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物理知识。
设计意图:
1.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懂得谦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2.通过故事中的“大梨”“小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所含物质有多有少”,为下一步质量概念的建立提供思路;同时,将我国谦让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
二、开拓思维,建立“质量”概念
利用课件出示几种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从两种角度分类。
设计意图:
1.通过对物体分类,让学生感受两个问题,一是“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二是“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2.通过让学生从两种角度对物体分类,学习多角度、全面的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的方法。
? 三、自主学习,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认识
自学课本内容,掌握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但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和知识的混淆。通过学生自学,明确质量的单位,消除错误、混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联系实际,估测物体的质量
这部分内容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1.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根据实际情况给物体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2.联系实际估测以下物体的质量:(1)一块橡皮泥的质量(2)半杯水的质量(3)一位同学的质量
设计意图:
本部分的设计,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质量及其单位,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会“吨”“千克”“克”“毫克”的大小关系,得到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依据生活经验,通过对一些物体质量的估测,培养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检验估测能力
这部分内容设计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在学生说出物体质量估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估测的结果准确吗?”,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启发学生“唯有运用科学、精确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科学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这部分内容分四步走:
第一步:承接前面三个实验,进一步提出问题:(1)把橡皮泥捏成其它形状,它的质量怎么变化?(2)半杯水结成冰后,它的质量怎么变化?(3)同学有幸进入太空,他的质量怎么变化?
第二步:分组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其它形状,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
第三步:观看视频“水结冰后其质量不变”、“王亚平太空授课——利用质测仪测量航天员聂海胜的质量”并对比其出发前有关其质量的权威报道。
第四步:学生总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
设计意图: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是本节的难点,比较抽象,但教学内容中将其进一步阐述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而改变”,这就为我们对这一点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即针对“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改变后其质量如何变化”进行研究。受课堂教学的限制,我利用了“水结冰后其质量不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实验视频,既节省了时间,又把课堂上无法实现的实验引入了课堂,突破了难点。尤其是“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实验视频,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用百度搜索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以及各种测量质量的仪器。
2.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测量或比较质量大小的装置。
3.思考:“人生就像天平,总是需要某种平衡。一边是给予,一边是接受;一边是付出,一边是得到;一边是耕耘,一边是收获;一边是自己,一边是他人。”
设计意图:
1.作业1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帮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自主进行拓展,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2.作业2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识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3.作业3的目的在于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渗透到课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并将本节的知识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本节知识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质量的含义”,即“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通过让学生从两种角度对物体分类,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教学中,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即进行实践,这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恰如其分的视频资料和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孔融让梨”和“范蠡发明杆秤” 的故事,告诉学生做人、做事、乃至治理国家要谦让、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中,巧妙地将本节所学的天平,结合它的用途,进行字面上的引申,引起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通过对估测结果的质疑,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对估测物体的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借助“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王亚平太空授课——利用质测仪测量航天员聂海胜的质量”,对比其出发前有关其质量的权威报道,即解决了“质量不随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问题,又使学生了解到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本节的教学设计将德育渗透做了初步的尝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摸索,砥砺前行!
论文作者:赵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质量论文; 物体论文; 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本节论文; 测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