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山川秀美、森林茂盛、草场辽阔、土地肥沃的地方。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期的乱砍滥伐,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沙漠不断侵蚀草原、农田,生存环境日趋恶化。20世纪以来,由于不合理耕作和乱开荒,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加快,不仅给本地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也给河流下游地区防洪抗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污染不断加重。使西部环境问题雪上加霜。西部环境问题不断影响西部和全国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问题来抓。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西南地区地形复杂,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严重生态破坏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从总体上看,除了四川盆地和零星地区,西部大部分地区缺水,但缺水情况有所不同。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00毫米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不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河流干涸断流。在西南地区,尽管年降水量很高,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设施,河水利用难度非常大。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

新疆50年代湖泊面积约9700平方公里,1995年末锐减为4748平方公里。罗布泊、玛纳斯湖、艾丁湖、台特马湖等相继干涸。塔里木河下游年均来水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11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的2.89亿立方米。塔里木河河道缩短200公里以上。大面积耕地因缺水弃耕沙化。

祈连山区有大小冰川2859条,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储量954.38亿立方米;河川年径流量为72.6立方米。目前冰川雪线不断退缩,水资源出现危机。冰川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发源于祈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减到现在的65.84亿立方米,减少16.2%。

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断流自山东利津上溯到河南开封,创黄河有水文纪录以来断流持续最高纪录。

西南地区虽然水资源比西北丰富,但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其干旱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旱情也越来越严重。四川由原来20世纪50年代的三年一大旱演变为90年代的年年大旱灾,越来越多的地区供水严重不足。加之水污染日益严重,西部地区水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另一方面作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黄河灌区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2左右。几乎没有节水灌溉措施。农业生产中采用大水漫灌,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还带来了土地盐碱化问题。

(二)森林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口持续增长和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使西部地区的植被越来越少,西北地区的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现在。黄土高原基本上没有天然植被,到处黄土裸露。在西南地区,由于长期毁林开荒,享有“动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0%下降到1990年的25%,整个地区已不再象一片森林了。由于长期过量的伐木,四川岷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0%下降到80年代的18%,9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12%。

新疆塔里木盆地分布着世界最大的胡杨原始森林。由于中上游过度引水用水,如今塔里木河下游来水比20世纪50年代锐减了近50%,两岸胡杨林全部死亡。西藏大部分地区人为采伐导致植被剧减,加速了生态退化,西藏高原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不到1%。长江中上游森林面积锐减。东部低山丘陵以及四川西南部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殆尽,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0%-30%下降到80年代的10%左右。四川省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30年代的34%下降到80年代的13%;并且曾一度下降到9%。云南省由20世纪50年代的50%下降到80年代的20%。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大部分为陡坡地,坡地开垦对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云贵川三省的许多山地出现岩石裸露状态。

(三)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表天然植被的缺乏,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生态平衡被打破,环境问题遂大量出现。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约占80%。并且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西北的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占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2/3,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丘陵区,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0.5-1万吨,高的达到2-3万吨;平均每年流失土层0.5-1.0厘米,高的达到2-5厘米,年流失土壤16亿多吨。四川水土流失面积也近2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9%,其中5度以上坡耕地173万公顷,每年流失土壤1.47亿吨,相当于每年减薄土层6.3毫米,耕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水土流失不仅使本地失去了大量土壤,导致土地贫瘠,而且使黄河、长江河床抬高,极不利于黄河、长江的防洪防汛。

在晋、陕、蒙接壤的“黑三角”地区和豫、陕、晋交界的“金三角”地区,开矿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每年弃土弃渣6000万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年均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黄河小北干流两岸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区,地面侵蚀达6000-10000吨/平方公里。

青海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6%。省内年平均输沙量11495万吨,其中长江水源头平均输沙量1303万吨,长江水源头区金沙江以及澜沧江含沙量急剧增加,拉萨市的拉鲁湿地已退化成荒漠滩。在藏南和藏北地区,超载放牧已经导致高原草场大面积退化和沙化,不少低洼河谷地带的流沙在风力作用下已将周围的低山完全覆盖。黄河流域年平均输沙量为8814万吨,由于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近20年来,流入青海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这种趋势还在加剧。

云南思茅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10142平方公里,占22.93%。平均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550万吨,滑坡、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四)土地风蚀沙化加剧

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面积高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5%,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地区。目前,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在内,已经有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潜在沙漠化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截至1994年,新疆沙漠面积达43.04万平方公里。自1994年以来,全区沙漠面积平均以84.2平方公里/年的速度增加,其扩大速度是人类历史时期沙漠扩大速度的2.44倍。全区草场退化面积已达1.2亿亩。在塔里木盆地,沙漠以每年3-10米或更快的速度向南扩展。

河西走廊北部沙漠风沙线平均每年前移8-10米。30年来,河西地区沙漠前沿的绿洲。因水源枯竭而弃耕的农田约有12.7万公顷,40多万公顷耕地遭到风蚀沙害,风沙线上有679个村镇受到流沙埋压的威胁。

地处陕北的榆林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少,干旱高温,土地过分开垦,土地荒漠化现象突出。榆林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榆林城历史上南迁三次主要原因是沙漠侵蚀。

青海省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和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土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533万公顷。发展到1994年普查时的1252万公顷,近年以13.3万公顷/年的速度扩大。

土地沙化还是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和藏西北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甚至在雪线附近的高寒地区也出现了冻融风化。在高山地区暴雨将山体侵蚀成梳状沟,大量泥沙随河水流入河谷盆地,成为河谷地区土地沙化的沙源。

长江源区草地的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放牧、采挖沙金等人为破坏所至。1988年十多万名采金者采金占用草地面积达106万公顷,其中毁坏草地植被3.33万公顷。每年还有大批农牧民在河区草地挖中药材,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长江源区退化草地面积达22%-47%,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20%以上。

川西高原沙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四川全省草原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面积的20%-30%,个别地区达到50%以上。阿坝州沙化面积以平均每年3300公顷的速度扩大,由1982年0.7万公顷扩大到1995年5万公顷。另外,西南地区“石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四川省石化面积达26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5%并且每年还在以500公顷的速度不断扩大。

(五)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1993年5月5日,西北地区发生特大“黑风暴”造成数十人死亡和5亿多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北五省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6亿元,其中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分别为71亿元、16亿元、15亿元、10亿元和1亿元。2001年北方出现的大旱灾和蝗灾给当地农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四川因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使农业受灾面积逐年增加,1950年为356万亩,1957年为632万亩,1963年为1736万亩,1980年为2815万亩,1990年上升到3235万亩。旱灾由20世纪50年代的三年一大旱演变为90年代的年年大旱灾;洪灾由20世纪50年代的四年一次,发展到现在年年洪灾;泥石流发生县由50年代的76个县扩大到现在的135个县。全省因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大幅度上升之势。

(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西部地区的环境也带来了更多的灾难,使西部环境卫生问题雪上加霜,加重了环境负担。1994年西部地区共排出废气、废水、废渣分别为31亿吨、2.7万亿立方米和1.9亿吨,其中经过净化处理的分别为74.9%、50.1%、和57.4%。而全国这个数据分别为78.9%、62.7%、和59.3%,西部与之差距非常大,虽然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地区污染相对没有东部严重,但部分地区亦非常严重。目前兰州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四川盆地、贵州等地是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四川省的沱江、泯江水污染非常严重。云南滇池与太湖、巢湖一起被列为全国三个污染最严重的大湖,需要限期治理。

污染给西部带来了巨大灾难。云南昭通地区部分县乡镇企业用土法生产硫磺,其污染使周围地区2万亩耕地不能使用,使8万亩耕地减产。甘肃白银市有色金属公司向黄河排放大量含硝基化合物的污水,使沿河居民饮用后出现头昏、腹泻、皮疹等症状,疑难病发病率上升。由于沱江污染,沱江下游地区肝大的人较多。

(七)环境问题祸及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我国河流上游和上风地区,其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河流下游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每年西部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导致中下游江河、湖泊、水库泥沙淤积,河床、湖底、库底抬高,湖泊容量减少、水库寿命缩短,对河水的调节能力下降。同时,由于河床抬高,洪灾极易发生,使下游地区洪灾隐患增加。1998在长江中下游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就是有力的说明。西北重大环境的恶化也导致北方少雨干旱。西部的污染还通过河流、大气向长江和黄河下游地区扩散,向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扩散,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复杂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的大量增加

西部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人口不断增加。目前西部人口有2.8亿多,而20世纪50年代初,西部人口只有1亿多,在古代人口更少,长期都在1000万左右。以前,山区很少有人烟,而现在,即使是许多生态环境极差的地区也有人居住。正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口过多,使西部环境日益恶化。由于人口多,增长快,为了温饱而增加粮食生产,在生产技术低、技术进步缓慢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毁林开荒、毁草开荒来达到增加粮食生产的目的,导致西部地区林草覆盖率下降。由于人口增加,木材用量也逐渐增加,进一步破坏了森林,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时,为了满足大量人口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对矿产资源的过量开发,带来了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生产过程引发的污染也在蔓延;由于人口增加,废弃物增加,也带来了污染源的扩大。

一些人仅根据我国东部人口比较,看到西部人口密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便以为我国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吸纳外来人口,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如果联系到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西部现在人口已经过多。黄土高原就是因为古代人口过多,毁林开荒,以致造成目前沟壑遍地的状态。人口乃至超过土地承载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和耕作

西安是我国多个朝代的都城。由于修建皇宫、官邸时,用料一般都取自于与之毗邻的黄土高原,使黄土高原不断遭到乱砍滥伐。在唐朝时期,长安人口超过100万,仅烧材就给黄土高原的森林带来了极大的破坏。20世纪初,青海地方封建势力、军阀与外国商人曾大肆对青海地区森林进行了乱砍滥伐。

大规模的耕种也给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秦王朝、西汉王朝大力推行“移民戍边”和“屯垦”政策,开始大规模对黄土高原进行毁林开荒。汉武帝曾迁移70万人开发黄土高原。使该地牧区变成了农区。明朝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屯垦”,使黄土高原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几乎使黄土高原的林地完全变成了耕地。清朝时期对黄土高原的开垦有增无减,甚至用放火烧山的方式进行开荒。总之,黄土高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不合理的开荒种地后,终于使森林草原完全消失,成为我国和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

由于人口增加,西南地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四川森林面积的减少很多就是毁林开荒所至。在现代,西南部分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对森林破坏极大。

西部地区不仅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长期在较陡的坡地上进行耕作,这些坡地生态脆弱,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这也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25度坡耕地有1.9亿亩,25度以上坡耕地有9100万亩,其中中西部地区占70%以上。四川省山地斜坡地垦殖指数高达25%以上,四川省坡耕地占旱地面积的80%以上,其中70%以上坡度大于10度,大于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面积9.95%。大量坡耕地的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也加速了土壤的贫瘠化。宁夏现有耕地1903万亩,其中坡耕地占一半,而坡度大于16度的坡耕地又占坡耕地的一半。

(三)西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西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西部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下,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在400毫米以下,年降雨量在100毫米的地区占西部面积的1/3以上。由于干旱少雨,使西部地区极为干燥,大部分地区干燥度指数大于1。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西部地区自然景观出现了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的演变。由于气候干旱,使西部地区土地开发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自然景观的逆向演替,草原向荒漠草原和荒漠演变,森林也向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演变,并且自然景观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许多地方本身就是因为干旱变成荒漠的,这些荒漠极易活化,侵占草原、农田。

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多。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大的平原,最大的平原主要是成都平原、宁夏平原、关中平原。这些平原面积只有10000平方公里左右,与世界和我国东部的平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西部大部分是山地、丘陵,二者占总面积的80%以上。由于平地少,新增耕地必须通过坡地的开发来增加,而耕地又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很快贫瘠,产量不高。而且坡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流失加快,土层变薄或基岩裸露,植被恢复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陡坡植被几乎不能恢复。现在云贵高原、川西南、青藏高原山地的石山、荒山非常多,生态恢复很困难。黄土高原沟壑区几乎没有植被,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恢复也非常困难。贵州高原还多岩溶地貌,极易发生漏水现象。

西部荒地较多。西部存在大量荒漠戈壁、石山等,这些地方植被恢复困难,加剧了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状况。

(四)建国以来西部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

建国以来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开发。20世纪50年代我国西部投资重点在西北,六七十年代投资重点在西南。通过数十年的工业建设,西部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西部的城市也不断发展、不断增多,由1952年的9处增加到1997年的121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特大城市由0增加到7个,小城镇更多。西部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二十多条干线铁路,修建了大量公路。这些工业、交通、城市设施建设在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影响了西部生态环境:一是占用大量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城市都建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供给充足、土地肥沃。由于建设工厂、城市、交通占用了大量肥沃土地,因此减少的土地不得不通过毁林开荒来填补,而这些新增耕地一般是坡耕地,土地贫瘠。二是一些矿山开发、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等造成生态景观的破坏,直接占用了林地、耕地、草地。三是造成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非常严重。西部多资源型企业,多重工业,给西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大量的冶金、化工、食品工业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使西部部分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由于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净化能力低,因而使污染问题难以根治。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思路

西部开发是一项关系21世纪西部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仅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充当领导者和组织者,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分步实施。

(一)国家和西部各省区应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生态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特色经济的发展

国家应制定向西部倾斜的生态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并切实加大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另外长江、黄河中下游受益省区也应拿出资金支持西部环境建设。国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参加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各地区也应制定发展生态平衡经济的产业政策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于生态建设。

确立与发展生态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意识。政府及各部门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下策时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政府在购买产品时,要优先选择绿色产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重视环境建设。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真正培养居民的环境意识。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有利于西部可持续发展。因此西部不能象以前一样重点发展重工业,而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低资源的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消费结构,发展清洁交通工具,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等,并在不同区域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建设一批大型的生态工程和生态产业开发工程。这需要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工程,如兴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食品企业、国家级高科技生物资源开发区和环境产业开发区。加速生态保护区建设,特别要提高生态保护区建设者质量和管理水平,并结合保护区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此外应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争取海内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援助。切实治理和防治污染,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二)实施退耕还林(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植被)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是其基本目标。在退耕还林(草)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注意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和口粮,提高生活水平;在退耕还林(草)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应定位于生态功能的发挥上;在退耕还林(草)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合理安排林种。囚地制宜发展灌木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可实行“以封山(封山育林、封沙促草)促退,以调(调整生产结构)促退,以改(坡改梯)促退,以移(移民搬迁)促退”的办法;在退耕还林(草)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要注意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要植树造林种草,但单靠生物措施不能很快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只有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位,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工程、生物、农业耕作三管齐下,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齐抓、构筑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要切实保护好现有天然林、通过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以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林地质量,增加收入,改革天然林现行管理体制,加大科技含量,加强和提高管理水平。

实施防灾减灾战略,提高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防灾减灾是人类对待自然灾害冲击最主要的应对方式和策略选择,也是投入产出效益最高的事业。减灾即意味着增加GDP和增产粮食,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增加持续发展的能力。“十五”期间应把防灾减灾事业作为政府优先投资领域之一。针对西部实际,西部减灾的重点方同是洪涝、旱灾和水土流失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减灾的重点地区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流域和沿河经济带。

首先,要提高防预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水灾损失,为此在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提高流域抗灾能力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提高沿江两岸的防洪标准,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水利防洪建设资金投入,实现强制性救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经济补偿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使其成为发生自然灾害后补偿企业和个人财产损失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政府也应有相应的自然灾害救济金的积累。

其次,在实施防灾减灾战略过程中,要注意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恢复长江、黄河及其湿地的生态功能结合,营造良好的动植物生长环境。

(三)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在植被恢复

西部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区,生态环境的任何变化,不仅要影响当地,而且还将影响广大的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可以减轻长江、黄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否则广大中下游地区将永无宁日。建设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的发展步伐,而且对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中央确定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山上种树、山腰种果、山脚种作物”的经济沟,把以粮食换林草同扶贫脱困结合起来,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结合流域综合整治,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增长源泉

西部是21世纪我国资源的接替地,我国探明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区主要在西部,内蒙古、贵州、新疆都名列前茅;青海钾盐占全国的97%;云南、贵州的磷占全国产量的51%;水能的70%在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许多景点列入了世界和国家保护名录,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要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防止乱采滥挖;要开发特色产品,如生物资源产品、民族特色产品等,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改造传统的原材料产业,巩固提高资源型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坚持市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开发能源矿产资源,通过技术改造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和知名品牌;加大对资源勘探的投入,并作为战略储备,在将来价格优势明显时开发,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加快城镇化,形成增长极

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人口从应该退耕的土地上退出来进入城市,以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人口只有从农业中退出来,才能减少大量的农业用水,减轻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并转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更好的效益;同时又可以减少砍树毁林行为,保证植树种草的成功,实现中央以粮食换草的战略构想。

加强城镇建设,关键要解决农民进城后干什么、依靠什么挣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进入服务业,如城市环境卫生、各项社区服务,对于大城市或卫星城这是切实可行的。(2)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导产业提供上下游服务。(3)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用工业等。通过培育带动产业形成产业型城市,如化工城、矿业城等;做好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区、资源开发区、边境开发区等形成经济增长“点”或经济“核心区”;建设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供水、环保设施等,建设高速公路将各城市连接起来,形成点线发展格局。

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应从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两方面采取措施。根据条件和可能,退耕的山坡上种植林草的同时,有计划地允许农民种植一定比例的经济林,以增加收入来源;应大力支持当地各种特产的发展,并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在近期还应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避免农民减少收入并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按退耕面积减免农业税、特产税;减免的“三提五统”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途径予以补偿。

(六)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重点治理水、气、声、渣污染

西部省、区各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市环境规划,从扩大城市环境容量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出发,制订城市环境质量限期改善的计划,并将责任目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综合动用价格和工程措施,加快污水处理、垃圾自理与综合利用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空气污染预测预报。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对在用机动车全面实施年度排放检测制度。继续加强噪声环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控制城市交通、建筑噪声,加强对危险废物管理,启动一批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工作。

(七)加大对西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

要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减轻农民对薪柴需求的压力。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水电发展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受资金和市场发育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仅为10%左右。这低于亚洲平均水平,特别是西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更低。到1999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约7000万千瓦,占可开发装机容量的18%,还有许多开发条件很好的水电站需要尽快开发。水电资源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优势资源,应将水电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之一。国家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开发西部的水电资源,送往东部地区,实施水电“西电东送”战略,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同时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东西部“双赢”战略,应当予以重视。

(八)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各部门和东部的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或对口援助计划设想。这应通过政策导向,在可能的条件下建立专门的建设基金,并将各项资金综合利用,以产生最佳的生态效益。

植树种草,恢复生态环境,对农民几乎不能产生近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长远的收益,是全国收益。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各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1)要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稳定经营者的长期预期。(2)对建设者要一视同仁,享受造林经营补贴、信贷及相应的政策优惠。(3)要进一步完善“四荒”拍卖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发生。

(九)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质量生态建设、减灾防灾、城镇建设、资源产业的发展等,都需要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实现西部跨越式发展,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发展远程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他们获得乐趣的同时也提高文化知识。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植被恢复的免灌技术等,积极探索不用水浇灌植被就能成活的办法;植被恢复中的虫害、鼠害防治等,以提高生态建设的效果。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十)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减轻人口对生态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资源、环境推移失衡,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提出的标准,这类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人畜承载量为7-20人,而我国的这些地区一般都超过这一极限应制定鼓励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政策,采取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鼓励他们向外地转移,以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十年树木”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只有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趋利避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营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