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草地生态恢复与建设的对策和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草地论文,对策论文,生态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态势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西部草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极具敏感和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草地生态恢复与重建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由于西部草地“三化”迅速,导致草原荒漠化不断蔓延,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沙尘暴肆虐西北波及全国,从1950年至今,已发生了80余次。2000~2001年袭击北京20多次,2006年北京发生10余次,一次又一次敲响了沙漠化向京津进逼的警钟。2006年大范围的旱灾、蝗灾为近10年所罕见。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草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有利机遇
(一)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在2010年前新增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22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公顷。上述规划的实施为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草地建设
为落实和完成上述规划任务,2003年召开的全国草原工作会议决定,我国草地建设今后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原则,争取用5年时间,在全国新增人工草地1333万公顷,改良草地2000万公顷,建设围栏6667万公顷,使重度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的草地植被有所恢复,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我国草地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三)退牧还草工程
2003年国家决定全面启动退牧还草工程,根据退牧还草工程的规划目标和重点范围,从当年起利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治理6667万公顷,约占西部地区重度退化草原的40%。
二、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恢复所面临的严峻态势
(一)草地“三化”严重
由于草地长期入不敷出,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全国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而“三化”草地面积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西部草原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如内蒙古草地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草甸草原产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伴随着草地退化,可食牧草比重下降,轻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20%~40%,植被覆盖度减少20%,中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40%~60%,植被覆盖度减少20%~50%,重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减少60%以上,植被覆盖度减少60%以上。草地“三化”是在不合理利用下草地植被环境恶化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功能衰退的表现,如草群变矮,盖度、产量下降;植被组成发生变化,劣质、低质杂草及毒草大量滋生;生草土层完全破坏,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二)草地面积逐年减少,饲草料资源日趋短缺
据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面积为4850万公顷,较20世纪80年代又减少了600万公顷,约8%左右。目前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每年仍以65~7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开垦1公顷草地会引起周围3倍面积的草地沙化。在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和草地退化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家畜头数却持续增加,导致草原畜牧业长期受饲草料不足的困扰。
(三)自然灾害频繁
随着西部草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首先是干旱。西北荒漠地区气候十分干旱,年降水量低于150mm,有的不足50mm,常常是十年九旱。其次是雪灾。近几年雪灾严重威胁着西部草地畜牧业,如2000~2001年冬季大雪,给内蒙古畜牧业带来极大的损失;2002年~2003年冬季大雪使新疆、内蒙古的畜牧业遭受重创。三是生物灾害。大量的昆虫啃食牧草,严重破坏草地植被结构和植物根茎,由于家畜过牧和昆虫活动,优良的牧草经过度啃食而不能恢复,原来以优质牧草为优势种的草地演变为以毒草、害草和杂草为优势的植物群落。青海省玛多县鼠害造成草场退化1.5万公顷,占全县天然草地65%。
(四)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
由于草原退化,草地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繁,降水年际变率大等因素影响,西部草地畜牧业低而不稳已成必然。西部草地家畜数量的增加和草地生产力的下降,使草畜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必然转化为草地超载过牧,草地退化。草地生产力变化显著,丰收年牧草量高时达到正常年份的155%,而碰到大的自然灾害,只有正常年份的75%。西部草地绝大部分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受降水、温度等气候条件的限制,年际丰歉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时间前后直接关系到本年甚至下年草地的植物生长量,也是不利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因素。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草地畜牧业变得更加脆弱和不稳定,如青海省每年死亡牲畜150万头,家畜生产性能不断下降。
(五)贫困人口增多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西部草原区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特别是近几十年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更加剧了该地区贫困人口的增加。1995年全国各省市、区单位面积固定资产原值(万元/km[2]),上海为2465,北京为635,江苏为160,而西部青海为3.11,内蒙古为5.18,甘肃为15。到1999年我国西北仍有153个旗县未摆脱贫困,牧民的温饱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三、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恢复的技术途径
(一)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单纯依靠天然草原,数量增长型畜牧业为舍饲、半舍饲、放牧结合的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根据草原退化状况,大力推行禁牧、季节性休牧、轮牧措施,舍饲、半舍饲、全日制放牧畜牧业并举。通过采用围栏、封育、灌溉、施肥、松土、补播等多项改良措施,恢复草地生产力。应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轮牧。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轮牧既能缓解草场放牧的压力,又能充分利用天然草场,根据草场的类型,严格控制放牧频率、放牧时间及始牧期和终牧期,给草地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封育。在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的地方,保护原有植被,控制过垦放牧,搞好封育,禁止放牧、刈割,使草地得到一定恢复时间,达到逐渐复原的目的。育肥。夏秋季节可充分利用丰茂天然牧草,尽可能增加牲畜的物质积累,秋末再对没有抓好膘的绵羊补加精料,使其在30~40天内达到屠宰标准。这样可以减少冬春季节对草料的需求。
(二)以水为中心,发展饲草料基地和人工草地
西部草原区在经济发展时,应以水为单位进行全流域的统一规划,实行以水为中心,草牧水相结合的环境综合整治的方针。要保护草原植被,建植人工草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修筑防沙与防蒸发的渠道,提高水的利用率。饲草料地用水应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实行计划用水,以水定地。在开发地下水的同时,要保护和防止边缘隐性植被退化,还要重视沙漠边缘的其他水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快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
首先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合理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保护。西部草原区资源丰富,既有林草还有野生动物与人文景观,发展集约化经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牧草种植业、养殖业、牧草及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其次抓住机遇,完善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目前国家为恢复草地生态环境启动了不少大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等工程,各地应加大地方财政投资力度,强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投入配套体制,制定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国内外企业,财团投资和国际环保开发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保证冬春饲草供应,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
四、西部草地生态环境恢复的战略思考
(一)转变观念强化草地资源管理
草地资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管理不当定会造成资源浪费或枯竭。草地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被当作一种生产资料,多采用掠夺式经营的方式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草地生态环境问题。将草地视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西部草地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首都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应开展草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评估,确定草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化草地资源管理,以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把它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先期对草地破坏而后再治理的教训;要总结建国50多年来草地生态环境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历史上及国外的好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草原牧区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制定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以达到彻底治理之目标。
(二)开展对草地资源保护性政策的评价
随着新《草原法》的颁布施行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贯彻,草地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草地工作的战略重点已经由经济目标为主转到“生态、经济目标并重、生态优先”上来。据此要求,首先要对过去制定的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有关的政策及地方法规进行评估,不符合新《草原法》的政策及法规应尽快纠正或重新制定。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是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粮食、技术、资金、劳动力、农牧民收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对草地资源政策的有效性,要从其外部经济性、生态效益的阶段性、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后的农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评价。
(三)加大执法力度,实现草地资源管理的领导责任制
有法不依是造成目前草地资源管理不到位的关键。要确定草地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认真执行《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等,不断增强全民的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省(市、区)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协调草牧水之间的关系,杜绝草原上的滥垦、滥伐、滥樵的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通过宣传、立法和教育等形式,处理好地方领导任期短和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周期长的矛盾,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常抓不懈。
(四)控制草原牧区人口,提高人们保护草原资源的意识
随着草原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家畜数量随之增加,家畜拥有的草地面积却越来越少,造成了西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社会经济贫困化两个相互联系又互为影响的恶性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控制家畜数量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畜对草原的压力。另外还应不断加大文教事业发展力度,提高牧民文化素质,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草原资源管理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科学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部门应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牧民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