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失败案例给投资者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者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下海“试水”,结果因投资失误而步履维艰,甚至惨遭淘汰。因此,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小创业者来说,如何正确投资,回避投资误区,就成为“试水”成功与否的关键。
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王平对电磁炉项目充满自信,认定这个项目一定能带来不菲收益。通过关系,他轻而易举就从银行套到大笔资金,信心爆棚。他很看不起同行小打小闹,要干就大干一场。这种心态使他忘记了自己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摊子铺得越来越大,连上两条生产线。企业负债随着他的盲目投资滚雪球般地扩大,王平却毫不在乎,等企业一运转起来,什么债都可以还清。但等他的企业运转起来了,别人的钱也赚够了,开始拼命压价。王平顿时陷入了危局之中。
一开始就喜欢把摊子铺得很大,殊不知危机就蛰伏其中,一不小心就可能爆发。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人们容易信心超支,对未来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形成投资泡沫,一旦有风吹草动,泡沫瞬间破灭,投资者就会陷入危局和困境。
投资者应从风险与收益平衡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投资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并且将投资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具体投资时,应将资金分批次、分阶段投入,尽量避免一次性投入,应留有余力,以防万一环境变化,风险发生,手中再无资金可以周济,以致满盘皆输。
不亲自进行市场调查
一位北京白领因外企撤出中国而失业,听到消息后,朋友跑来向他竭力鼓吹××项目前景,“投资20万元,其他一切事情我来做。到时候,咱们俩五五分成。”朋友又一一列举了调查数据,结论是:前景一片光明。这位白领受朋友蛊惑,对20万元投资一口应允。结果没多久,项目垮了。
通常,创业者对他人尤其是亲密朋友的意见都容易过度信任,认为朋友的话即代表了市场的真相,自己无需再对市场进行调查。在做投资决策时,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的意见与建议,哪怕这个人是赫赫有名的专家。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
急于获取回报
有家私营企业的小老板,看到别人生产塑料产品赚钱,赶紧投资上马。手下技术员劝告:“只要推迟4个月开工,我们就能调试好目前最先进的设备来生产,比现有设备生产的产品要好得多。”老板却很不高兴地说:“推迟4个月?那意味着我将丢掉上百万元的利润。”不出那位技术人员所料,工厂开工没几个月,就因为技术陈旧而使产品陷入滞销。
创业者在初涉投资时,易受眼前利益驱动,而忽视长远利益,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样做虽然能够使企业一时获利,却丧失了长远发展的后劲。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迷恋主导权而寻求弱小合作伙伴
为了在合作项目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某造纸厂放弃了与许多大企业及颇具实力的投资机构的合作机会,而决定与一家小型企业洽谈合作。谁料在合作项目执行接近尾声时,突然出现一个意外情况——该工程的排污项目验收不合格,需要资金进行改造。这家造纸厂向合作方提出共同承担排污项目的改造资金,但对方却向他们道歉,表示自己做这一项目已经是勉为其难,再拿出更多的资金已是力不从心。该造纸厂只好转而向银行寻求贷款,但所贷到的资金离项目所需仍有相当距离。
创业者在寻求合作伙伴时一心追求话语权,但软弱的合作者却可能在你需要时,不能给予你及时和有力的帮助,反而有可能使一些更强大的潜在合作伙伴却步不前,弃你而去,使你丧失更多的机会。
未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就实施
某科技开发公司发明了一项专门用于检测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的新产品——检测液,但因其欠缺资金而无法投产。一位投资者决定与其合作,投资50万元。新产品生产出来后,问题却出现了,投资方对生产方的市场运行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自视为“救世主”的投资者,在不了解行情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对方改正,而对方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对,执意不肯听从,双方僵持不下,迟迟达不成共识。拉锯战影响到公司生产和市场运作,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公司士气,使人心涣散。
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的是耐心与细心。不能认为自己是投资者,就颐指气使,将自己当成救世主和百事通。理智的投资者应学会尊重合作方的意见,并尽力弥补对方在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不足,做到有节制、有分寸,遇到问题充分交流,必要时要能够求同存异,克己从人,以争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选择实力远超自己的投资伙伴
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决定自主创业。他们看好了一个很有市场的投资项目,但因经济基础薄弱,不得不寻求投资合作伙伴。他们选择了一家极具实力的大型企业,对方为这一项目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同时也占据了大部分的股权。资金问题解决了,但在经营、管理、人力等诸多问题上却达不成共识。由于对方是大股东,根本不按这几个大学生的思路运作,结果不仅项目失败,还挫伤了几个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使其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大树底下好乘凉,单纯认为只要有了资金,其他问题都好解决。而事实上,由于合作伙伴过于强大,揽权、抢权意识强烈,几个人虽然有知识有想法,却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中。尤其是对于刚出道的创业者,在以股权融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双方力量的平衡问题。虽然不能一心想着“制住”对方,但也一定要随时警惕被对方“制住”。
投资陌生行业
经营刚上轨道的食品厂张厂长求财心切,马不停蹄地打算上马一些新项目。张厂长喜欢读书看报,知道现在专家们都在讲企业经营要多元化,也想“多元化”。他决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内一试身手——办个服装厂。由于张厂长从来没有搞过服装,对服装行业两眼一抹黑,而他在食品行业积累的经验在服装行业又完全用不上,结果不到1年,张厂长的服装厂就败下阵来,而且还拖累了主业。一个企业经营者爱学习、有上进心是好的,但张厂长在学习时却不善于分辨,忘记了对于一个投资新手来说,不熟不做乃是一条普遍法则。盲目进入不熟悉的新行业,既使一个经营者过去积累的经验不容易发挥,又浪费了时间和宝贵的资金。
不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几年前,某燃气热水器厂正筹措上马一新项目时,从媒介中得到一条市场最新消息:市场风向将发生某种转变。这种转变将使该厂正在进行的燃气热水器项目变得不合时宜。厂长心里十分矛盾,为自己已投入的数十万元资金痛心不已。
后又一想,现今市场风云多变,一时的信息不利并不能代表未来,也许这一项目建成后,市场需求风向又会转过来呢?他决定继续对这一项目进行投资。结果,当他又投入了数十万元建成了新项目后,因为市场风向一直并未如其所愿地发生转变,各种电热水器挤占了传统的燃气热水器市场很大的份额,给这家工厂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投资者获取有利的市场信息,不能正确地分析投资的利弊得失,并以此来调整原有的投资策略,趋利除弊,而是抱持一厢情愿的心态,这是导致这家燃气热水器厂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投资者在投资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市场趋向的变化,努力使项目与市场趋向保持一致。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应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有投资决策已变得明显不合理,就应壮士断腕,以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当断不断,会反受其乱。
轻易放弃
一家乡镇企业经过严格调查、慎重考虑,终于选准了棉花加工这一投资项目,踌躇满志地着手兴建。一切工作都按计划进展得十分顺利,但项目进行到后期,却遇上国家对纺织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压锭),棉纺市场一时趋于疲软。
该厂领导因此惊慌失措,就像握着一个定时炸弹,一心急于脱手。谁知当他们刚刚以低价将该项目转手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随着国家对纺织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迈向深入,棉纺织市场发生了强烈的反弹,接手该项目的投资者迅速将项目完工,因此大赚了一笔。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者必须保持良好心态,冷静分析:变化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是政策性的,还是市场性的?惊慌失措只能导致决策失误,决策失误又必然导致投资失败。投资者在决定上马一个项目时,就应该对市场和政策的各种变化做出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应变。
光靠运气进行的投资
朱先生本来并不是优秀的弄潮儿,但良好的机遇使他一下海就连着挖到了好几桶金,而且这几桶金的分量都还不轻。这使他信心倍增,认为命运之神站在自己一边,他怎么都能赢。前不久,他又看中了一个新型铝合金门窗项目,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次他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改良塑钢门窗以其良好的密封性,保温隔热隔音的性能,使他的新型铝合金门窗在当地断了销路。投资方向的错误使其备受打击,经济上也受到很大损失。几次好运气就让朱先生得意忘形,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幸运不能永随。以运气为拐杖来度量财富之路,早晚要跌跟头。
这次投资失败给了郭先生一个教训。“好运连连,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事。投资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规律,否则受到惩罚,只能算是咎由自取。
对合作缺乏真诚
赵先生精明过人,人称“小精灵”。在与一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时,为了让自己占到更大便宜,他在脑子里把小算盘拨了又拨,极力寻找合作条款的空当,不按合约规定办事,屡屡推诿、延迟、压缩投资时间和数额,寻找各种借口让对方替其出资、垫资。对方也并非傻瓜,他的小九九很快被察觉。因为他的失信行为,使对方对合作丧失了信心,从而在投资上与他相互扯皮,大大延长了项目的开发时间。
当他们共同开发的产品上市后,竞争对手的产品早已在市场上广泛推广。剩给他们的只是残羹冷炙,投资回报少得可怜。私心太重,合作缺乏诚意,不信守承诺,是投资合作中常见的事,亦常常成为投资失败的诱因。事实上,一个人太过聪明,总企图在合作中占点小便宜,把合作伙伴当做傻瓜,结果一般都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旦双方反目或互相扯皮,受损失的是合作双方。作为一个投资者,如果你打算寻找一个合作伙伴,你就一定要有与对方真诚相处的准备,1加1等于2,1减1就是零,1虽比2小,但却大于零。所以,如果你不能做到与合作对方真诚相处,最好还是一个人单干。
过于相信专家的能力
一家啤酒厂为了在南方某市开发新市场,精心从厂里挑选出几位“行家”派到该市坐镇。行家们到了那座南方城市,沿用在北方老家的成熟办法进行操作,谁知结果却是卖力不讨好,市场反映极为冷淡。当有人向厂长汇报时,这位厂长答道:“万事开头难。他们都是专家,不用担心,应该相信他们。”抱着这种思想,尽管长时间见不到投资效益,厂长却表现得极有耐心。等来等去,等了一年,又等了一年,等到第3年,这位厂长按捺不住了,他信任的那几个专家在南方的厂子,投出去一堆金子,抱回来的却是一堆砖头。职工怨气冲天,厂长亦自感无法交代,只好打发那几位灰溜溜的专家回家待岗。近年来,经常会有一些自称专家的人在各种媒体发布消息:“在未来若干年内,某某类型的产品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领导消费潮流的主导力量。”总会有很多人认为机不可失,在未进行市场调查时,就赶紧投资上马生产这一产品。
面对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他们总会朗朗解释道:“这可是某某专家说的,绝对不会错。”所以,一年到头总会有许多这样那样的专家在媒体上指点江山,也总会有许多听了专家的话而投资失败的倒霉蛋指着专家骂娘。专家不是万能的。投资者对专家在投资中的作用往往不能准确定位。对专家的话偏听偏信,当专家出现失误时,因他们是专家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往往造成投资失败。创业者不能过分迷信专家,既要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又要以自己的智慧加以判断、甄别;对专家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合理地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专家在投资中的功效,增加投资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