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的海南旅游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旅游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海南建省前,全省仅有航空线路1条、旅行社1家、旅游饭店3家, 接待的仅是探亲的侨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1988年海南建省后,这个神秘的宝岛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海南旅游业因此而起步并迅速发展。建省十年间,旅游行业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至1998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86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6万人次,国内游客8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创汇1.06亿美元。现在,海南已有旅行社206个、旅游饭店165家、旅游购物点30家、 旅游车686辆、导游员2000多人。全省共有两个民用机场,开辟境内外航线50多条。1999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达929.07万人次,是建省前1987 年的12倍多,旅游总收入达72.46亿元,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5.4%。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海南省也由此跃升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面对WTO,海南旅游业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海南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大,容易与国际旅游业接轨。二是有利于加快海南旅游设施的改善和档次的提升。可以预见,中国一旦加入WTO, 海南的旅游设施将获得进一步改善。至少在目前尚不尽人意的民航业、景点景区、高速公路、旅游饭店布局和境外资金、经营观念、管理模式和资产运作方式等方面将展开交锋,从而加快海南行、游、食、宿、娱、购等设施的档次,提高服务接待效率,降低出游成本,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促进海南旅游高潮的到来。开放与旅游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国内许多领域的市场将大幅度对外开放,伴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进入中国的商务及普通游客必然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和公民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汇入世界性旅游的洪流中。四是有利于旅游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加入WTO后,在外国企业涌入参与竞争的同时, 国内旅游企业可沿出境旅游热点线路开设符合我国游客习惯和口味的宾馆、酒楼和文化娱乐场所,提供食、宿、休闲等服务,使其成为在海外实地展示中华文明、厨艺的窗口,最终将有利于我国及海南旅游企业走上跨国化、连锁化之路,并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经受考验。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海南旅游业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入WTO 后将处于不利地位。这些问题主要有:(1)旅游景区布局缺乏规划, 景点建设一哄而起,不具特色。(2)旅游名牌产品少,“年年花相似, 岁岁景相同”,旅游主导性产品老化。(3)多头管理, 如旅游局管理旅行社、饭店、购物点、景点,而旅游车队归交通厅管理,很难形成整体服务规范体系,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4)旅行社数量偏多, 造成无序竞争;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如在海口市的148 家旅行社中,绝大多数年接待量仅有3000—6000人次左右。(5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中部高速公路尚未建设,交通不便,限制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由于旅游观念(包括旅游产品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双赢观念等)差距的存在所产生的碰撞,使海南旅游业受到来自国外同行三方面的压力:(1)强劲的销售网络压力;(2)高超的管理水平压力;(3)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发挥出来的体制优势的压力。 三是有限的旅游市场份额由国内外企业瓜分。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市场准入原则,中国必须完全对外开放旅游业,对外资数额也不能加以限制,做大了的客源市场这块蛋糕面临着国内外更多企业的瓜分。因此, 加入WTO对国内旅游业的冲击是很大的。四是政策性保护将被优胜劣汰原则所取代。WTO 规则中有关“服务贸易”条款最主要的是“最惠国待遇”与“透明度”。因此,各旅游企业基本上要在“可预见的”或完全透明的环境中与各国同行竞争。往日的“政府性保护”、“政策性亏损”等优惠政策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这就直接威胁着海南旅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势相当严峻。
从以上利弊分析看:加入WTO 的有利因素是在海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经常性地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不利因素经过各方面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对于加入WTO,在战略上还是要持乐观的态度。但是,面对WTO新形势,在不久的将来,把海南建成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胜地,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战术上不容乐观。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造成旅游开发、规划、营销等方面的无序和混乱,都将为此付出代价,导致旅游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海南旅游业前倾性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目前和今后的旅游开发与具体运作,不论从设施的规模和品位,还是从长远规划、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上来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咬住省情岛情,立足长远,把海南建成高品位的旅游大省,既是海南旅游经济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海南旅游业应对WTO 的明晰思路。
立足长远发展海南旅游业,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上要立足长远;二是在旅游特色市场定位与景区规划上要立足长远;三是在丰富旅游项目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上要立足长远;四是在提高服务水准与人才培养上要立足长远。
建设高品位的旅游大省,迎接加入WTO新挑战,要具体做到:
第一,科学规划,保护资源,增强海南吸引力。近年来,海南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严格地说,还没有真正走出数量扩张、粗放经营的阶段。规划建设随意、环保意识淡薄、资源浪费严重、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1993年,海南在全国比较早地制定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对旅游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规划工作的滞后影响了旅游开发,成为不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和缺乏创意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务之急,就是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搞好总体规划。景点和项目的建设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形成功能互补。要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去认识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宝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严禁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决不能让那些想当然、长官意志、反科学规律的现象影响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第二,打破禁区,锐意进取,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开放的步伐。要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打破禁区,鼓励、吸引国外投资者在海南建设任何所有制性质的景区、度假区、旅游车船公司和其他旅游项目,加快试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还要继续同境外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组织及有实力的旅行商建立密切联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旅游企业改革的步伐。同时,在用好现有落地签证政策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免签证政策,并加快西沙旅游开发开放的进程。
第三,严格执法,整顿秩序,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对旅游建设项目实行总量控制,避免由于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给先期投资者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要借鉴国内外一些较成功的经验,提高旅游消费,采用电脑统筹预计景点票,错开旅游高峰期人流过度集中等,以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整顿市场秩序,采取措施加强行业自律,制止恶性竞争;还要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要求,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对那些影响海南形象,败坏海南声誉的害群之马,要给予严厉惩治。
第四,加大投入,创造名牌,提高海南竞争力。我国的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坚持政府扶持的原则,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通过旅游资源的配置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创造旅游名牌产品来带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腾飞。在投资多元化的体制下,政府在旅游业中也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在“八五”期间,海南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达160亿元,其中属外引内联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占98%以上。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旅游业的投入产出率是比较高的,是有利可图的。“八五”期间,我国社会资金的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为1∶4.4。其次,行业主管单位要明确扶持对象,对名牌产品的开发给予投资鼓励;要根据旅游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景点开发,有计划地推出各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体育、健身、生态游和专项旅游产品,逐步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的开发和配置,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它将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效益。
第五,强化促销,走向世界,早日融入国际旅游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旅游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与国外旅游消费差距大。如1997年入境游客每天人均花费135.11美元,相当于1100元左右人民币,而国内游客每天人均花费仅328.2元人民币。提高消费,是增加旅游收入,解决旅游业“旺丁不旺财”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大国际游客市场促销力度,围绕“热带中国——海南”的促销口号,组织力量进行广告宣传,或开展公共关系,提升海南作为“世界上未被污染的一块净土”的知名度,让世界进一步认识海南,了解海南,推进“中国有个海南岛”向“世界有个海南岛”的观念转变,创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品位,让海南真正以旅游大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