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及区域差异_老年人口论文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论文,阶段论文,趋势论文,区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的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其含义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含60岁)或65岁以上(含65岁,以下同)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老年人口系数越大,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一套标准,作为判断一个地区或国家是否进入老年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据。它规定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 %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4%~7%为成年型社会,4 %以下为年轻型社会[1]。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老年人口过多,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结养老事业造成巨大压力。对于我国,这尤为突出。一是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很大,1996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0.86亿,同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0亿;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一般西方国家从人口成年型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要经过50~80年,而我国大约用不了20年;其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现已超过发达国家的程度,而经济水平则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这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必须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本文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及其地理区域差异作一探讨。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所经历的年限及其老年人口系数各不相同。表1和图1分别展示了我国多年来的老年人口系数及其变化情况。

表1 建国以后我国老年人口系数的变化

Tab.1 The Change of Elder Population Coefficients inChina Scince 1949

老年人口0~14岁人

系数/% 口比例/%

19494.10 —

19534.41 —

19594.90 —

19643.54 —

19754.80 —

19784.80 —

19824.91 —

19875.48 —

19905.58 —

19915.99 —

19926.09 —

19936.15 —

19946.23 —

19956.70 —

19966.94 —

图1 全国老年人口系数年度变化

Fig.1The yearly change of the elder populationcoefficients in China

2.1 第一阶段(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口系数缓慢上升,在人口年轻型社会与成年型社会之间徘徊。建国初,我国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国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致使生育人数增加,人口发展出现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生育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必然使老年人口的数量迅速上升,但是,这期间人口的增长完全处于一种无计划发展的阶段。人口的高速增长往往使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婴儿的增长幅度,从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并未处于上升状态。表1列出我国自1949年以来多年的老年人口系数和0~14岁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从总的趋势看,我国自建国以后老年人口的比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1949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20‰,而同期人口出生率为36‰,人口总体上处于增长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6‰[2],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为4.1%。1953年我国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高,占总人口的36.28%,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较低, 占总人口的4.41%。1959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已上升到4.90%。

2.2 第二阶段(60年代)

这个阶段,受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老年人口系数有所回落。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政府工作出现的失误,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导致人口死亡率猛增,出生率大大下降。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受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的数量急剧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比解放初期明显下降。1964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1953年第一次普查相距11年,1953 年时50 岁以上的人群到1964年正好进入老年人的行列。1964年0~14岁人口的比例为40.70%,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3.54%(表1)。与1959年的数据比较可知,1964年的老年人口系数比1959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因此, 1964年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年轻型国家。而这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人口出生率又有了明显回升,出现了一次新的出生高峰。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于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开始上升,但由于出生率的高速增长,低年龄段的人口膨胀,使得老年人口的比例并未有明显的提高。

2.3 第三阶段(70年代以后)

这一阶段,老年人口系数稳步提高,我国快步向人口老年型社会迈进。自70年代起,我国人口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建国后几十年来的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人口压力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控制人口已迫在眉睫。政府开始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行计划生育的号召,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高速发展的势头得到有力的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人口由自发的高速增长进入有计划的减速增长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卫生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延长必然导致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其比例不断地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1982年0~14岁人口的比例为33.59%,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4.91%。 这一结果表明,自70年代以来,我国已跨出了人口年轻国家的行列,而进入人口成年型国家类型,并且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正向人口老年型国家迈进。

自8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这不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还因为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振兴。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少生、优生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很多地方,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由不自觉地执行变为自觉地执行。由于人们生活安定、富裕,更多的人已开始注重保健,于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其比例直线上升。1996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系数已达到6.94%,距人口老龄化国家的标准7%只有一步之遥了。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安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稳定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这势必导致今后几年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速发展,并且这种趋势将一直延续下去,明年或许后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的发展过程,可用下列函数近似地表述我国老年人口系数的变化趋势:

y=0.000 5x[4]-0.016 9x[3]+0.202 3x[2]-0.729 7x+5.1式中x为年份,y为老年人口系数。

表2 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

Tab.2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der populationcoefficient in China

老年人口

系数/%

1998 6.96

1999 7.32

2000 7.94

2010 11.30

2020 12.60

2030 15.30

2040 17.51

2050 14.40

从上述公式可以推算出1998年我国的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6.96%,1999年可达到7.32%,而2000年则达到7.94%(表2)。 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1999年我国将步入人口老年型社会。而且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还会继续向老龄化、超老龄化发展。只有再经过50年左右,才会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稳定期。可以预计,到2000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3亿,而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亿。如果按这一速度继续发展,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会相当高。预计自2050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趋于稳定状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减慢,甚至有所下降。此时,我国总体人口和年龄结构也趋于稳定,年龄金字塔已不再具有下宽上窄的特征,而成为一种上下宽度基本一致的柱状型,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动态平衡阶段。

4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

4.1 城乡差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与此相应, 农村的老年人口总数也远高于城市。表3列出了近年来我国65 岁以上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口1%抽查情况,其中1991年我国城市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抽查数为12 564人,老年人口系数为6.39%;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查数为49 945人,远超过城市的老年人口数。但是,它的老龄化程度稍低,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5.92%,比城市低0.42个百分点。到1993年,这种差距为1.15个百分点,1995年为0.28个百分点。可见,在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城市低,然而,农村老年人口的总数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老年人口的抚养问题较以前更为突出。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农村有实际困难的孤寡老人由生产队负责抚养。承包以后生产队核算体制解体,加之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造成子女减少,这样抚养老年人的年轻人就减少了,老年人的扶养问题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可以说在解决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能否解决好农村的老年人口问题是关键之所在。

表3 近年来我国城市与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抽查情况

Tab.3 The result of selective examination for elderpopulation in some cities,towns and countryside

1991年

项目

合计男女

数量/人

12 564

5 783 6 781

老年人口系数/% 6.395.81

6.99

数量/人

49 945 22 714 27 231

老年人口系数/% 5.925.27

6.59

1993年

项目

合计男女

数量/人

22 357 10 68111 676

老年人口系数/% 7.036.70 7.36

数量/人

52 708 24 47028 238

老年人口系数/% 5.885.33 6.46

1995年

项目

合计男女

数量/人

177 383 84 28393 099

老年人口系数/% 6.96

6.58 7.36

数量/人

590 105271 389

318 714

老年人口系数/% 6.68

6.01 7.38

注:数据分别来自1992年、1994年和1996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2 东、西部地区的差异

本文按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将我国粗略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来分析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东西部差异。表4列出了东西部地区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平均值,经统计,东部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平均为6.56%,西部地区为5.01%,经“T”检验后,得出t值为3.383 7,p<0.01,表示东西部地区之间老年人口系数差异非常显著,东部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明显大于西部地区,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西部地区高得多。

图2为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1990年、1991年、1994 年和1995年老年人口系数平均值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是划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和四川省老年人口系数略高,而划为东部地区的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系数略低(表4), 这可能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图2 中国老年人口系数分布图

Fig.2

The Map of Distribution of Elder PopulationCoefficients in China

我们曾分析得出,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老龄化有负影响,传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对它也有负影响,经济发展程度则有正影响。

我们选择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工业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来加以分析。统计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和老年人口系数的相关系数为0.756 7(p<0.01),说明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和老年人口系数的相关系数更高(r=0.823 9,p<0.01),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和老年人口系数的关系相对较弱(r=0.229 4,p>0.05), 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工业越发达,经济就越发达,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表4还列出了东西部地区1991~1995 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工业生产总值。经统计,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4 280元, 西部地区为2 146元,二者差异非常显著(t=2.955 5,p<0.01)。东西部地区之间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也是差异非常显著(t=2.971 7,p<0.01)。 从上述分析可知,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此相应,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表4 我国东、西部地区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比较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Tab.4 The comparision of elder population coefficients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y

老年人人均国内人均工业

东部地区口系数生产总值生产总值

/% /元 /元

黑龙江 4.16

35654097

吉 林 5.19

29643992

江 西 5.60

19712478

福 建 5.73

40295289

湖 北 5.80

27104092

海 南 5.99

35721760

安 徽 6.10

20342946

河 南 6.18

20502991

河 北 6.24

28514205

湖 南 6.28

22062404

辽 宁 6.40

48898502

山 东 6.72

36046627

广 东 6.75

50808400

北 京 7.28

8126

12986

天 津 7.36

6296

15228

江 苏 7.64

4555

10529

浙 江 7.82

4919

10346

上 海 10.78 11615

24954

平 均

6.56±1.384280±2444 7324±5892

老年人人均国内人均工业

西部地区口系数生产总值生产总值

/% /元 /元

青 海 3.55

24502120

宁 夏 3.69

22582530

新 疆 4.29

34063018

内蒙古 4.33

25192318

甘 肃 4.38

16632253

贵 州 4.99

12851137

云 南 5.36

20971902

陕 西 5.47

20202378

西 藏 5.80

1373 225

山 西 5.82

24363719

广 西 6.01

22002223

四 川 6.45

20442610

平 均

5.01±0.95 2146±566

2203±875

老年人口系数东西部地区比较t=3.383 7p<0.0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西部地区比较t=2.955 5p<0.01

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东西部地区比较t=2.971 7p<0.01

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根据1992~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统计所得。

4.3 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异

我国不同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各自的生活习俗、卫生条件也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别对各民族的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1982 年老年人口系数比较大的民族有维吾尔、布依、壮、藏、汉、土家、满、侗等,均在4.50%以上。而老人口系数比较小的是哈萨克、蒙古、哈尼、彝和黎族,在4.0%以下。 然而,到了1990年情况就有了变化。1982年排在第一位的维吾尔族,1990年降到第7位,原来排在第5位的汉族,则升为第1位;而排在末5位的仍然是原来那五个民族。汉族的老年人口系数之所以提高较大,主要是自70年代后期起,计划生育工作得以有力贯彻,使汉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导致老年人口系数升高的幅度较大。而对于有些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方面有一定弹性,婴儿死亡率也相对高一些。因此,其老年人口系数有的下降了,有的则上升的幅度很小。

表5 我国百万人口以上民族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

Tab.5 The elder population coefficients of nationalitieswith population over 8 millions in China

民族1982年1990年

维吾尔5.21 4.77

布依 5.09 4.85

装 4.92 5.19

藏 4.79 4.81

汉 4.77 5.67

土家 4.63 4.89

满 4.58 4.11

侗 4.54 4.23

白 4.48 4.81

瑶 4.44 4.16

傣 4.38 4.47

回 4.18 4.51

苗 4.17 4.10

朝鲜 4.12 4.59

黎 3.99 3.87

彝 3.90 4.05

合尼 3.45 3.88

蒙古 3.41 3.08

哈萨克2.97 2.64

全国平均

4.75 5.57

注:资料来源于孙兢新等编.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4.4 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差异

根据1997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全国592 个贫困县名单,我们分别统计了1990年全国26个省、自治区贫困县与非贫困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表6),结果显示, 全国贫困地区老年人口系数平均为5.00±0.92,非贫困地区为5.07±0.91。经“T”检验,t=0.275 8,p>0.05,说明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差异不明显。这与前面所述我国东、西部地区老年人口系数有显著差异的结果似乎有矛盾,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一结果又是可理解的。正如前面所述,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发达程度以外,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活习惯、食物结构、民族风俗、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力度、卫生保健条件、疾病流行的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同一个省份之内,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要大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从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缩小。

表6 我国贫困县与非贫困县1990年老年人口系数比较(%)

Tab.6 The comparision of elder population coefficientsbetween poverty counties and non-poverty counties in 1990

地区 非贫困县贫困县

宁 夏

3.82 3.10(8)

黑龙江

3.84 3.52(11)

吉 林

4.55 4.10(5)

云 南

5.15 4.67(73)

陕 西

5.19 5.09(50)

广 西

5.46 5.24(28)

安 徽

5.50 5.17(17)

湖 北

5.55 5.36(25)

辽 宁

5.74 5.22(9)

海 南

5.76 3.94(5)

四 川

5.78 5.37(43)

河 北

5.84 5.64(39)

广 东

5.94 5.64(3)

山 东

6.25 5.63(10)

青 海

3.32 3.42(14)

新 疆

3.61 4.77(25)

甘 肃

3.84 4.26(41)

内蒙古

3.86 4.29(31)

西 藏

4.57 5.08(5)

贵 州

4.68 4.54(48)

江 西

5.03 5.30(18)

福 建

5.03 5.62(8)

山 西

5.28 5.76(35)

湖 南

5.55 5.79(10)

河 南

5.97 6.71(28)

浙 江

6.76 6.83(3)

全国平均

5.07±0.91 5.00±0.92

资料来源:贫困县县名引自光明日报1997年1月10日第四版。 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老年人口系数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而得。括号内为贫困县数。

贫困县一般分布在边远山区,环境少受污染,山青水秀,空气新鲜,绿色食品较丰富,老年人口较多。这一点从全国百岁老人的分布情况即可说明。1990年全国百岁以上的老人有6681人,分布最多的是广西,有932人,四川居第二,836人,广东第三,644人,新疆第四,632人[1]。可见,在前四位的省、区中,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占3个。广西有28个贫困县,大部分在该区西部,有百岁老人者27个县,占96%,在全区有百岁老人的81个县中占33%。其中巴马县有百岁老人66人,为全区第一,也是全国之冠。新疆有25个贫困县,其中17个有百岁老人,占68%,占全区有百岁老人的县的25%,其中阿克陶52人,为全区之首,疏勒县43人,为全区第二位,这些有百岁老人的贫困县大部分在经济落后的南疆地区。上述情况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存在,而且在经济暂不发达的地区也有。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和卫生保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贫困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会日趋突出。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千万不要忽视贫困地区,这才不致于使我们的工作被动。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①50年代,老年人口系数缓慢上升,在人口年轻型与成年型社会之间徘徊;②60年代,受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老年人口系数有所回落;③70年代后,老年人口系数稳步上升,向人口老年型社会迈进。

(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不等的地理区域差异, 即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各民族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差异不明显,可能与大部分贫困县自然环境较好有关。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不能忽视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

(3)今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发展, 老年人口系数会继续升高,到21世纪40年代可能达到最高峰,此后,人口老龄化将趋于平稳状态。预计在近1~2年内我国将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收稿日期:1998—08—28;修订日期:1999—04—1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资助课题(KZ952—S1—209)

标签:;  ;  ;  ;  ;  ;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及区域差异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