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趋势_政治论文

当前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趋势_政治论文

当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报道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年来我国报纸的发展,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报纸的内容丰富,多数读者都可以在报纸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下面我们从相当突出的几类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上的主要变化来考察一下报纸新闻报道日益丰富的状况。

政治报道:进一步受到关注和重视

传播政治新闻是党报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他还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1996年1月2日,他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再次强调:“最近,中央多次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毫无疑问,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同样要强调这个问题。这是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必然要求。”

重视政治报道也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关于党、国家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日常政治活动的报道始终在报纸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综合性大报来说,政治报道的编排更是举足轻重。

同时,报纸对于政治事件的报道也日益深入,这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相吻合,也与政治民主的要求相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会议的报道正日趋明晰化,记者在报道政治会议时相当注意发掘其中的细节,旨在使读者了解到国家政策法令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台前幕后。每年“两会”期间,各家报纸都要拿出相当多的版面,对会议和会议上的新闻人物加以报道。1996年3月2日至18日,《经济日报》还专门推出“两会特刊”。从新闻发展的历史来看,政治报道特别是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最能吸引读者的关注。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政治新闻的报道可开发的领地也将随之增加。

经济报道:从报道政府行为为主转为报道市场行为为主

经济本身是个大概念,它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而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域集中在经济方面,党的十四大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因而经济受到各方人士和读者的重视,经济报道在版面上成为主角之一。不仅经济类报纸大量扩增经济报道,非经济类报纸和综合性报纸也大量增加了经济方面的报道内容,或者抓取本领域与经济生活有关的内容进行充分报道。

从内容来看,经济报道已打破了过去报道工业“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超指标”及报道农业“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模式,虽然报道仍受时令限制,但这种跟着季节走的现象相对减少了。记者编辑们开始走进生活而不是浮在会议上进行经济方面的报道,《经济日报》的经济报道就特别突出了“记者行”这种形式,像1994年组织的“走巴蜀,看川猪”、1995年组织的“走在乡间小道上”、“百城万店打假行”等报道活动,其报道内容远较80年代的经济报道贴近经济生活本身。

另外,近年来的经济报道也较为注意从生活的角度揭示其内涵和意义,即站在读者日常生活的立场上观察经济发展和经济现象,经济新闻社会化就是使经济报道与读者生活靠近的一种尝试。

从实践来看,人们对于经济生活的了解正逐步深入,经济生活的内在分工在人们的头脑中日益明确,人们谈到经济时不再是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大概念,工业中的交通、运输、石油、煤炭等子概念已成为人们谈工业的主要内容,各种经济政策的出台频繁,各类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经济报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对报纸的经济报道提出了挑战。

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广义的市场包括了交易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建设的决策者、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政府主要是通过市场实现宏观调控。因此,我们的经济报道应当从传统的注重“生产”转向注重“销售”,报道重点从“企业生产”转向“企业经营”,从报道政府行为为主转向以报道市场行为为主,让读者从与自身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的市场行情和市场行为主体的变化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

文体报道:重新审视报道题材和意图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读者对文化、体育新闻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在人们的意识当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与小说、散文之类有关的内容,而是扩展为“大文化”的概念,也就是文化的意识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侧面,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等,都被涵盖进来。《光明日报》等主要从事文化方面报道的报纸近年来更注重发掘文化领域深层次的东西以及文化背后的东西,其报道范围的细致化也颇为引人注目,普通人的文化心理、文化品味、文化观点也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

报纸对文艺界的报道更是形成了一种风潮,各报都在推出文艺新人新作,虽然不能像电视那样声情形并茂,至少也是极尽其描摹之能事。特别是对演艺界“名人”的报道,更是每天都出现在报纸上,以致出现了“追星族”的现象,报纸也是“功不可没”。这表明,我们报纸的文化报道的确大大拓展了范围,在从读者偏好的角度出发开展采编工作。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相比较而言,报纸对严肃文化、传统文化报道得不够充分。像“严肃音乐”,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报纸文化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一阵风”过后,人们就很难从报纸上见到“严肃音乐”的面了。报纸担负着教育的功能和导向的作用,如何引导读者欣赏主流文化、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应该是报纸的职责之一。

体育报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近年来,综合性大报普遍增加了体育版面,体育类的报纸走势看好,像《足球》、《羊城体育》等报纸发行量节节上升,体育报道的笔触也日益深入到体育界的各个层面。这表明,体育报道有市场,读者对体育报道的阅读兴趣日渐增高。国内外频繁的重大比赛给体育记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体育报道也成为报纸竞争的焦点之一。但从报道内容来看,体育报道主要局限于我国具备优势的项目和记者编辑熟悉的一些竞技项目上,像对于游泳、排球、乒乓球、足球等报道,占据了体育报道的大部分版面,而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垒球、台球、沙滩排球等报道得就不够充分。连我国拥有一届女子世界冠军的国际象棋,我们也报道得不充分,读者并不能从报纸的报道中了解到一些基本规则和基础知识,对比赛的胜负也有些莫名其妙。另外,对于我国体育人才后备军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报道及引导都有待加强。

社会新闻:应予提倡但不要媚俗

社会新闻的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趣味性和人情味,按照我国传统新闻价值评判的标准,趣味性处于新闻价值序列的最末一位,这就是报纸等新闻媒介传播新闻不太重视的一种价值因素。因此,在我国传统报纸中,社会新闻地位相当低。

近年来,社会新闻的价值有所体现,社会新闻不仅为读者提供生活的“调料”,而且能使人扩大见识面,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有一定的作用。《文汇报》的社会新闻报道在1995年改版之前只在头版占据一席之地,而在改版后扩为二版上的半个版。社会新闻一般都相当短小,点到为止,因而每天都有5条以上的社会新闻出现在该报版面上,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和高尚的社会道德,提倡学先进做文明公民,批评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各类丑恶现象,颇受读者欢迎。

社会新闻以其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为一些与读者心理距离较远的新闻提供了一种贴近读者的处理办法——使新闻“社会化”,其中以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尝试最为突出,也就是读者从社会生活的角度透视经济新闻,阐明这一经济新闻对个人生活、兴趣和爱好的影响,或者是把经济新闻中使人感兴趣的人和事物突出出来,从而使读者对新闻中的经济内容也产生兴趣。

社会新闻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主要是出现了“炒新闻”的现象,“炒新闻”的主要对象就是社会新闻。“炒新闻”助长了造假歪风,《南方周末》“袭警察”的教训记忆犹新,1995年又出现以《深圳青年》杂志为首的“预透式新闻”——一个“见死不救者被判刑”。一些假新闻的“爆炒”,形成新闻界以讹传讹的“奇观”,严重损害了报纸的声誉和形象。新闻界曾连年对“十大假新闻”予以曝光和严厉批评,而假新闻仍屡见不鲜,其中绝大多数是社会新闻。

我们虽不应据此否定社会新闻的积极作用,但它至少警示我们,报纸不应一味追求趣味和可读性,社会新闻的发展有个“度”的问题。

科技报道:走出专业性的困惑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科技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为科技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显身手的大舞台。

近年来科技报刊的发展相对缓慢,以科技报道为己任的《科技日报》有一定的读者市场,但综合性科技报纸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专业性太强,对非科技人员来说过于深奥,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又太浅。因此,特别专业性的科技报刊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占领科技报道这一阵地,特别是实用性强的计算机、电子、医药等方面的报纸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类报纸读者对象性强,一旦读者认可就能长期订阅下去,这种专业优势是综合性科技报纸所不具备的。

更多的科技类报纸则以信息立报,充分发挥报纸作为信息集散地的中介作用,通过传递实用性强的科技信息获得读者和生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科技报道触角所及更为广泛。

一些综合性的报纸显然也在版面调整中注意加大科技报道的分量,以满足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在1995年初进行的改版扩版中,《文汇报》就增加了每周一次的“科技文摘”专刊,《中国青年报》也开辟了“电脑天地”,并在“教育导刊”中加大科技含量。

国际报道:地位亟待提高

人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外部世界,对外开放的思想观念促使人们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大事。

从国际报道的内容来看,各报普遍重视国际政治新闻,特别是国外元首的活动、言论、政权更迭以及战争等,这些报道占据了国际报道的多数版面。这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关注国外的政治局势,并对战争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报纸国际新闻稿源主要依赖于新华社,新华社以政治报道为主的国际报道格局影响到各家报纸的版面内容。

事实上,国际报道的这种格局难以满足读者的求知需要,因为国外的经济状况、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国内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部分需求尚待得到有效满足。

国际报道的地位也有待提高。按照传统的新闻观念,版面编排上要先地方后国内再国际,但实际上有些国际事件远较国内某些政治新闻有价值,但往往因其是国际新闻而无法占据“有利地形”。像“拉宾遇刺身亡”这一国际新闻可谓举足轻重,国内报纸也破格把这一消息发到头版,但基本上是放在“报屁股”的位置上,而且前头还挂有外交部发言人就这一事件发表谈话的报道,因果关系倒置不说,这一重大国际新闻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传统的版面分工也限制了国际新闻登上头版的机会。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国际报道的力度和受重视程度还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与泱泱大国应有的气度也不相配。

外埠新闻:冲击本地新闻

对外开放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状况,使得报纸重视国际报道。从国内来看,由于每个地区也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其他地区及国外的交往日益增多。因此,对地方报纸来说,仅仅报道本地新闻也已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读者要求地方报纸在详尽报道本地新闻的同时,也广泛报道本地读者感兴趣或有普遍影响的域外新闻。因此,省报、地市报对于行政区划范围外的新闻报道呈增多之势,特别是南方一些报纸如《深圳商报》、《广州日报》等,都强调了既充分报道本地新闻,又充分报道外地新闻,让当地读者了解全国和全世界,让读者得到对他有益、与他相关的更广阔天地中的信息。

标签:;  ;  ;  

当前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趋势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