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论文_贾淑云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论文_贾淑云

渭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99

摘 要: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来自社会因素的压力、学校因素的压力与教师个体因素压力。这些因素致使有些教师产生了焦躁、紧张、冷漠或萎靡不振、教学效能感降低等不良心态。文章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摆正自我心态;不断充实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参与课余锻炼活动,扩大社交,增加交流。以有效地应对职业倦怠,唤起工作热情,拥有职业幸福感,以良好的状态,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原因 应对策略

教师是下一代的培育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接班人的成长,当代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信息开放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孩子,由于孩子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他们有可能在孩童时代就拥有父母、老师所不知道的知识,他们再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性影响正在减弱,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劳动是否尊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也能够激发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现象。这是一种心理生理上的反映,是经过长期的累积与发展而形成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精神疲惫,精力下降,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热情衰减,缺乏创新力;对事业失去追求上进的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盼望早日退休;工作中曾付出不少,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积极性挫伤,自我成就感降低,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冷淡。在个人情绪上常常表现出焦躁、紧张、冷漠或萎靡不振,教学效能感降低。这些表象不仅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事业的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职业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等方面的多重作用而导致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

1.社会因素的压力

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从古至今一直被视为是崇高的职业,每位家长都对孩子抱以高的期望,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学校,并转嫁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身上,加之学校管理上始终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理念,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感。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待遇导致产生压力。工资待遇偏低(现在逐步提高)、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节奏快等使得教师产生了潜在的压力。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致使教师感到压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提高社会智能。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新课改的推行,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参加各类社会性培训,提高个人素质,有些教师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让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了压力感和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的压力

(1)学校管理对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影响。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对教师形成职业倦怠都会有影响,如:校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民主管理、自主权、节假日是否经常被占用、工作量是否超负荷、教师业绩考核、人事制度改革,评聘分离竞聘上岗,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公平的待遇(福利、荣誉、政策落实)等方面来自的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辛涛(1994)等人从制度的完整性、学校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支持系统、学校风气、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六个方面考察了学校因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而学校的评价体制相对滞后,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他是否能够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仍旧采用考试分数说话,学生成绩好,排在年级最前列,这名教师才可能被评为优秀。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再是上级的检查评比,如安全问题、卫生问题,班主任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对于有些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再是,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倡导偏向农村,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一些农村优秀教师所付出的和做出的成绩得不到合理的肯定与认可,与城里教师对比,感到心灵被扭曲了,产生了职业倦怠,从而表现出沮丧、麻木、对工作和生活悲观失望,失去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生。因而,科学的管理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施展个人的才华,担当教师的责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当教师总是面对有破坏性行为、有纪律问题和学习态度冷漠的问题学生时,他们疲于应付和处理学生问题,便容易产生情绪衰竭和低迷,从而产生倦怠心理。有研究指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偏差。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缓解和抑制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消极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关心,会给老师极大的鼓励和感动,有助于预防和干预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师个体因素压力

教师个体内在的因素是因外部的因素而引发的。教师个体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自我期望值、工作能力和感受力。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个体的能力素质产生的落差越大,则产生的压力就越大,教师在工作当中的感受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压力的大小。在学校,教育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是教师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要始终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会学习与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并掌握教育前沿的理论和教育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以便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更好的策略与方法;善于研究教材,发现并挖掘教材的新意,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才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二、应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热爱本职工作,摆正自我心态。

教师每天从事的是教育教学工作,其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中小学生,在这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里,每天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而是动态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教师要唤起个人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与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遇到困难积极面对,与同事商量,无法解决向领导汇报,千万不要作茧自缚,要报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教师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自尊心,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处事认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一是抱怨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与别人,结果就会招来不必要的烦恼;二是寻求公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找绝对的公平,就会遭遇更多的挫折;三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些人有一点成绩便居功自傲或有些人因一点失误而自我抱怨,等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行为方式。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热爱本职工作,调整心态,保持“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状态,学会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心理疾病,从而产生积极的工作动力。

2.不断充实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是否有信心,对自身能否有效地完成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是主体,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如果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如果教师仅有外驱动力,缺乏自主意识,那就是教师缺失了对教师职业特殊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旅程中,要不断激发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构建专业信念,强化对学生发展的认知,乐观地面对现实环境,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这样,教师就有信心和能力按照多重角色的标准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积累,教师能够逐渐积淀起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积极兴趣、感情和信念,形成职业幸福感。

3.积极参与课余锻炼活动,扩大社交,增加交流。

生活情趣可以对职业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里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师的身心状态,调节个人情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多么忙,都应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增强生活的乐趣,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保持身心愉悦。“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理念大家都明白,可每天让我们腾出一小时来锻炼,确实很难,但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挤时间,起码每天利用“两操”时间做做操,舒缓一下颈腰关节等部位,身体好,心情也就好。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很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了好的身心,也就乐意与同事、朋友进行社交。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找同事、朋友聊天、倾诉、沟通,倾听他们的工作感悟和经验分享,释放和宣泄个人的不良情绪,来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心理。

参考文献

[1]郭思 钟建安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931-933。

[2]辛涛 等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16-20。

[3]隋轶然 从学生及家长角度探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建议[J].中等职业教育,2009,(07),38-39。

[4]杨艳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缓解教师职业倦怠[J].教书育人,2009,(09),48-50。

[5]刘晓明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6-61。

论文作者:贾淑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论文_贾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