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对两者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照组实行开服子宫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进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对照组与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研究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远远低于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在手术指标上明显优于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且治疗成本较低,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开腹;子宫切除术;安全性;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20-0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and abdominal hysterectomy
Yang Biy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n County ,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143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and abdominal hysterectomy,and explore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ethods Selects 40 example womb excision method patient,divides into the control group(abdominal hysterectomy) and the study group(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Analyzes the tw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tudy group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method has much more security,the complication is fewer ,which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ed application.
【Key words】Laparoscopic;abdominal;Hysterectomy;security; Promoted application
当今社会,医学发展迅速,子宫切除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开腹手术[1],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子宫切除术因此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手术方式[2]。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就是其中一种手术方式,该方法是使用腔镜器通过孔洞从而进入腹腔来完成的[3],所以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相比,在手术时间、手术难度以及切口的愈合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4]。笔者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针对其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现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年龄在45~57岁,平均年龄为48.8±5.8岁,其中子宫肌瘤患者有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9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照组实行开服子宫切除术。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1.2 方法
传统的开腹子宫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手术方法,其步骤主要是:先沿着下腹部的正中部位进行切口,切开腹壁的各层,用手推肠管至上腹,并取出子宫,取大号的弯型止血钳夹住子宫两边的角部[5],其中包括了圆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等。同时向顶端牵拉子宫,将圆韧带和阔韧带的前叶的腹膜保持伸展状态,在圆韧带的上方用中号的止血钳切断,并进行结扎处理。用中号的止血钳夹住卵巢固有韧带和输卵管的峡部[6],在两个止血钳中间进行切断,而卵巢处采用8字进行贯穿结扎。用左手压低子宫的下端,并保持张弛度,使得膀胱和宫颈之间的距离疏松,小纱布垫缓缓贴近宫颈[7]。然后紧靠子宫用止血钳夹住宫旁组织和子宫的动静脉,在进行切断处理后用7号线采取八字缝合。下推膀胱、直肠,处理主韧带和骶韧带,沿阴道穹隆切除子宫,在阴道内塞入碘伏的纱条(须在手术结束后取出),并及时检查宫颈的完整性。用碘酒消毒阴道残端,并连续性地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最后清洗腹腔,并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其步骤是:在阴道内置入举宫器,在脐窝做一横切口,大概长一厘米,置入TROCA,并建立人工的气腹,置入腔镜,在左侧的下腹部各做两个五毫米的辅助穿刺口,在右侧的下腹部做一个穿刺口并分别置入TROCA。由此,腹腔镜装置已经结束[8]。用抓钳钳住圆韧带,并将举宫器配合向相对的方向进行迁移,从而保持圆韧带的张力,在距离子宫角为两厘米出切断处理。钳夹宫旁组织和子宫动静脉,对其进行切除,然后使用举宫器,将子宫向下牵拉,从而保持骶骨韧带的张力,并进行切断处理。在宫颈前方用单极电凝横切进入阴道,切下子宫,并从阴道部位将子宫取出。用碘酒消毒阴道残端,并连续性地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在腹腔镜的观察下进行彻底性的止血,并进行腹腔的清洗工作。
1.3 评价指标
针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几项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进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对照组与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研究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远远低于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为1.96±0.67天,而对照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为2.87±0.8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在术后住院时间这项指标上观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也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住院时间。详见表1。随后进行术后随访,比较术后患者的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的发生率远远低于传统开腹组,详见表2。
3.讨论
选择一个针对性的合适的手术的方式对于需要进行子宫切除的女性尤为重要。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目前是临床上新兴的一种手术方式,该方法具有众多优势,比如创口较小,对肠管造成的干扰较轻,无手术时间的增加,降低医疗费用等,因此,临床上备受医患青睐。对于一些非恶性的子宫的病变,需要进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都可以对其采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而对于恶性的子宫病变,以及伴有子宫下垂的患者,对其实施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则效果更佳。凡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不需保留子宫,且子宫增大≤孕14周大小者,均可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对照组与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研究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的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远远低于行开腹子宫切除术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为1.96±0.67天,而对照组的术后排气时间为2.87±0.8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在术后住院时间这项指标上观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也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的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在手术指标上明显优于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且治疗成本较低,与我国的发展中的国家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应当在基层的级别的医院更为适用,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徐芬,胡晴丽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机体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9):1249-1252.
[2]陈美红,张晓玲.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的比较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0):886-888.
[3]贺红英,李力,陈江鸿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62-69.
[4]李光仪,陈露诗,黄浩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1163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84-186.
[5]孔静娴,应翡蓉.责任护理模式在改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综合状态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55-157.
[6]刘慧.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负性情绪与生活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491-494.
[7]姜爱华,陈林静,史秀姗等.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6):752-755.
[8]王亚娥.循证护理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84-85.
论文作者:杨碧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子宫论文; 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手术论文; 韧带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