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典型”理论的历史地位——纪念蔡仪诞辰9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诞辰论文,地位论文,周年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被学术界称之为千古之谜。像柏拉图这样的大哲学家,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很自信,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却自我抱愧起来了。他在《大希庇阿斯篇》里,设想了很多定义,美是善、美是理念……都感到不能自圆其说,最后通过苏格拉底说:“我一回到家里,他一听到我说起刚才那番话,他就问我知道不知道羞耻,去讲各种生活方式的美,连这美的本质是什么都还茫然不知。”〔1 〕最后不得不感叹起来:“美是难的”。〔2〕有些人猜出了这个谜, 但却不敢承认自己的研究,例如德国文学家美学家歌德说:“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对不会显露出来。”〔3〕“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即认为美是自然的内在规律在它的 形态上的表现,美是自然的规律性与形态性的统一,即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美是典型。但是在晚年(1832年4月18 日)他却对爱克曼说:“我对美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们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美的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化成一种概念。”〔4〕
针对美的本质是人类探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起了马克思对它的注意研究,也曾想写本美学专著,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他研究的问题太多,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还未完成,又要解决工人革命运动中许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写作美学专著成为他未完成的遗愿之一。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美的研究,将美学上的一些研究成果保存在他的几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例如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黄金之所以是美的金属,在于它是“单独的,个体化的”。〔5 〕它最反映金属的种属的纯粹性,“它在自然界里是一切金属中最具有金属特色的最容易区别和识别的金属。”〔6 〕说明了美是个别性与种属性的高度统一。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艺术美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给辩证唯物论美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们没有给美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它作出论证。
蔡仪早在30年代初开始从事美学研究,恩格斯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理论启发了他。他说:“1993年第一次出版日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的文献,其中提倡的现实主义与典型的理论原则,使我在文艺理论的迷离摸索中看到了一线光明,也就是这一线光明指引我长期奔向前进的道路。”(《美学论著初编》第4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页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使他在美学的摸索中提出了美是典型的定义:“从对象看来,美就是典型,典型就是美。”(第170 页)他总结了前人对美的探索,“还引用西方文艺理论史或美学史上有关的言论加以佐证,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黑格尔的美论,都说到了。”〔7 〕“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就是说,诗是通过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以具现普遍的一般的东西的。在这时候,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是为着具现普遍的一般的东西的,所以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是根本的,决定的。于是全体说来,诗所要描写的就是我们所谓典型,所以他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诗是描写典型,或者创造典型。我们可以知道,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典型便是美,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第39页)他认为康德也是这样看美的本质的:“康德的所谓从属美,即对象被观察时要以种类的概念为前提而引起愉快的感情的那种美;若是不和康德一样只是从主观的美感方面来考察,而从客观的对象方面来考察,就是客观的事物显著地具备着种类的属性条件。”(第 241页)
在古代美学中虽有美是典型的思想,但都是零散的,非根本的,把握不定的,或是一种没有论证的看法。蔡仪总结他们的美学思想,肯定了其中的合理因素。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美是艺术典型,但还没有上升到美是典型。蔡仪指出了康德就“全体说来是偏于观念论的”(第240 页)。蔡仪说:“黑格尔的美学是被称为‘具象理念论的’。 ”(第242页)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8 〕其基本点是美是理念。他将美和艺术相等同,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在中国古代,孔子也曾说美是“文”与“质”的统一,即典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但他的主要看法是美即“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他的著名的、影响很大的比德说就是建立在美是善的理论基础上的,而孟子、荀子只偶尔谈到美是典型,并没有展开论述,更谈不上有理论体系,因此他们还不是“美是典型”的科学定义的创立者。
蔡仪在提出美是典型的定义时,也提出了丑的定义,他说:“美的反面是丑。所谓丑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所谓丑的就是反常的、特异的、不合规律也就是不合理的。譬如人的相貌,或者是嘴歪了、脸麻了、背驼了,我们认为这是丑,就是因为嘴、脸、背是反常的、特异的、不合规律不合理的。”(第168页)认为不合种属的、 畸形变态的为丑,正常的、合种属的为美。“所谓美的,就是最正常的、最普遍的、最合规则合理的形象,或者说,最能表现正常性、普遍性的现象,最能表现事物的规律、真理的形象。”(第168—169页)“原来所谓现实丑,无论是自然事物也好,社会事物也好,它的丑就是个别的属性条件是优势的,而种类的属性条件是劣势的。例如说,某人的脸或者是生得形状异样,耳鼻不全,这样的脸是以个别的属性条件为优势的,这样的脸是丑的。人的耳鼻不全,断肢缺胳膊是残缺,不能反映种属性,就是丑。也就是说美是典型,丑是畸形、残缺。这是对丑下的科学定义。最反映种属性的东西是美的,歪曲或最不反映种属性的东西是丑的。丑是美的反面,用辩证观点说明了美与丑的关系,也解决了美学上丑的难题。
二
蔡仪不仅提出了美是典型的科学定义,而且在哲学上对它加以充分地论证。他在青年时代由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投身革命,他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定义的。在《新艺术论》中,他说:“个别之中有一般,也就是任何客观现实事物都是个别的东西与一般的东西的统一。”(第97页)
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9〕客观事物这两个方面的相联、结合, 并非1+1的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蔡仪接着说:“一切客观现实事物是个别的东西和一般的东西的统一,这统一并不是机械的集中,也不是等量的配合,而是有机的构成。”(第97页)但是两者结合、统一非典型,并非美,他说:“在个别的东西和一般的东西的统一之一切客观现实事物之中,是有那种一般的东西较之个别的东西是优越的、突出的客观事物,即个别之中显著地表现着一般的客观事物,也就是在客观现实之中也有典型——这是现实的典型。”(第98页)
任何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在统一中是以“一般”为主导地位。列宁说:“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不论怎样也还是以本质为转移的……”〔10〕蔡仪在论述个别与一般统一为美时,抓住了一般在统一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说:“个别之中显著地表现着一般的客观事物”是“现实的典型,是美”。“一般的东西不仅是优越的、突出的,而且是中心的、基础的。”(第103 页)如果一个事物的个别性很突出、丰满,而一般和种属性不突出,甚至种属性很差,这就不是美的,而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人们将“温室的花朵”当作贬义,也是这个道理。温室的花朵作为现象形态来看是很突出的,花朵大且艳丽,但却没有生命力,经不起风吹雨打,也没有花的香气。
列宁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11〕各个本质在相应的现象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形成不同方面的美,客体对象的美是无比丰富的。蔡仪的美是典型的定义,提示了客体对象典型的丰富性。他说:“不过我们人类,虽然一方面是生物的人、生理的人,原是可以从自然的范畴来看的;另一方面又是政治生活的人、经济生活的人,也必须从社会的范畴来看的。”(第101 页)在《新美学》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问题:“任何客观事物可以属于许多的种类,也就是该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条件都可以成为种类的属性条件。譬如一个砚池,就它的形状来说是方的,可以属于方形物体的种类,就它的颜色来说是黑的,可以属于黑色物体的种类;就它的原料来说是石头的,可以属于石质物体的种类;就它和人类的关系来说它是有用的器具,可以属于用具的种类。”(第249页)从形状看这砚池,可以是方砚池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的, 是石砚池的典型;从构成的原料看,它可能是最好的石质制成的,是石砚池中出类拔萃的,是石砚池的典型;它作为社会物文具看,它可能是最佳的文具,是磨墨这一文具的典型,……等等。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它的美的属性。一个事物可以有它美的多方面性。当然它也可能有这一方面的美的属性,却没有那方面美的属性。
辩证范畴理论认为,个别和一般是相互转化的,一个对象在一定条件是作为“个别”,在另一个条件下,便转化为“一般”。古希腊范畴理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粘土砖瓦和房屋的关系时谈到了个别与一般、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化问题。他说,对于粘土来说,砖瓦是形式,粘土是质料,而对于房屋来说,砖瓦则是质料,不再是形式,而房屋是形式,说明质料与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即现代哲学讲的实体物质,即形式;而他的“形式”实际上是他的老师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即现代哲学指的“内容”,不是“形式”。质料与形式的转化即形式与内容的转化。黑格尔研究了这个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肯定“相互转化”的理论。蔡仪提出美是典型的,研究了个别与一般相互转化问题,从而解决了复杂的美学现象。“因为所谓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不是绝对的,是在某种规定之下而说的,所以随着规定的条件不同,个别的东西可以成为一般的东西,而一般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个别的东西,就是说一般的东西和个别的东西是可以互相推移的。”(第100页)“又例如某一个牛,它是属牛的种类, 同时也是属于动物的种类,生物的种类”;(第252 页)“美的牛则不是动物中的美的”。(第252页)一头美的牛,对于牛来说,它是“个别”, “牛”是种类,它是牛中的佼佼者,典型牛,美的牛;而牛对于动物来说,动物是种类,牛由“种类”转化为“个别”,不是动物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者,“牛之于动物便不是典型的种类”(第255页)。 所以“美的牛则不是动物中的美的。”最后他提出:“在某一特殊的规定之下,事物所属的种类范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推移。”(第256页)
客观事物有真象也有假象,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假象就是本质自身。”列宁继承了黑格尔这一理论说:“假象(假象的东西)是本质自身中的反映。”〔12〕并指出:“假象=本质的否定的本性”。〔13〕蔡仪因此而提出本质有正本质和负本质两种。“我们从社会的观点看来,在这变化之中的那种沿着总过程的,向着总方向的,有向前发展意义的那部分,认为是进步的、积极的、正的部分;那种脱离总过程的,违反总方向的,有向后衰退意义的部分,认为是退步的、消极的、负的部分”。(第118页)从而认为典型有正负之分。 “因此艺术的典型,无论是人物或环境、事件,都有正的典型和负的典型之分。所谓正的典型,就是根据现实中的正的部分而产生的,代表现实中的正的部分的典型;所谓负的典型,就是根据现实中的负的部分而产生的,代表现实中的负的部分的典型。”(第119 页)他论证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的伊利亚·伊利伊奇是正典型,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是负典型。正典型是美,负典型是典型的反面,是丑。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有人为难他说:典型的帝国主义分子、典型黄世仁是不是美的,实际反映了提出这种责难的人缺乏哲学基础。蔡仪的美是典型的理论是建立在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三
如果一种科学只从理论上作了论证,没有联系实际作论证,就还不能说建立了完美的理论的体系。蔡仪以美是典型为核心,既从理论上作了充分的论证,还联系实际作了细致的论证,因而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科学美学理论体系。
一种理论体系要成为科学的体系,它的核心的理论要能概括和解释所属范围内的一切现象,而不是部分现象,即所谓真理要放之四海而皆准。蔡仪的科学美学体系是以“美是典型”为核心,为逻辑起点。他在创立这一科学美学时,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切美的现象作了扎实的有力的论证。
自然美是许多研究者感到头痛的难题,而在蔡仪的《新美学》里很注意对自然美的研究。首先他说明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自然美是(一)非人为的,(二)和人的美的认识无关系的;”(第340 页)什么是自然美?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自然物金银之所以是美的金属,就在于这种金属最充分反映金属的本质。“金银的美就是由于以特异的现象充分地体现本质,以突出的个别性丰富地体现着种类性,这是金银的所以美的原由,也就是金银的所以美的规律。”〔14〕又引用强壮的雄狮为例,“雄狮的美就是它的强健有力的肢体,以至它的钩爪锯牙;它的凶猛可怕的姿态,包括它头颈上披着的刚劲的黄色鬣毛,都充分表现它作为猛兽的凶猛性,在猛兽中也是特别威武雄健的,因而是美的。”〔15〕雄狮的肢体、钩爪锯牙、姿态、刚劲的黄色鬣毛,充分反映狮子这一猛兽的凶猛性,“它的突出的现象充分地体现着本质,独特的个别性充分地体现着种属性,这就是雄狮的所以美的原由了。”〔16〕
美是对象的个别性与种属性、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自然美与社会美都是如此。他说:“除自然界事物之外还有社会事物,两者的本质是各不相同的。于是也就要承认在自然美之外还有社会美。因为自然界事物作为客观存在具有它的自然性,即是不参与人力的或不依赖于人类生活的;而社会事物作为客观存在即具有它的社会性,也就是参与人力的或依赖于人类生活的。如上所说,自然事物的美即在于它的自然性,那么社会事物的美也就是在于它的社会性。”〔17〕自然物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自然性,所以它的美是它的自然物的物质形态与它的自然性的高度统一。而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即它的种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性,表现为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即阶级性,他说:“所谓社会事物的种类性,也就主要是社会的人的群体性或阶级性,进一步说,即社会事物所属人群的、所属阶级的历史倾向性,它的这种种属性或者说人群性、阶级性,若是代表社会发展的先进倾向的或革命倾向的,也就是代表历史的主要趋势的,即有光明前途的。反之,它的种类性或者说是人群性、阶级性,若是代表社会历史的保守势力的,即要日趋没落的。这是关系到社会事物的美与不美的主要的一方面。”〔18〕“我们还要从美的规律来考虑,社会事物如何能够充分地表现它的本质和种类性,即如何才能充分地表现它的社会性乃至于它的阶级倾向性等。”〔19〕社会性的正本质是由它的向前发展所规定的,它的负本质是向后倒退所规定的。“社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于是种类性也就有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或为先进的或为落后的之分。”〔20〕“阶级性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又有革命的或反动的之分。一般的说,代表先进的历史发展倾向或革命阶级要求的就可能是美的,反之,代表落后的历史发展倾向或反动阶级要求的就不可能是美的,或者说是丑的。”〔21〕社会历史上进步的代表历史发展倾向或革命要求的都是善的,所以他早在《新美学》中就说:“社会美就是善。”(第352页)“美 的虽未必是善的,面善的一定是美的。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第352页)“最高级的社会美,也就是‘至善’。”(第353页)他讲善是美并不指自然美,而只指社会美。他举例说,“何以‘幽闲静好’或‘格高气俊’是美德呢?这是阶级的一般属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美德,表现在行为方面,在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就是一般的所谓善。”(第352页)
蔡仪是受恩格斯论艺术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启发而提出美是典型的定义的,所以在《新艺术论》里很果断地指出,艺术美是艺术典型,他说:“关于客观现实事物的美的问题是很复杂、也很麻烦的,我们这里不能详谈。而按艺术来说,艺术的美就在于艺术的典型,艺术的典型形象就是美的形象。这是可以断言的,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第169页)“艺术就是作者对于现实从现象到本质作典型的形象的认识, 而技巧地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第22页)他用艺术与科学作了比较,认为艺术是创造典型,科学是把握法则规律。“艺术和科学同样是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的,科学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是借理论,而艺术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真理是借形象。科学的理论是主要地在一般里包括个别,艺术的形象则是主要地以个别显现着一般。这里在个别里显现着一般的艺术的形象,就是所谓展开,因此我们在另一个地方又曾说,科学所认识的是抽象的法则,艺术所认识的是具体的典型。”(第96页)他还对艺术典型与现实典型作了比较,“艺术的典型,虽然也是个别的东西与一般的东西的统一,却不仅是现实的典型一样,只是一般的东西是优越的突出的而已,它的一般的东西,简直是有决定性的,个别的东西都是从属于它的。”(第102 页)“艺术品典型固不是个别的客观现实事物的单纯的摹写,也不是现实的典型的再现,而是客观现实事物的一般性的扩大、加深、中心化,也就是个别客观现实事物在艺术中的改造。”(第103页)没有经过人加工的现实美是一种自在之美 ,往往美丑杂陈,所以不是一种高级的典型,高级的美。而艺术典型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家的创造,渗入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之中,艺术家将现实的一般性、即现实的本质加以集中、扩大、加深,去掉其中现象掩盖本质的部分,使本质更鲜明地表现出来,所以他说:“现实的本质是晦暗的,而艺术是使它显露的。所谓晦暗,不过是说现实的本质是含在现象之中。因为现实的现象如上面所说是繁杂的、变幻的,在这些繁杂的、变幻的现实的现象之中,它的本质是极不容易把握的。好比沙里面的金子,云里面的月亮,一般人不单是不能看到,甚至于注意也不会注意到。然而艺术却是要把一般人没有注意的、没有认识的现实的本质,显露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叫一般人也能够认识。”“当然许多艺术都以现实的典型为基础,而艺术是将现实的典型更典型化;也就是艺术美比之现实美是更高级的。”(第362页)
四
蔡仪早年参加革命,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在1942年写作的《新艺术论》中就提出“美是典型”的科学定义。随着他对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入地研究,和参加我国美学战线上的几次大论战,他的“美是典型”的理论继续向前发展。在《新艺术论》里,他学习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从而发现了美的本质是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到了后期,在认真深入钻研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认识到美的规律是典型的规律,将美的本质与美的规律理论联系起来了。他说:“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的所以美的本质。”(第967页)“美的规律就是典型的规律, 美的法则就是典型的法则。”(第971页)他为这部《手稿》写了很多文章, 竭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和美学的理论原则,反对国内外种种唯心主义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马克思是从两个尺度的结合谈美的规律的,因此对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的科学理解,关键在于对两个尺度的正确理解。蔡仪指出尺度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所谓‘尺度’,就它的原意说,本来是测定事物的标准;而在这里,若用普通的话来说,相当于‘标志’、‘特征’或‘本质’。”(第968 页)他批评国外某些将尺度说成是“朝向一定目的的组合这个逻辑观念”,国内有的人将“内在的尺度”说成是人的目的尺度,认为两个尺度的结合,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从而把美的规律说成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规律,人化自然的规律。蔡仪论证了“内在的尺度”是事物内在的尺度,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所谓‘物种的尺度’则是该种事物的‘普遍性’或‘本质特征’。而所谓‘内在的尺度’也就是内部的‘标志’或内在的‘本质特征’。‘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无论从语义上看或从实际上看,并不是说的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物种的特征既有外表的也有内在的。而所以说到‘内在的’,不过是因为事物的内在的特征,比之外表的特征更难于掌握些。虽然如此,即使物种的内在的特征,内在的本质,人类也是能够掌握,并且能够到处适用于对象上去。”(第968 页)而物还有外在的尺度,现象的尺度,“美的规律,除了物种的本质这一方面之外,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事物的外表的现象或形象,是物种的本质借以表现在外面的条件”。(第969 页)从而说清了“物种尺度”与“内在的尺度”统一形成美的规律,也就是说美的规律是现象与本质统一的规律,个别性与种属性相结合的规律。他在后期更多的从美的规律谈美的本质,将美的规律与美是典型的理论沟通起来了。
在早期的《新艺术论》和《新美学》里,给美是典型下定义时,说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艺术的典型也是个别的东西与一般的东西的统一,但一般的东西是中心的、基础的,而个别的东西是从属的、附庸的。”(第103页)后来改写《新美学》时, 感到不强调个别性是不确切的,他在充实这一定义时说:“只是强调形象的一般性的优势,而没有提到个别性的特点,一般性的优势也不是果然能显现出来,因而这种关于典型的说法,是不够确切的。”〔22〕为什么不确切呢?他说:“如果是一般的现象表现本质、一般的个别性表现种类性,这就是一般的现实事物形成的规律;而以特异的现象充分地表现着本质,以突出的个别性丰富地完全地表现着它的种类性,这可以说是美的现实事物形成的规律了。”〔23〕因为个别性表现一般性,这是任何事物都是如此,还没有说明它是典型的、美的事物是只有非常突出的个别充分反映它的种属性,这才是典型的,美的。这是他对早期典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我们说他在晚年完成了《新美学》的修改,使得他的美是典型的理论,更严密更完整,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在美学史上是无前例的。他在《新美学》改写本第一卷序中说:“我就根据自己的粗浅的认识,试用唯物主义观点考察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形成了一些大体一致的论点,这是过去美学史上所没有的。”这一论述是符合实际的。
注释:
〔1〕〔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210页。
〔3〕《歌德格言和感想集》第90页。
〔4〕《歌德谈话录》第132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3页,第124页。
〔7〕〔24〕《新美学》改写本第3卷,第107页,第107页。
〔8〕《美学》第1卷第142页。
〔9〕〔10 〕〔11〕〔12〕〔13〕《哲学笔记》第409页,第151页,第278页,第138页,第137页。
〔14〕〔15〕〔16〕〔17〕〔18〕〔19〕〔20〕〔21〕〔22〕〔23〕《新美学》改写本第1卷,第250页,第247页,第286页,第290页, 第291页,第249页。
标签: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社会属性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