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法学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

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法学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

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法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吴晓敏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必将随之进行角色转变。在教学活动中,要从计划环节、讲授阶段、内化过程、讨论阶段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实践中,需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管理能力,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 对分课堂 角色转变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对分课堂的基本内涵。张学新教授首创的对分教学理念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MOOC、翻转课堂等流行的网络教学方式,它保留了教师在课堂上主动讲授知识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保证将知识系统、准确、按时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对分课堂主要针对传统授课的流程进行改进。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在对分课堂上,教师重点介绍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及基本概念,着重讲授课文的重难点,但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地穷尽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重点和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后学习阶段,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完成对教学内容更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逐步加深,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对分课堂要求将课堂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上节课堂内容,目的是强化知识掌握、发掘并解决其中的知识难点和不足;另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作为教师的讲授时间。教材内容经过教师讲授、学生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掌握将更加牢固。这一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完全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心理规律,也符合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它既保留了传统讲授式课堂的精华及核心内容,又科学地采纳和吸收了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注入新的理念和内涵。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安排,既有教师讲授又有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结合。

1992年,在“全国第二届暗示教学法与沙塔洛夫教学法研讨会”中,我正式提出“两法合一”的问题,但当时还没提出“和谐教学”的概念,主要是利用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和课堂音乐,吸收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板书艺术,即“愉快教学法”。因当时上海已经有了“愉快教育”,为避免给人雷同的感觉,在与课题组教师反复讨论后,定名为“和谐教学法”。

2.传统法学课堂与对分课堂的比例

(1)教育思维受到传统定式的限制。传统法学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普遍存在重教轻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由教师一手把控,何时做什么,如何做,得出什么答案才算标准答案都是老师规定好的。对分课堂提供严整的教学模式,教师完成引导之后退回台下看学生登台表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活力被激发,会产生很多的想法和问题,深入探究的意愿很强。

(3)传统法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虽然很多教师也认同案例教学法,但限于课堂时间和案例材料的来源等问题,案例教学法未取得预期效果,总体上没有摆脱理论传授的方式。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机制,是由社会、理论、规范、意识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忽视学生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和探索,课堂互动难以真正形成,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法律规范的实际操作、法律情感的培养严重缺失。对分课堂的课后作业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成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讨论的方式更有利于通过交流讨论、互动辩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2.讲授环节:教师充当“有限教授者”的角色与传统的覆盖式讲授模式不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讲授,而是提纲挈领式的讲授,提炼内容精要,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基本学习框架和思路,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今天,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企业要想做大做久,要想走的更远,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合规经营。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合规管控,重构企业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并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执行力的、程序化的合规管理体系。这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界定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尽职、问责和免责标准,从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终极目标。

3.内化环节:教师充当评价者的角色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做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通过学生评价、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形成反馈信息,与预期教学效果相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因此,作为评价者,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弹性评价方式,建构多元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既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激发其学习潜力,又能为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提供合格基准线,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对于敷衍了事的学生也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性措施,以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实质性地参与该课程的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与探究。

二、对分课堂教师角色的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正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而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也必将随之进行角色转变。具体来说,对分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以下几方面。

若结合时间节点来看,中央苏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正是在两次“宁都会议”之间形成的。此间,毛泽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词能尽扫抑郁情绪,而洋溢着乐观、自信、豪迈的革命情怀,是因为他站在解放劳苦大众、造福工农群众的高度去看待个人际遇。词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一句,言在此意在彼。既描写“弹洞”装点苍翠的关山,而别有一种美丽;又诗意地表达了自己的革命情怀,即以崇高的革命理想去“装点”人民的事业。

2.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作业是实施对分的关键环节,作业要引导学生温习框架、吃透重难点,学习教师留出的空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布置作业要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梯度性。除了传统形式的作业外,对分作业还包括一个新的部分,即“亮考帮”。“亮考帮”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凝练与反思,是随后讨论过程的素材和关键支架,要求教师作业留得精、留得有艺术性,学生讨论起来才精彩,收获更大。在对分教学下,常规作业的批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业不再依照对错打分,而是根据完成、态度和创新3个维度打分,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法学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大陆法系的概念法学、逻辑法学和成文法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也采取了理论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这一教学模式和方式形成法学教学的死板和僵化。教学方法多以概念讲解、理论推演、法条梳理为教学内容,理论色彩浓厚。在讲授时,习惯于从实然角度(理论层面)考察法律现象,而没有理性地从应然角度(实践层面)考察法律现象。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地从概念入手,有关概念的“定义”“广义说”“狭义说”“构成要件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术语,致使很多学生陷入“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的误区。在对分课堂上,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只用原来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教师给学生讲框架、重难点,就具体章节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技巧与策略,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完成课后学习。了解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

在患者结束门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医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对分模式下,强调先教后学,即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教师只用原来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不可能细致地覆盖所有内容,如何确定讲授环节的内容以及学生课后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将影响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是提升对分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准备、开展对分课堂需要教师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理解任教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需要教师熟悉各章节重难点,把握教学进度,把课堂讲授中没有覆盖的内容安排在课后或讨论环节。这些都体现为教师所应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进入课堂讨论环节,虽然教师不再进行大量知识讲解,但他们会面临更大挑战。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以后,对课外知识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提出各种延伸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答,有些则可能超出教师的了解范围,无法当场答复,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提前备课准备,有些则需要临场发挥。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讲授、课堂讨论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三、教师角色变化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专业能力及授课水平要求更高对分课堂考验的是教师提炼精华并讲解的能力,教师的讲授时间从一节课缩减为半节课,这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概括能力,能够抓住课程内容,并为学生留有充裕的自主探究空间;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个体水平差异,通过释放学生的活力“倒逼”教师提高水平。从教师自身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摆脱教书匠的地位,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业务精深以外,还要学识广博、思维敏捷、精通计算机软硬件应用,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1.在“对分课堂的计划”环节,教师充当计划制定者的角色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一个是该门课程整个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另一个是该门课某次上课的课程实施计划。全学期课程实施计划主要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案、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学期教学进行规划安排,教师需要准备一个清晰完整的教学大纲,以及对学生的作业、考勤要求和考核方式。对于某次课的课程实施计划,需要明确每一次课的教学活动要完成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控制,确定章节内容中自己讲什么、讲多少、留什么,留多少。

3.考验教师的课堂处理和把控能力在讨论阶段,如何分组、如何把控学生的讨论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针对中国学生的个性特点,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促进良性的循环和互动。这意味着教师一方面要确保讨论小组结构合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小组成员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4.讨论环节:教师从当组织引导者角色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主角,而是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这意味着教师一方面一定要确保讨论小组结构合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愉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小组成员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讨论,避免偏离主题的无效讨论。

2.提升课堂管理能力。对分课堂讨论阶段,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和看法。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室巡回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以保证对全班状态的监控,如果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讨论中,教师应适当提醒。同时,教师要倾听学生讨论,了解存在的困惑。在全班交流环节,掌握好节奏与内容,既要防止冷场,也要控制发言时间过多而浪费全班学生时间的情况。因此,要求教师把握好讨论交流的时间,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思路而不再是标准答案,使学生感到自由、放松,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促进良性的循环和互动。此外,对分课堂还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对学习过程加以监控,发现问题后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参与对分课堂的讨论中。

主厂房:扩建厂房主厂房布置于安装间下游侧,上、下游方向长21.50m,左右宽24.00m。最低建基面高程为90.29m,肘管底面高程为93.29m,尾水肘管段之后按1∶11的反坡布置,长18.90m,断面由圆形变为矩形。桥机采用为上下游的运行方向,轨顶高程为145.89m。

3.充分运用多种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音频、视频、动画和微电影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要熟练掌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便利,为教学活动增加活力。在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形式上也从书面作业扩展到音频、视频作业,学生需要提交作业,加大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教师为学生提供课件、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等,签到、发通知、记录分数、汇总成绩等琐碎事务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信息技术背景下,可以由计算机完成的就交给计算机完成,教师集中精力从事计算机不能替代的工作,是更具实质意义、更为创造性的劳动。在对分课堂教学领域,“对分易”教学平台可以上传课程资源,手机签到,教师推送作业、分组、成绩等消息到全体或个别同学的手机微信上,学生通过“对分易”与教师交流。教师在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在线查看学生作业,并自动记录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作业题的完成情况,这就让教师从机械批改作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精力和学生深入交流、更精心地备课等。让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富有创造性、更具有真实价值和意义的劳动。

4.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分课堂更提倡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综合知识与能力素养的考核,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等,是一种多阶段、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评价时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能够反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此外,教师还能根据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制定课程的考核标准,并在学期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方法,学生的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的表现作为考核的重点,期中期末测试都作为考核内容,平时成绩由提交的作业、出勤、课堂讨论构成,占50%;期末测试成绩占50%。这样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考察其思维能力,并且将考核贯穿整个学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对分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扮演的角色较也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找不到点,以至于课后作业不够理想;在讨论环节,不是每组中的每个同学能发言。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必给教师带来一定的问题,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从不断实践中摸索经验。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自身角色,根据新的角色定位努力钻研,提升学科专业、信息技术、教育艺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以确保对分课堂教学在高校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崔艳峰.“互联网+”时代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

[4]孙忠梅,陈 晔,林 铿.基于“过程性考核”的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深圳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6-0077

标签:;  ;  ;  ;  

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法学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