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思考RQ收稿日期:06/03/96,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稿论文,少数民族论文,素质论文,日期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全面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少数民族在整个社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地位,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立足本民族,又超越本民族,按照教育现代化和人才素质发展规律培养新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理想素质和整体水平,不仅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试就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些初步探讨。
一、实现民族教育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民族教育长期以来传授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特点。但在教育模式上,沿用的是我国教育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高等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来看,这一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改革教育体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素质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就变得尤其重要。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强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它纠正了目前民族院校偏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基础知识传授的作法,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分析方法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确定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短边规则。即一个水桶的容水量(πR[2,].h)由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h)所决定。这一规则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培养和教育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走向社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高低,取决于自身专业素质、精神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能力中最弱的那一项。然而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阅历不断加深,他为社会,为民族所作的贡献也就越大。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措施:
就科学素质而言——
首先,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图钉型”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图钉的面,面要宽,尖要精深锐利,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使之迎刃而解。面和尖靠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要靠杆锲而不舍的钻劲,才能体现到专业技术的创造发明上来。因此,面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民族共同繁荣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整体化趋势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在基础知识的宽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两个方向上努力拓展和进取。
其次,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寻找到知与智的结合,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堂上既要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历史的庄严、哲学的广博,又要能感受到数学的精密、物理的奥妙。不断扩大视野,扩宽层面,健全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
第三,重视学生外语及计算机、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世纪的通行证。
第四,科学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培养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要通过理论教学和严格的实践训练,督促学生完成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方面,要紧紧抓住实验训练这个薄弱环节,加紧培养他们的理性和感性思维。
就精神素质来说——
思想政治素质 在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宗教感情的前提下,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跨世纪意识和全民族意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精神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有实效的活动。使他们把刻苦学习与崇高的人生追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知识与伟大的献身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融于全国各族人民总体利益的现实中。
道德文明素质 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赖以生存的沃土,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教科书。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教育,倡导学生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过一种真、善、美的生活。跨世纪的时代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高尚的文明行为,多一些爱心、耐心、恒心、宽容心与关心,鉴于此,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
人格个性素质 从时代出发培养人才素质,要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个性独特性问题。人格魅力及个性特征常常反映在各种各样的能力上,正是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青年中出类拔萃,成为“人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要照顾民族特点,承认民族差别和人格个性上的差异性,扬长避短,达到最佳的培育效果。
就心理和身体素质而言——
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把握他们的思想脉博和情感需求,尽力消除蒙昧落后的宗教意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长知识,见世面,养成对待生活开朗豁达的良好习惯;炼就当自身受到压力和心境不愉快时,把紧张焦虑、压抑和气愤情绪控制在最低程度的忍耐性。努力学会自律、自控及调适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
就能力方面——
由“以听为主”向“以看为主”的学习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学习中的文字障碍大于语言障碍,因而在学习中偏重于听讲而忽略了看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集体浏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研究书本的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宁可广而泛,切勿少而精,突出重点,讲清概念,浓缩推导过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分析处理问题上来,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加强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动手能力差的毛病不同程度地反应在民族大学生的身上,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听懂与会做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真正掌握一门学问必须勤学苦练。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实践才能把自己的技能素质开发出来。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
素质教育把我国教育的统一性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为21世纪民族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实现民族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按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地区的人才开发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素质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确立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经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跨世纪大学生中的重要成员,其素质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和特殊规律,要靠民族高等教育,特定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的自我修养来加以实现。
把素质教育纳入民族教育的轨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教育不仅履行着传递生产技能、科学知识、生活经验、道德规范的职能,同时它还肩负着提高本民族文化素质,为满足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培养本民族特殊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端正对民族教育功能的认识,确定民族高等教育把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才素质放在首位的思想。民族高等教育要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为基本目的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他们的整体素质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地区环境 大学生处在一个世界观“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的关键时期,古人说“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地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加强各民族地区的环境建设,为民族大学生成才服务,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改变民族地区蒙昧落后的思想状况和经济落后的状况,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事实上,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大环境,十分有利于社会文明向个人素质的转化。其次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于优化地区文化环境。受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民族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主文化强调不够,不利于青年人成才的畸文化泛滥有余,严重干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清除不健康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存在场所,保持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贯性和全面性。再次,要提高大众传媒的质量。大众传媒集宣传、报道、娱乐、教育功能于一体。它传播的是社会规范文化和政府态度等方向的信息,容易被学生作为标准文化吸收。因此,它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特别深远持久。近几年,一些有黄色、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在落后封闭的地区流传,大大损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纯净大众传媒的思想内容,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接受一些高质量、高品位舆论的熏陶。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主动性 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但教育毕竟是素质发展的外在条件,而素质发展的内因在于民族学生主体的自我塑造、自我修养的能动性。发挥自我培养能动性的活动有两种:其一是学生的自学活动,它以提高自学能力,进行学习深造,攻克科学难关为目的,民族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的阅读、练习和训练,把学习兴趣发展为爱好和专长,逐步使自己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成熟起来。另一种自我塑造活动是以追求理想、道德、情操的高尚,提高气质修养为目的。这一活动始于他律,首先按师长的要求读书行事,争当好学生,慢慢地将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注重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不断提高道德评价能力。追求更高的自觉性。
三、加强民族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建设
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摇篮。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地,民族院校要贯彻“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形式下,不断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强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体工作,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优势。
造就复合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改变目前民族院校基础学科单一、专业老化的现状,建立“复合结构”的学科体系。基础学科建设要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设置合乎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区情的专业,使人才培养与学科设置更具科学性,以满足民族地区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民族院校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转移。
改善和调整民族院校的学科专业和体系,要逐步减少和取消那些内容老化、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内容新颖、能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和课程。除保证社会对一些民族理论科学的需要外,逐步增加工程技术、信息管理以及财税、金融、边贸、英语等专业的比重。力求填平文科与理科之间的鸿沟,构建民族教育的一体化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
要使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更高,合格率更高,则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教师的内在气质与行为举止对学生理想素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首要的前提是加强教师自身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作为民族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求有精湛的专业知识素质,做好授业之师,而且要求有一定的民族知识和理论修养,发挥自身的楷模作用,能做“人师”。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用高格调的精神产品去提高人们的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把各民族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带到校园里来,通过开展一系列民族歌曲、绘画、工艺、舞蹈的竞赛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高跨世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素质。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配合而非单一的民族教育工作能完成。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是指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民族的需要上,而更应着眼于全民族共同繁荣昌盛的需要上。也就是说:跨世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民族责任和跨世纪使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对他们进行高于现实,高于本民族的理想素质与理想人格的引导和培养,这应该是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大学生高素质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