测验过程,验证公文筐测验的效度。整个研究分为叁个子研究,分别对公文筐测验的特征激活潜能、公文筐测验中个体的认知加工策略与评价者的内隐评价框架、公文筐测验的构思效度与增量效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特征激活思路与胜任力思路的指引下,根据以往公文筐测验构思的总结,提出了公文筐测验可以评价四个方面的构思:思维胜任力、职能胜任力、人际胜任力、结果驱动,并运用开发的特征激活潜能问卷,对公文筐测验的上述四个方面构思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公文筐测验能够捕捉到思维胜任力、职能胜任力和结果驱动这叁个构思特征,其中思维胜任力与职能胜任力是最能捕捉的构思特征,也是公文筐测验中最常用的构思。 在特征激活潜能研究的基础上,第五部分研究对构思指导框架进行实证验证。通过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公文筐测验构思的二因素模型在各个拟合度指标上明显优于单因素模型,有力的支持了公文筐测验的多维构思特征,即公文筐测验作为一种测评方法,测量到思维胜任力和职能胜任力两个构思。 通过对公文筐测验效标关联效度的分析,研究发现公文筐测验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但对于不同绩效维度,公文筐测验的预测力不同,其中公文筐测验对任务绩效、压力适应、学习适应最有预测力。对任务绩效一周边绩效与适应性绩效的比较,发现公文筐测验对适应性绩效更有预测力。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还对公文筐测验的增量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公文筐测验对认知能力测验具有增量效度,其增量效度为.087,这两者的组合能够解释更多的绩效变异。同时,研究还发现管理者的认知能力对公文筐测验成绩有显着影响。 本研究从认知思维、信息特征、文件处理行为叁个方面对公文筐测验结果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归类,结果发现管理者在公文筐测验中有叁种认知加工策略,其中更多管理者采用混合式认知加工策略。同时,研究还比较不同认知加工策略对公文筐测验效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总体上,采用整合分析式策略的管理者的公文筐测验成绩要好于采用分布直觉式策略和混合式策略的管理者;认知加工策略对公文筐测验的效度有显着影响,尤其是对决策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表明认知加工策略可能是公文筐测验构思的一个部分。考察任务特征对认知加工策略与公文筐测验效度的影响关系时,发现问题解决型任务对认知加工策略与公文筐测验成绩之间的关系影响更大,被测评者在公文筐测验过程中所采用的内在认知加工策略受任务特征的影响。 行为清单式评分与参考框架式评分的比较研究发现,参考框架式评分方法具有更高的评价者间一致性,但在评价效度上两者没有显着差异。同时,从评价者的内隐评价框架来看,主要有两种内隐评价框架:一种是以思维胜任力与职能胜任力作为主导因素,另一种是以综合胜任力作为主导因素。采用参考框架式评分的评价者在内隐框架上比较一致,基本上以综合胜任力作为内隐评价框架,同时在信息利用模式上,充分利用了五个维度的信息;而采用行为清单式评分的评价者则在内隐评价框架上没有一致的模式,其总体上的信息利用更加看重授权指导、管理控制与综合分析这叁个维度信息。另外研究还检验了评价者的评价经验的影响以及评价者的决策策略。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对公文筐测验的多维构思特征进行了检验,并对公文筐测验与其它测验的组合效应进行了探讨;其次,从内隐评价策略思路来研究公文筐测验过程,对认知加工策略、评价者内隐评价框架、信息利用模式等进行了检验;第叁,对行为清单式评分与参考框架式评分进行了比较检验。研究最后还讨论了实践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刘明忠[4]2006年在《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企业间协作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支持企业间协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下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面向企业间协作的、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是针对目前信息化工具对供应链、协作网络管理不足、刚性太强、实施困难、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 第二章将企业间集成划分为叁个阶段:精益供应链集成,协同集成和随机协作集成,重点描述了随机协作集成的特征和含义。分析了随机协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指出获得柔性能力是其根本要求,给出了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认为随机协作网络信息集成架构的总体技术路线在于实现基础设施、本体和企业模型的互操作,企业模型的互操作是企业之间集成的真正内涵。提出了一个基于扩展模型驱动思想和WebServices技术的、以业务过程管理技术和随机协作网络平台为核心的、面向整个协作网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而实现这一系统的最基础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支持互操作的、可执行的、自学习的企业模型体系,并在后续几章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叁章以企业模型的互操作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在随机协作环境下的不足与局限,以面向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和支持业务规则与系统实现分离为主要目标,①建立了一个5维的企业参考体系,增加了方法论工程维和企业工程维,重点解决多种企业建模方法的兼容性。②提出解决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依靠统筹全局的核心本体。③提出基于实例版本管理原则的核心元模型创立管理机制,依靠核心元模型进行模型交换,并设计了其基本类。④探讨了以过程为核心的多视图模型元素结构,以新的视角研究了与传统参考体系差异较大的组织视图与资源视图的建立方法。 第四章以企业模型的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①将模型驱动体系结构扩展到系统运行期间,建立了基本视图和系统组件的映射关系。回顾了工作流系统和BPM系统的发展,介绍了过程柔性的评价框架,②基于RC-ERAM核心基本类,以支持过程协作为目标,建立了过程元模型,探讨了过程建模中资源分配点在实现业务柔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资源角色是实现过程与活动执行者解耦的关键。③提出了一个分层授权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实现参考框架。 第五章以企业模型的可进化能力为切入点,①研究了知识化企业建模的路径和建模方法。②依靠基于限制模糊相似类的广义Rough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企业模型知识化表述方式和知识模糊匹配算法。③研究了企业模型的自学习机制,构造了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演进系统的功能模型。
姜华[5]2001年在《基于目录服务的分布式安全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企业的信息基础实施需要集成跨组织的网络系统和大量基于Internet的服务,这给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实践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下一代网络把面向应用和面向任务(Mission)作为评估网络的重要标准。分布式系统也正在由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转变为更加动态化的面向服务的模式。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一向是一个分布式的计算环境,我们现在面对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互联、高速、多媒体、智能化、人机交互的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驱动,越来越多的技术、标准和设备被引入到信息系统中,网络和系统规模在迅速的增长,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和复杂度威胁,也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地管理网络系统资源并能提供安全可靠服务的手段。 本文的论题限定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安全策略的研究和相关实现,侧重于对访问控制策略融合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实现做了简单的论述。密切联系实际的思路奠定了论文的基调。 论文结合当前信息化研究的成果建立了一个简单的E化企业的理想信息模型,从该模型入手,对企业计算环境所面临的安全性和管理问题进行了评估。提出在当前分布式的异构的计算环境下,随着企业应用的增加,在没有良好规划的情况下(事实正是如此),计算实体的管理尤其是安全、可信度的管理将会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系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趋势。操作系统提供的计算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可信的,它所采用的集中式访问控制系统应该是问题展开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所实践的访问控制通用框架(GFAC),采用分层和隔离的方法,提供了一个高度抽象的访问控制复用框架。对于分布式的计算环境,采用一种分布式的访问控制系统将会提供一个与“E化企业”具有相同本质(分布式)的解决方案。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的管理分布式环境下的实体对象?如何提高管理策略的复用程度?对于第一个问题集中式的目录服务是对症下药的处方;而第二个问题,笔者借鉴了Imperial大学策略研究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其构建的Ponder语言对E化企业的安全策略进行形式化描述,提供管理策略的有效复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参照GFAC的基本框架,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扩展,建立了一个基于目录服务和策略的分布式访问控制模型,并对其实现和保护现有投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E化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信计算环境的建立提供参考。
孟现飞[6]2014年在《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尽管我国煤矿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多智能体理论将煤矿井下的物封装成含有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的智能体,可以有效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但目前尚缺乏基于事故致因机理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方面的研究。又近些年,本体在知识表示、人工智能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因此,论文研究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并实践应用。论文首先对危险源和隐患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时空逻辑,提出了抽象的、作为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理论基石的时空视角下的基于根源危险源的事故致因机理。接着,设计了适合描述具体事故发生机理的时空事故树分析法。然后,根据根源危险源智能体事故预警流程及本体论,构建了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基于根源危险源的事故致因机理、时空逻辑、煤矿危险源库、具体事故致因机理表示法、具体事故致因机理描述和推理机。事故预警知识库的时空逻辑设计是在现有的时空逻辑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时空实体的概念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为描述事故致因机理及预警规则提供了时空支持,时间逻辑采用了点段结合的时间表示,将时间实体分为时间点和时间段,时间实体间的关系分为13个大类。空间逻辑采用OGC空间数据模型的子集(点、线、面)构建根源危险源的空间表示,空间实体间的关系包括拓扑关系、方向关系、度量关系。为了使智能体能够理解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并进行推理,构建了相应的本体和推理算法。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本体包括:用于描述基于根源危险源的事故致因机理和煤矿领域概念及关系的煤矿风险本体、描述时间实体及其关系的时间本体、描述空间实体及其关系的空间本体、用以构建具体的事故致因机理的时空事故树表示本体。事故智能预警推理算法设计研究基于本体的描述逻辑推理算法、时间推理算法、空间推理算法及时空事故树推理预警算法,为事故的智能预警提供算法支持。描述逻辑推理基于Tableau算法实现,基于时间约束网络进行时间的定性定量推理,基于组合表进行空间拓扑、方位、度量关系的推理,在现有的事故树定性定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时空约束描述,实现了时空事故树的定性定量推理计算。最后,设计实现了四层架构的王楼煤矿事故智能预警平台,对构建的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进行了实践应用。应用表明:论文所建立的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理论合理、实践有效,可以为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姜涛[7]2007年在《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的案例比较入手,在SSP的形成机制分析基础上,展开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欧1990年代SSP范式特征的构建。研究首先对西欧1990年代SSP复兴运动中五个具典型性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研究通过考察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空间规划学科理论本身,以及与之最密切相关的公共行政学科、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在西方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背景动态中的一系列重大演变过程,对促成西欧1990年代SSP形成或转变背后的机制加以挖掘与追问。于此基础上,研究在一个全新的“规划主体—规划客体—理性方法”的叁元分析框架内,在同1960年代SSP以及传统综合理性规划范式特征的对比、提炼中,完成了西欧1990年代SSP范式特征的整体与批判性构建。最后,研究针对中国当前SSP实践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启示与建议。可以说,作为一种空间管治手段的西欧1990年代SSP,呈现出“混种规划”的复杂特质,正是通过有明确坚守但更具包容性、平衡性的目标,以及更丰富、务实的实现手段,帮助空间规划学科重新合法、有效地回应“国家-市场-公民社会”这一动态结构中浮现的各种危机与挑战,为实现一个现代民主社会的长远公共利益,一个国家和地方在可持续性竞争发展中始终占据主动,以及公民日常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周晓东[8]2006年在《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再是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而是复杂动态的环境。企业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是理论上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但不论企业以何种战略思想为主导,战略变革始终是战略管理的常态,因而战略变革研究应当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战略变革研究对处于大变革时期的我国企业来说也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无论战略变革本质是什么,但企业战略首先是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头脑中的思维而存在的。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是战略的基本雏型,战略思维的冲突是战略变革的基本源泉。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及其变革思维,就是从根本上研究战略及其变革的源头,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全文共分八章。 第1章主要从传统战略理论隐含的环境稳定可预测假设出发,质疑传统战略理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有效性,提出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课题,并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启发下进一步从高层管理者对战略及其变革的认知上提出本研究的视角。本章就认知及其模式、战略变革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 第2章从传统战略理论、组织理论、经济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角广泛地对战略变革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前期研究在实证方面所作的工作及其局限性;重点考察了基于认知视角的战略及其变革研究;并简要回顾了与战略变革相近的战略柔性、动态战略及战略创新理论。 第3章从一般角度分析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过程与动力学机制,作为认知视角战略变革研究的前奏。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战略变革的基本动机是生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需要,影响战略变革的基本因素来自环境和组织两个方面,从认知视角上看战略变革存在叁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即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团队及组织本身。战略变革如同战略本身一样存在需求、规划、实施与评价等基本过程。战略变革动力学机制揭示了战略稳定与战略变革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 第4章首先根据组织认知研究的分析框架,提出战略变革认知视角研究的基本问题,即从认知结构、过程、风格叁个方面研究个体、团体和组织叁个层面上的战略变革问题。从个体即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结构上,研究了高层管理者战略变革的信念构架,重点分析了影响战略变革的个体认知结构要素,即高层管理者的信念、价值观、潜在假设对战略及其变革的影响,不仅厘清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
梅胜军[9]2010年在《转型变革中的组织危机感及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如制药企业和衬衫、领带制造企业)的创业成长中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危机。但以往研究未能充分揭示转型变革中的组织危机及其对转型策略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研究在总结和梳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认知-行为-结果”的战略选择研究思路,设计了叁项研究试图回答以下理论问题:(1)中国企业转型变革背景中企业高管的组织危机感结构(研究一);(2)组织危机感的前因和形成机制(研究二);(3)组织危机感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叁)。研究一构建和验证了组织危机感的概念结构。首先基于组织危机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组织危机感概念构思;通过对制药、领带和衬衫叁个行业17家企业中25名高管访谈获取的文本资料的内容分析,初步分析了组织危机感构思和样本行业企业的危机源;接着编制了组织危机感测量问卷,通过对135份问卷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了组织危机感的结构;最后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对209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组织危机感的构思效度。研究发现,企业转型变革中面临的主要危机源是资源危机、能力危机和竞争危机。最终确定了组织危机感的二阶四因素模型:包含损益度、波动度、可控度和转化度四个一阶因素,并可抽取出威胁识别(对组织损益后果及其可能性的认知评价)和转机识别(对转型变化的可控性和转化性程度的认知评价)两个二阶维度。威胁识别反映了威胁与机会的效价特征,转机识别反映了机会与威胁的关系特征。研究二通过来自153家企业的247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组织危机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组织危机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危机源。资源危机、能力危机和竞争危机显着提高了组织危机感中的威胁识别水平,显着降低了转机识别水平;(2)企业高管的信息搜索和警觉性也是组织危机感的重要前因:信息搜索同时显着提高了威胁识别和转机识别;警觉性则显着强化了组织危机感中的转机识别;维度水平分析发现,警觉性的反思维度显着强化了威胁识别维度(包括直接强化和通过信息搜索的中介间接强化),并通过促进信息搜索间接强化了转机识别维度;洞察维度直接弱化了威胁识别维度,并直接强化了转机识别维度;探求维度对组织危机感的两个维度没有显着影响。研究叁揭示了组织危机感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包含叁个子研究:案例研究、问卷研究和实验研究。案例研究通过基于关键行为事件的两个医药企业案例分析对组织危机与战略选择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索;问卷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通过122家制药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组织危机感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模式;实验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组织危机感对战略行为选择的效应模式和机制。研究叁发现:(1)组织危机感促使组织采取了全面的转型策略组合;(2)组织危机感的两个维度——转机识别和威胁识别——以交互模式促进组织采取更活跃的协作开发和协作探索策略;(3)不同组织危机感构成模式对战略选择具有不同效应模式:高机会评价、低转机识别的决策者倾向保守;高威胁识别、低转机识别的决策者倾向冒险;高机会评价、高转机识别的决策者倾向冒险;高威胁识别、高转机识别的决策者倾向保守;(4)转机识别维度是组织危机感对战略选择的效应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低转机识别导致对比效应,高转机识别导致同化效应;(5)组织危机感通过影响决策者对决策选项的理解间接地作用于战略选择。最后,本文系统地概括了主要的研究结论,探讨了研究的理论进展和现实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文建[10]2017年在《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方法与实践》文中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于2012年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服务;当前,系统性能稳定、且不断提升;2020年左右,将向全球提供服务。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是重要的地基增强基础设施,可提供改正信息及大幅提升导航定位系统性能。2003年,我国在深圳市建立了第一个基于GPS的CORS网,以后逐步在北京、上海、广州、东莞、广东省、江苏省等绝大多数省市规划建设了 GPS或GPS/GLONASS的CORS站(网)。据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截止2014年底,我国及省市各部门、各行业建设的基准站已超过2600个。但是这些CORS系统基本都是基于GPS或GPS/GLONASS,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建设几乎空白。因此,如何在现有GPS或GPS/GLONASS的CORS站(网)的基础上,完成GPS(/GLONASS)CORS站和控制中心构成的系统向北斗为主的系统升级,建成北斗为主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并最终实现(取代现有系统)广泛应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如何有效减少重复投入,提高CORS站使用效率;采用怎样的建设模式、技术体系,使区域、国家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如何实现当前已有应用服务向北斗为主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的平稳过渡等问题是当前北斗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设过程、尤其是应用过程中碰到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首先提出了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架构、服务内容及技术指标,明确了其关键技术体系。接下来对区域北斗/GNSS精密定位技术进行了综述,及对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的建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已有CORS(单GPS)站的北斗升级策略、基准站升级方法、基准站天线罩问题及解决、坐标基准确定方法;深入研究了基于GNSS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的坐标基准实时服务体系,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坐标基准实时服务系统,保证了其通用性、安全性和实时性。最后,基于所研究的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的理论方法,完成了广东省北斗/GNSS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并对新建成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性能分析;构建了基于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的坐标基准实时服务平台,实现了广东省范围应用坐标系及国家高程基准成果的实时获取。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架构、服务内容及技术指标,明确了其关键技术体系;2)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网络RTK技术、精密单点定位、PPP-RTK等方面全面综述了北斗/GNSS区域精密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附加大气信息动态约束的PPP-RTK用户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相对于现有无电离层组合方法,其模糊度固定成功率提高了 10%以上;3)系统地研究了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方法,全面阐述了已有CORS(单GPS)的北斗升级策略、基准站升级方法及坐标基准确定方法;4)发现了引起基准站坐标变化的天线罩问题,并研究了“偏心观测量”的处理方案;研究解决了个别基准站天线更换时坐标更新问题,保证了站网坐标成果的延续及CORS服务系统升级过程中的持续正常运行;5)对现代测绘基准服务体系架构设计、应用服务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参数分解、格网改正的转换参数加密方法,解决了坐标基准转换服务系统中服务端、数据播发过程、用户端的保密难题;6)严密地推导了格网改正及参数分解的实现流程与公式表达,设计并研发了一种新的坐标基准实时服务系统,保证了其通用性、安全性和实时性。7)基于所研究的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理论方法,完成了广东省北斗/GNSS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并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性能分析;构建了基于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的坐标基准实时服务平台,实现了测绘基准成果的融合应用服务。
参考文献:
[1]. 企业网络计算的参考框架与关键技术及其支持环境的研究[D]. 沈备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 2001
[2]. 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D]. 鲍梓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3]. 人力资源公文筐测验与效度验证:基于内隐评价策略的思路[D]. 陈民科. 浙江大学. 2003
[4].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明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 基于目录服务的分布式安全策略的研究[D]. 姜华.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6]. 基于本体的煤矿事故预警知识库模型及其应用[D]. 孟现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7]. 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D]. 姜涛. 同济大学. 2007
[8]. 基于企业高管认知的企业战略变革研究[D]. 周晓东. 浙江大学. 2006
[9]. 转型变革中的组织危机感及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D]. 梅胜军. 浙江大学. 2010
[10]. 北斗/GNSS区域地基增强服务系统建立方法与实践[D]. 刘文建. 武汉大学. 201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结构效度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组织策略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云计算论文; 胜任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