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几个相关概念界定
1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化
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化,是指高技术由产品到产业的发展。它有三层含义:(1)高技术本 身的对外转让。(2)高技术物化为产品产业。(3)高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包括传统产业 结构知识化、传统产业结构信息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生态化。其中,主要是指后两方面。
2 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业
(1)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并不一定是高技术企业。例如,部分“三资”企业,由于研发与 制造的分离,尽管其生产的是高技术产品,但研究与开发在母国,中国只是其加工制造车 间,这部分“三资”企业不能算是高新技术企业。
(2)高技术企业并非全部分布在高技术产业中。例如,汽车产业并非高技术产业,但并不否 定在汽车产业中有大量高技术企业的存在。
(3)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本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二者混合 使用的。
3 高技术企业的界定指标
(1)多样性。由于人们对高技术企业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的多维认识,便产生了对高技术企 业划分的多种标准。
(2)两指标。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科技人员(包括科 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重。国内: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 的比重(一般为50%);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
(3)单指标:研究与开发强度。
4 高技术产业的动态与空间性
(1)动态性。1996年,OECD将R&D强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指标,根据国际产业分类( ISIC),并依据13个OECD成员国80年代初的相关数据,确定了6类产业为高技术产业。1994年 ,OECD分别选用总的R&D强度、直接R&D强度、间接R&D强度三项指标,根据OECD10个成 员国1973~1992年的统计数据逐步计算,最终确定指标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航空航天制造 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为高技术产业。80年 代,原属高技术产业范畴的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与设备制造业,由于其指标 值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因此归入“中高技术产业”范围。
(2)空间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水准是不统一的。同样的高技术产 业,中国的R&D强度要低于发达国家。按OECD新的分类标准,R&D强度低于1%的是低技术产业 ,1%~3%之间的是中技术产业,3%以上的是高技术产业,而严格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标准 实际上已提高到R&D强度10%以上,3%~10%之间的划分为中高技术产业。按此标准,中国的 高技术产业仅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中高技术产业水准。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 的R&D强度差距较大,一是因为中国高技术的发展以引进吸收型居多,导致高技术产业以加 工装配为主,因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相对较低;二是国内中国技术人员工资成本较低, 相对于国外同等的高技术开发成果,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会相对较低。
二 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特征
当代全球性的高新技术热兴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在90年代后,高新技术向商品化、 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引起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变化,而且引起了生产方式 、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由权力社会向知 识社会、由等级社会向网络社会转变。
高新技术具有“七高七新”的特点,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智力、高难度、高风险、高势 能、高收益;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新。这些特点使它 成为现代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展望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1)各国政府把高新技术放在战略地位,积极制定更加详细的发展计划;
(2)跨国公司直接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垄断竞争加剧的同时,出现联合和联盟;
(3)更新换代加快,经济成本递减,产品周期缩短,科学和技术界限趋向模糊;
(4)产业规模加速发展,市场份额大幅度扩展,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市场;
(5)高新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渗透,工业技术呈现高技术化,并促进技术间的互相融合,不 断开发出新的产业和市场。
针对高新技术发展所呈现的特征,中国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来把握历史机遇,抢占高新技 术制高点:(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办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政府采购业务;(2)加 大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鼓励风险投资,开辟多渠道的融资方式;(3)健全法律体系,变革 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高新技术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方能达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终目的。
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比较
1 发展模式比较
(1)中国:着重传统产业的高度化;经济发达国家;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世界经济》 1997年7期,科学与技术统计表显示,美国80%的资金投入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15%的 资金投入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只有5%投入一般产业。日本、西欧各工业国家也大致如此。
(2)中国:着重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经济发达国家:着重技术开发、技术创新。
(3)中国:强调设备升级,重物;经济发达国家:强调智力投入,重人。
(4)中国: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双慢”,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 双 快”。
(5)中国:工业经济道路;经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道路。
2 成果转化比较
(1)转化层次。一般而言,一项科技成果要经过四个层次转化,最终才能完成其价值最大 限度实现。亦即:评价率—中试率—商品化—产业化。就中国言,其绝大多数科技成果仅局 限于评价率、中试率上,往往到此为止。与此相反,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则大多推 进到商品化、产业化上,即终极层次。
(2)转化比率。关于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作过抽样调查 , 该调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择100项获得过国家奖励的较重大的高技术成果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高技术商品化率为10%左右,产业化率为5%左右。第二步是在1985 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科技成果公报》公布的约7 000项科技成果中,选择1 000 项高技术成果对其转化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技术商品化率为25%左右 ,产业化率为7%左右。而发达国家,其科技成果的最终转化率,即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为60 %、80%。
(3)转化速度。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作过精密计算,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1天,可增加0.3 % 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的商业利润;缩短10天,可增加3.5%的商业利润。知识 经济就是速度经济,而在中国,关于高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由“ 大 鱼吃小鱼”转向“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转化速度已成为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4)转化范围。包括:高技术产业之间的转化,即由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 农业的转化;由高技术产业向非高技术产业的转化;由军工产业向民用产业的转化。知识经 济 就是范围经济。转化范围越广,价值增值越大。无限次重复应用是转化范围的实质所在。就 中国而言,高技术成果只在单一领域一次性转化;而在发达国家,高技术成果则在多个领域 无限次转化。
3 发展结果比较
(1)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国统计年鉴》(1997)显示,1997年,中国 这一数字为3%左右,而同年美国这一数字为15%。
(2)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国统计年鉴》(1997)显示,1997年,中国 这一数字为12.2%,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OECD)这一数字已近30%,预计2002年将达到40% 。
(3)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中国统计年鉴》(1999)显示,中国高技术 产品出口额达250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比重上升到13%,而同年经合组织国家制成品出口中, 高技术产品已接近40%。
(4)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世界经济》1961~1965,1991~1995科学和技 术统计数字表明:美国是世界上高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61~1965年约为7%,1991~1995年为24%,1996年提高到约33%,1997年为36%。据测算 ,1997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8.11%、60.75%和2 8.05%,其中工业53.99%,高技术产业约4.2%。
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营造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是我国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和刺激经济高速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 要求。
我国第一个“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根据我国国情、基础和实力,确定了“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高技术发展方针,集中优势力量突破重点。863计划的诞生,揭开 了我国开展高技术研究的序幕,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988年“火炬计划”旨在促进高技 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它同863计划相衔接,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指 出了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
至1991年3月,国务院共批准建立27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 发展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到1995年底,各省、市政府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超过100多个 。 国家为了推进高技术开发的深入,不断出台各种旨在促进高技术的政策法规,确保高技术产 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力是主要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从总量、规模和进程上还不太理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 低。国家科委科技年度报告(1997)中指出,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为47.7 %,日本为55%,我国只有28.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左右的平均 水平。对此,我国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应采取以下对策:
1 灵活的产业政策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的选择十分重要。伴随着高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阶 段多、风险高,加上社会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使得科研与生产相脱节、转化率低、 资金投入不足、相关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 ,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价值实现的社会过程,我国目前 的成果利用率仅为20%左右,而美国在80%以上。从当前任务来看,政府宜制订有关政策法规 ,增强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体系,运用和发挥高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我国在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优势和竞争力,应以此为基础、以高技术企 业集团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开拓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 ,提高我国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市场中的份额。而计算机、汽车等多种产品在当前技术层次上 还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加大这些技术领域的技术投入强度,不 断 形成新的技术支撑点,以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企业自主权逐渐扩大,企业对 市场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企业技术进步权限下放以后,企业筹资渠道多元化,企 业市场能力扩大。与此同时,企业的效益确实增加了一些。国际上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 分 关注,各国均有相应的策略。我国的形势如何则取决于我们的产业政策,减少不确定性,则 可赢得在该产业上的优势。
2 系统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 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 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 作和交流,在竞争中获得发展。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相结 合,防止低水平重复,注意技术的集成,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 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坚持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与重大社会科研工作。重大突破性创新要着眼于从基 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展提供源泉,增强技 术续创新的能力。
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导引。在充分 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我国有优 势、产业关联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和产业 领 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调攻关,取得突破。
突出高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 计与制造、网络及通讯、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 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 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企业。
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 国际竞争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 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从产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 思路。忽视产业现代化从而导致产业升级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发展高技术的动力和科技 意识不强。“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等多数还未形成大气候,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技术 市场的幼稚。因此,政府应强化高技术领域的市场机制,分化高技术产业投资领域的风险, 完善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协调机制和转化机制,做到科研、小试、中试和生产一体化。
3 优化的产业结构
高技术产业发展应考虑我国具体状况,在政府的战略指引下,大力发展我国在高技术研究 领域的优势项目及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项目,首先减少或控制粗加工、低档次、低技术含量的 加工能力,增加和提高深加工、高档次、高技术附加值的加工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吸收 和再创新国内外的高技术成果;其次是通过宏观调控保证高技术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适当超前发展,以求得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并一方面规划一定时期高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 目标,确定带动整个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技术主导产业,明确需要发展和缩小的产业部门, 另一方面依据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规范和诱导投资行为,分散风险投资。
关于产业现代化的实现方式,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 ,再加上市场体系不成熟,市场法制不健全,特别是目前还面临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必须加 强政府干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导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产业加工技术和产品 性能大为改观,并反过来促进高技术开发。在此过程中,政府须对高技术及其产业现代化发 展进行持续、有效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