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第五极:成都-重庆经济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_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第五极——成渝经济区优劣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未来论文,优劣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大优势

成渝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部的核心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开发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城市最密集、科技文化实力最强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区。总的来说,它具有八大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 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3%,可建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站34座,25万至100万千瓦大型电站52座。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60%。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天然气发现、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分布以重庆为主,遍及全境,已探明储量为7000多亿立方米,2003年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一。钒钛占世界90%,稀土居全国第二,铝土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1/3,磷矿储量占全国2/3,锰矿、铅锌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且多种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渝经济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仅重庆就有动植物资源600多种。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产出水平较高的区域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土壤、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城市依江河而立,人口顺江河密集,工业沿江河布局,农业由江河灌溉、经济活动沿江河集聚,在占全国2.11%面积、7.7%人口的范围内,产出了占全国6.05%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对国家的贡献与京津冀经济区不相上下。

2003年,全国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为122.14万元,西部地区为33.43万元,成渝经济区为349.42万元,是全国平均产出的253%,是西部平均产出的951%。江苏省每一平方公里的产出是1023万元;浙江是763万元,广东是650万元,河北是325万元,广西是86万元。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密度和产出水平低于沿海的江苏、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区,高于广西等欠发达省份,与沿海的河北省大致处于同一层次,而中部最发达的湖北,当年的产出是266万元/平方公里,低于成渝经济区的产出水平。

农牧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 成渝经济区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2003年生产粮食4200万吨,人均400多公斤,饲养生猪约8000多万头,销往全国和出口达50%以上,是全国粮食和生猪的主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每年仅在沿海打工的劳动者即达1500万以上。近年来,以县为基础,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大大加强,使他们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已形成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劳务输出产业链。成渝经济区内现有高等学校67所,中等专业学校200多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每万人有大学生63名。有各类科研院所1766个,有两院院士50名,科技人员达20多万人。重庆、成都、绵阳共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些在西部都居首位。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

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 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成渝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彩色电视和通讯设备、食品饮料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成套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成渝经济区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优势行业。

成渝经济区在机械、电子、航空、交通设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如重庆的长安、嘉陵、建设、空压、望江、江陵等军工企业,形成了长安汽车、嘉陵摩托车等民用汽车、摩托车集团公司。全国两大重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德阳的第二重型机械厂、全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的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重庆的水轮机厂、自贡的东方锅炉厂、重庆铸锻厂、四联集团等大型企业,形成了以重型装备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等等。成渝经济区崛起了一批现代工业城市。如成都是全国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绵阳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科学城;德阳是全国重型机械装备工业基地,自贡、泸州等地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工程机械工业基地,宜宾是食品工业和能源工业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成都、绵阳、涪陵、达州、乐山等地布局了一大批军事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总量在全国居第一,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事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行业领域;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装备最好,技术力量最强,如全国两大核工业基地之一的绵阳九院和成都的核动力一院、全国著名的成都飞机设计所等。

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和人口密集区 成渝经济区人口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2座特大城市、16座地级城市,17座小城市,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城市1.73座,是中国西部城市最密集区,高于全国0.7个/万平方公里的水平,是全国少有的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很多,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最多的区域。

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 “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成渝经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价值。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 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七大差距

以上列举了成渝经济区的八大优势,但不能不看到,成渝经济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仍然是比较低的,2003年成渝经济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但GDP只占全国总量的6.05%,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6%,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3.22%,进出口总额只占全国的3.32%,这与成渝经济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条件极不相称。成渝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存在以下主要差距: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存在相当差距 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大。从经济总量看,远大于成渝经济区。2002年,长三角的GDP占全国GDP的18%,珠三角的占全国GDP的9%,而成渝经济区仅占全国的5.8%与京津冀经济区大体相当。从人均GDP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人均分别为25262元和36440元,而成渝经济区为6332元,仅为长三角的25.06%、珠三角的17.37%、京津冀的26.7%。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比成渝经济区处于更高阶段,产业结构也处于更高层次。无论按照霍夫曼的产业演进阶段评价标准还是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都可以得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成渝经济区刚刚开始进入工业化的中期。从产业结构看,成渝经济区的GDP中,第一产业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高13—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7—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3—5个百分点。从城市化的水平看,成渝经济区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低8—19个百分点。这些比较说明,成渝经济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需作出更大的努力。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水平也处在较高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已形成全国发达、密集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农村电网、供水等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体系,成渝经济区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参见表1)

表1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主要指标比较(2002年)

面积

人口 GDP 人均GDP经济密度 三次产业 城市化进出口总实际利用

(万平方公(万人)(亿元)

(元/人)(万元/平

结构率(%)额(亿美 外资(亿美

里) 方公里) 元)

元)

成渝20.28

9898 6268 6332309189∶40∶3931.3 62.127.56

长三角

10 7571 1912525262

1912 6∶52∶42 44 1752.17 178

珠三角

2.22625 956536440

4347 6∶49∶45 50 2118.65 150

京津冀

3.26

3092 655223721

2010 4∶42∶54 39 820.392.3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四川统计年鉴2003》、《重庆统计年鉴2003》、《四川城市年鉴2003》整理。

区内外交通落后 成渝经济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格局已基本改变,但与沿海地区比,区内外交通便利程度仍然很低。第一,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如成都到上海的铁路距离长达2351公里,重庆到广州的铁路距离达2023公里,而且沿山路而行,很难提速,导致货物运输成本高、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第二,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需要经过水运的重型机械装备运输常受到枯水季节的制约;上下游货运量很不均衡,到岸时间难以保证,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运输费用多处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的状态,成为成渝地区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

外向型经济程度低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成渝经济区主要是内向型经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要比成渝经济区高一个层次。

出口拉动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2年,长三角出口为923.97亿美元,占GDP的40%;珠三角的出口为1126.08亿美元,占GDP的97.7%。相比之下,成渝经济区的出口为5.4亿美元,仅为长三角的5.8%,珠三角的4.8%。从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看,长三角、珠三角的贸易依存度分别达到76%、184%,而成渝经济区仅为8.5%。

从利用外资来看,2002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178.51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34%,而珠三角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50.21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28%,而成渝经济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到8亿美元,仅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1.41%。(参见表2)

表2 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开放程度比较(2002年)

进出口(美元) 出口(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美元)

外商投资

三资工业企业工业

企业年末 增加值(人民币)

总额(亿) 占GDP%

总额(亿)占GDP% 总额(亿)占全年全社会 投资总额

总额 占当年全部

固投资%(亿美元)

(亿) 工业增加值%

长三角 1752.1776

923.97

40 178.5123.1 2387 2225 30.1

珠三角 2118.65

184

1126.1 97.7 150.2145.2 2218 215346.50

成渝 62.61

8.5 38 5.2

7.562.24 179

116 5.2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四川统计年鉴2003》、《重庆统计年鉴2003》、《四川城市年鉴2003》整理。

以上这些数字充分说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主要是外向型经济,而成渝经济区主要是内向型经济。

产业集群处于发育起步阶段 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已形成一种“园区经济”,发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产业增长极,而成渝经济区的园区经济尚在形成之中,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长江三角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保税区2个,旅游开发区4个和一批经国务院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工业园区。而成渝经济区只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优势产业较多,并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的冶金化工产业群、汽车产业群、机械产业群、电子产业群,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用电器产业群、服装产业群、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群在全国都占有突出优势,而成渝经济区则在少数产业如天然气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彩电、汽车和摩托车、国防科技工业、食品工业(猪肉、白酒)等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地位,产业集群发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国有、中央、军工企业比重高,改革难度大 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所有制结构差距非常明显。2001年,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成渝经济区非国有经济比重为36%,比全国平均数(66%)低30个百分点,比长三角(76%)低40个百分点,比珠三角(78%)低42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成渝经济区非国有经济比重为41%,比长三角(71%)低30个百分点,比珠三角(77%)低36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成渝经济区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为55%,比长三角(61%)低6个百分点,比珠三角(65%)低10个百分点。

附图

这种结构特征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从战备需要出发,由财政直接投资造成的。在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则表现为以国防科技企业、中央属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组织形态。这种结构在促进成渝经济区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带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引擎,而成渝经济区中非国有经济比重还仅三分天下有其一。现在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中央属大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改革难度很大,这些都是成渝经济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体制原因。(参见表3)

表3 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开放程度比较(2001年)

规模以上工业

全部工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产值国有 非国有 增加值

国有 非国有(%) 总额(亿国有(亿 非国有(%)

(亿元)

(亿元) (%) (亿元) (亿元) 元)

元)

长三角

266347716

7194982325 76 7663 3010

61

珠三角

140353237

77

4732.4 1058.8 78 3484.41210.5 65

成渝 33771993

411984 706 64 2315 1014

55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四川统计年鉴2002》、《重庆统计年鉴2002》计算。

投资效率低,企业盈利能力差 表4是2001年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全国投入产出比较表。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的投入产出比是最低的,仅为2.67,尚低于全国2.8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珠三角3.1,远远低于长三角的8.25。这种投资效率低下状况,是成渝经济区吸引各种投资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参见表4)

表4 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全国投入产出比较(2001)

GDP总额(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GDP/投资

长三角

21210.97662.78 8.25

珠三角

10647.71

3484.43 3.1

成渝 6171.53

2314.55 2.67

全国106766.26 37213.49 2.8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四川统计年鉴2002》、《重庆统计年鉴2002》计算。

再从三个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参见表5)和三个经济区区域综合盈利能力(参见表6)看,无论是总量指标(规模以上工业的净利润和区域综合盈利)还是比率指标(规模以上工业的净利润率和区域综合盈利率),成渝经济区都与长三角、珠三角有着较大差距。这从另两个侧面说明,成渝经济区的投资效率也是低的,投资效率低反过来又制约了成渝经济区的投资能力、积累能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能力。

表5 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比较(2001年)

规模以上工业总利润总额亏损总额净利润 净利润率

产值(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长三角 26634.21329.37 205.92 1123 4.21

珠三角 14035.35 595.6 152.04

444 3.16

成渝3377.34 108.59

58.8450 1.4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四川统计年鉴2002》、《重庆统计年鉴2002》计算。

表6 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综合盈利能力比较(2001年)

国内生产总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税利总额税利占GDP

值(亿元) (亿元)

旧(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

长三角

21210.9

9736.08 3087.28

3340.73 5046.81 8387.54 39.5

珠三角 10647.71

4948.19 1731.46

1856.04 2112.02 3968.04 37.2

成渝 6171.53

3487.37 1003.59750.45 930.12 1680.57 27.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四川统计年鉴2002》、《重庆统计年鉴2002》计算。

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弱势的资本市场。表现在,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都设在东部沿海,以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西部不仅没有一家国家证券交易所,而且就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而言,比照东部地区发展也很缓慢,严重束缚了成渝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金融机构的设置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包括成渝经济区纷纷撤销县级分支机构,这不仅导致了成渝经济区的金融机构数比沿海少得多,而且信贷业务量也降低了许多。以建行为例,2001年建行在西南地区的贷款余额占其总额的9.15%,而其在华东地区贷款余额却占了其总额的32.16%;成渝经济区很多地区从贷差行变成了存差行,2001年仅四川一省,存差就高达700多亿元,大量西部地区的存款余额被调往东部,用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第五极:成都-重庆经济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_中国十大经济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