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较为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而这些思想无疑会成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思想源泉,为现代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本文将充分讨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具体国情决定的特殊性,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更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哲学中的自然观来构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从制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后续研究,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自然观;生态文明
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背景下,全球人民的生活都得到了广泛改善,物质水平极具丰富。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态恶化问题,我们正面对着严峻的生态考验。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加剧,随着自然问题的全球性频发,人类开始正视生态问题,并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相应生态措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保障。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基础问题,因此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辨证统一主要有两点,第一点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方面,自然界是早于人类社会,如早于人与人的意识等一切事物的,确切的说自然界是先于一切的,就像因为自然界的出现才有人及其意识。是真实的、现实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是对于唯物主义广泛而深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自然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依赖自然,自然界是人无机的生体,人类必须依靠自然才能够生存。自然为人类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光等等,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其次,人以自然相互斗争,人类与自然相互斗争寻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统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自然观认为,在人类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进程中,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界,获取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得的生存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从国内情况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至关重要。因此,要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级工会要推动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改进技能评价方式,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加快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的提升,加快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自然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个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出人类,同时人类也天然地依靠该系统而生存下来。任何人类生产生活都不开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为零。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产生的,人类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断发展、繁衍。因此,人类必须考虑如何与自然界共生成长,共生共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一味的榨取自然,消费自然。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以及其他的生物的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的限制和约束,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阳光、空气、土壤、水源等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但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对于自然消极的被动的适应,人对自然的适应的积极的主动的。综上所述,人一切的活动都以自然界为基础,人无法做到完全离开自然,人类的生存生活必须依靠自然、依赖自然。因此,人类在发展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同时顺应自然,促进自然持续性开发和持续性发展。
二、人能动地改造自然
自然界虽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是人必须依存依赖的客观环境,但不意味着人类面对自然就是无所作为的、被动的。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同一性的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人具有能动性,人面对自然并不是一味的接受和畏惧,人类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大脑,通过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从而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台肇地区自2000年投产以来,一直沿用柱塞泵注水工艺和单泵多井注入流程[1]。受储层物性差、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强的影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以来,部分注水井出现了压力高、吸水差甚至不吸水的状况。为满足个别井的注入需求,注配间增压柱塞泵需要输出较高的压力,大幅度增加了注水系统的能耗。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力,遵循以整个注水系统降压节电,注配间至井口耗能节点全面治理,地面、采油和油藏的整治措施相互综合为技术思路,重点针对高压欠注井和单井压力差异大的注配间应用分压注水、变频调速、管线清洗和改造、酸化洗井、方案优化等技术措施,强化精细管理和精准治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其特殊性在于其有人脑,具有自身意识,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人脑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自然,改造自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马克思强调,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将实践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人类虽然依赖于自然而得以生存,但人类对于自然并非全无对策,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参考文献:
[1]叶鑫.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374.
[3]王帅.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D].济南:山东理工大学 ,2016.
[4]郝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9-0459-01
作者简介:唐 斯(199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学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 自然观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