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不利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构筑新时期社会保护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体论文,社会论文,弱势群体论文,新时期论文,不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社会问题丛生,各种不利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相继出现,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进入新世纪引人注目、令人关切、与经济问题并重的重大发展问题。因此,亟须尽快建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社区服务等各类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会保护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社会各种不利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相继出现,依赖于社会保护的对象日趋增多
社会不利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正经历着失业率的急剧增长,并且达到1949年以来的最高水准。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五”期间,中国将面临劳动力持续增长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挑战,2000年登记失业率将达到3.5%。全国有15个省的50%下岗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 乡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2亿人。同时, 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将释放大约430万人。因此,2000 年全国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2002年劳动力供给增量将达到最高峰。同时, 城市贫困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群体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却无力自顾形成的贫困人口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量下岗工人中形成的贫困人口。目前这部分贫困人口已经达到1400万人以上。值得关切的是,城市贫困人口完全不在扶贫计划和扶贫政策的照顾之内,但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却非常大。在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城乡、地区、性别、收入等差别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社会脆弱群体呈扩大趋势 中国开始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100万,并以年均5 %的速度递增。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 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一“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侵害。面对市场风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对付发生的负面后果。这些易受伤害性会增加该群体心理的敏感性。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弱势群体”对于自己和子女的前途更缺乏安全感。
社会边缘群体正在形成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改变了以往主要向广东、海南等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状况,开始多元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跨世纪难题。由于人口惯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量,在本世纪前十年仍然不会减少。进城农民工主要是填补城市“剩余”的就业岗位,往往处于市场和社会的边缘地位,与他们所在城市居民比较,他们缺乏城市的社区生活,是“局外人”。长期的社会封闭与隔绝,造成城市流动人口的“孤岛心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大城市形成的贫民窟和城市死角,都与这个群体的存在和他们的地位制度安排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其他一些边缘群体也正在出现。一方面,社会结构处于巨变——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裂变、原有社会支持价值基础和社会信用基础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疾病谱和死因发生较大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各种边缘群体不断出现。
目前以国家和市场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已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居民收入不高,其覆盖能力仍难以满足日趋增多的社会保护对象的需求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以政府和市场运作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和政府的社会救济、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构成。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征。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利群体、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需求。
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在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国政策的统一。医疗保险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失业保险在覆盖范围上,开始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所有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覆盖人员由800万上升到13700万。截至1998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基金统筹的单位有60多万个,参加人员约8000万人;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有8373.83万人,离退休人员有2701.85万人,全国共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227.4亿元,收缴率为90.64%,基本养老金支出达1248.7亿元,当年基金收支缺口为21.3亿元;参加各种模式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509.7万人,离退休人员369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2.87亿元,支出63.58亿元,结余24.64亿元,应当说成绩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和居民的支付能力都有限,社会保障覆盖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根据1999年底城市居民生活抽样调查,国有职工在业户主参加养老保险占同类人员的60.73%,集体职工为54.16%,个体经营者为9.72%,个体雇工为12.05%。而不在业的户主平均参加比例更低,离退人员、 家务劳动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内退人员、失业者、在校学生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占同类人员的比例依次为10.70%、4.57%、36.70%、51.50%、13.97%和21.62%。这个调查还表明: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比养老保险还低。
另一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越来越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已不复存在,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截至目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工作,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60 多亿元。目前,全国只有55万农民领取养老金。
再者,社会福利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急剧增长的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与现有的福利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据测算, 中国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仍以老龄人口为例,在中国进入老龄化,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的养老需求迅速增长。此外,目前社会福利事业也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孤幼儿童的需求。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状况,应尽快建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社区服务等各类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救助为基础、成本低廉的新时期社会保护体系
社会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当前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处于不利和弱势状态的人们、社会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人口、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等。在当前中国的转型时期,扩大就业、消除贫困、采取措施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合理安置流动人口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还要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护在外延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社会保护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把中国社会保障的侧重点仅仅集中在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层次上的做法,在社会保护中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携手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社会保护中的不同作用,发挥社区服务、非盈利部门和志愿者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中的作用,并使社区服务、非盈利部门和志愿者的社会救助活动成为社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在所有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主要作用,在社会保护体系中也不例外。在社会保护领域,政府至少应当有三大任务: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设施,例如教育、卫生等等,从而确保机会均等;创造一个能够增强公众参与的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处于劣势或脆弱的群体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将根除贫困置于绝对优先地位,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
非盈利部门的活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一般来说,非盈利部门具有三种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促进体制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性的功能。就其社会功能而言,非盈利部门可以成为合作、关心、精神生活和智慧创造的蓄水池。他们不仅仅是公益基金和私有善款的消费者,而且也可以教育公民怎样成为公民和为公民提供表达他们心愿的机会与框架,非盈利部门的活动不仅填补了政府机构和个人活动之间以及市场机制和个人活动之间的空白。同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相比,迄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非盈利部门的规模及其所起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非盈利部门在均衡社会财富和权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社区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启动服务信息市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和特点。社区建设将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社区和其他非盈利部门共同组成新的社会结构,将成为公众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是继中国把政府与企业分开的改革之后,把政府职能与社会分开的又一巨大社会变革。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区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同,前者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把本属于市场的功能交还给市场,后者是指政府把本该由社会管理的事情归还给社会管理,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活动,尤其是经营性服务活动。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三无’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盈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当然,这并不是说,目前中国的社区服务应该全部都是无偿服务,而是它的有偿服务应基本上是微利的低偿服务。这正是社区服务的特点。
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日本、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是社区福利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其初期一般以传统的民政服务对象如烈军属、孤老户、特困户、残疾人为服务对象。这一点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也逐步成为社区志愿者的服务对象。随着社区需求的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社区的人才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挖掘出来,志愿者所能承担的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简单的生活关怀发展成为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满足特殊群体,又满足一般群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社区服务。
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上应当考虑建立以社区等非盈利部门为基础的,能够弥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不足的,由国家、市场和非盈利部门共同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护机制,并给予这种机制的建立以更大的政策和法律空间,以遏制由于市场化带来的对于不利和弱势群体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