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用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总平面图是不可或缺的图纸。本文结合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与总平面图相关的具体问题,对在项目的前期定稿、总平面报审、报批以及设计合理性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分析总平面图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住宅建筑;总图专业;总平面图设计
总平面图是工程建设中从项目初始阶段至收尾阶段均需要的、非常重要的图纸之一。由于总图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其中大部分选择了工业设计行业就业,从而导致了民用建筑行业中总图设计师人数供小于求的状况。由于总平面图对整个项目的稳定推进影响较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由项目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进行跟进,故此目前在民用建筑设计领域,设有总图专业的民用建筑设计院,一般由总图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与配合;未设置总图专业的民用建筑设计院,一般由建筑项目总负责人在负责把控整个项目情况的同时,兼顾总平面图的设计与配合。
1.总平面图概述
随着近十几年土地拍卖、房屋买卖、物业管理等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房地产开发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久而久之,日益增长的地产需求无法和日渐减少的平整土地相均衡,因此近些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山地项目或类山地项目。总平面设计的主要对象是场地,场地设计是民用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场地和建筑的关系,从而营造出适宜的文化氛围,打造有机的怡人环境,是每一个总图设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1场地的组成
建筑物、构筑物是场地的主要组成要素,对场地的平面布局和竖向处理有着控制作用。道路、停车场、室外楼梯等组成的交通系统,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室外活动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人文交流组成部分。绿化与景观则是提升项目品质的点睛之笔。除此之外,项目的工程系统,包括管线工程及工程构筑物(如挡土墙、护坡等)是保证场地有机持续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民用建筑项目常见场地分类
场地一般分为五类: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使用特征分类,按照地形条件分类,按照用地位置分类,按照场地使用性质分类,按照建筑物数量分类。
其中民用建筑项目常见的是:按照地形条件分类和按照场地使用性质分类。
按照地形条件分类,平坦场地指坡比0~3%的平坡底及3%~10%的缓坡地。其地势平坦,建筑物布置自由,有较好的采光与景观条件,道路、管线易于布置,竖向易于处理,土方量少。坡地场地指坡比10%~25%的中坡地,25%~50%的陡坡地和50%~100%的急坡地。经研究表明,坡比25%以下的中坡地及平坡底可作为建设用地;25%~50%的陡坡地可用于园林建设,如用作建设用地,建筑布置受到较大限制。50%~100%的急坡地,不宜用于场地建设,确需使用需因地制宜设计建筑;大于100%的悬崖地,不适用于建筑用地。在坡地场地上进行建设,因其地形起伏较大,对建筑物的形态及道路、管线的走向限制较大,需要进行竖向高差处理,有一定数量的土方量及支护工程量。
按场地性质划分,一般分为公共建筑场地和居住建筑场地。公共建筑场地需强调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呼应建筑主体,凸显建筑设计含义。居住建筑场地需强调建筑的群体组合和功能分区,为居住者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民用住宅建筑项目各阶段总平面图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2.1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需根据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建设基地的土地使用权属证件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附件、选址报告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设计委托书、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宗地图、自然地形图、周边市政道路及相邻地块条件等相关资料,按布局形态、功能要求、交通要求等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并根据自然地形图、场地四周市政道路及相邻地块条件,综合考虑竖向对土方量、场地排水及管线敷设的影响,从而初步定型总平面图。
方案设计阶段,需关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否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总平面图整体平面布置形态是否满足成组团布置、互不干扰、相互联系等原则;建筑高度、间距、道路、停车场布置等是否满足国家规划及防火相关条例、规范要求;竖向设计是否可与市政道路顺接,是否不影响相邻场地的排水、日照,是否土方工程量最优,是否对管线敷设有引导性作用。
2.2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的初步总平面图基础上,根据设计委托任务书、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地质勘察报告等,结合规划或建筑的方案设计评审会的会议纪要,精算技术经济指标,对图纸中涉及到的国家相应规范及规划要求进行精准梳理,对总平面图进行深化设计,从而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建及单体报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按照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单体报建阶段各政府部门及相关评审部门意见进行合理的修改,继而稳定总平面布局及单体形态,为施工图打下坚实基础。
2.3施工图设计阶段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报建通过的总平面图,在初步设计阶段了解各专业所需条件的基础上,与各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对接,处理遇到的竖向及管线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化设计。
3.总平面图设计中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3.1方案设计阶段
在方案设计阶段技术经济指标是衡量项目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规划批准文件中,会对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等作出相关规定。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常规项目要严格按照批文中的要求进行设计,如因特殊原因需突破相关指标,需向建设单位汇报,请建设单位申请新的政府批准文件后方可进行设计。
容积率是确定场地的土地使用强度、开发建设效益和综合环境质量高低的关键性综合控制指标。容积率高的项目,要么建筑密度高,要么建筑层数多,要么二者兼有。容积率的高低对日照、通风、绿化、土地利用率及总平面布局均有影响,因而需根据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定位,进行综合评估,采用合适的容积率进行设计。
除关注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外,做项目过程中仍需关注建筑高度和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关系。部分项目的建筑控制线,按照建筑高度进行分段控制,此时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检查建筑高度与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关系,是否满足退线要求?避免替换建筑时,建筑超过控制线要求而退线间距不足的情况。
除需满足一般项目要求的总平面布局要成组团布置、互不干扰、相互联系等原则,山地建筑的总平面图的平面布置与场地的竖向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建筑顺等高线布置、设计错台建筑、设计尽端道路等可大幅度的降低土方工程量,节约土方成本。山地建筑项目,需分析场地周边雨水汇集情况,并关注红线周边设置相关支护设施及截水设施对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
3.2初步设计阶段
在稳定的总平面图上,初步设计阶段需对方案阶段总平面图欠合理性的部分进行修改及完善。逐条审核规划相关条例及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应规范等,确保方案阶段总平面图的落地性。
在按照报建阶段各个部门的建议修改的条件下,仍需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或其他地方性防火规范中防火间距、消防登高操作场地、消防道路的相关要求。部分地区地方规范与国家规范,在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的尺寸、消防道路的坡度上略有差异,需仔细研读优化设计。需仔细研读规范中,建筑防火间距可相应缩小的对应条款,从而审核是否可以在土地利用和项目造价上二选一优化项目。另外无论是规划建筑高度或者消防建筑高度,其总建筑高度对项目的影响也很重大,需与建筑专业商讨,结合地形从而选择最优单体方案及总图布局。
实际项目运行中,有时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非同一家设计单位,如在初步设计阶段因报建过程中各部门意见,导致方案总平面图颠覆性修改,需与方案阶段总平面图设计师沟通,重新修改方案总平面图。
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建及单体报建后的技术经济指标被规划部门认可,对整个项目后续阶段的指标具有控制性作用,后续施工图设计,需严格按照此技术经济指标执行。如突破,则需重新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建及单体报建。
3.3施工图阶段
施工图阶段是对初步设计阶段图纸的深化配合完善。在山地项目或类山地项目中,需着重关注挡土墙及护坡等支护设施的设置是否对地下室顶板折板部分覆土厚度有影响;经过地下室顶板上折板部位或斜板部位的水专业的管线埋深是否足够等相关问题,如存在相应问题,需进行设计优化。
施工图总平面图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则是,在施工图地下室微调建筑单体位置的前提下,给出准确的建筑定位,用于现场施工。建筑施工定位用于施工现场打桩,一定需要保证总平面图、地下室、相关结构图纸三者的高度统一,打桩的准确性对项目成本影响非常大,务必需要仔细核对总平面图中建筑定位,避免错误。
结论
总平面图是将场地从无到有、从原始地形往成品项目引导的过程。曾经有人说过,确定了总平面图,相当于稳定了项目的80%,由此可见总平面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总平面图至始至终贯穿整个项目,关注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总平面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项目的稳定、快速推进有着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晓光,党春红.民用建筑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3]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宁俊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场地论文; 建筑论文; 项目论文; 阶段论文; 总平面图论文; 总图论文; 方案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