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骨科临床应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使用同一厂家的VSD敷料、多侧孔引流管、三通接头、生物半透膜、医院中心负压源,对73例骨科患者的创面行持续负压引流,据不同类型的创面吸引7~27d不等,为二期缝合、植皮、皮瓣转位准备良好的手术床。结果:60例一期痊愈,创面愈合率82.19%,11例好转,后经皮瓣转移或其它换药方法,创面好转率15%,2例负压吸引前后无变化,创面无效率2.7%。结论:骨科临床治疗中使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效果显著,患者愈合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VSD;骨科临床;愈合时间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019-02
Discussion on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SD suction technique in clinical orthopedics
Wang Zhanyou, Yu Zhenhai(corresponding author).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0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in orthopedics. Methods Using VSD dressing, multi-hole drainage tube, three-way joint, biological semi-permeable membrane and negative pressure source from the hospital center of the same manufacturer, 73 patients with orthopedics were subjected to continuous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on the wound surfac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wound attraction time of 7~27d, good surgical beds were prepared for secondary suture, skin grafting and flap transposition. Results 60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first stage, the wound healing rate was 82.19%, and 11 cases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in orthopedics clinic.
【Key words】VSD; Orthopedic clinic; Healing time
VSD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对传统外科引流技术进行了改进,让临床创伤骨科医生手术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笔者对临床应用VSD治疗病例,总结经验,以期对临床骨科医生有所指导[1]。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8年3月骨科收治患者73例,分为八组:①大面积皮肤缺损31例;②皮肤撕脱伤一期反植皮并VSD负压吸引10例;③手足外科皮肤撕脱并皮肤缺损,肌腱部分外露VSD负压吸引后游离植皮8例;④骨科手术感染或脂肪液化后创口VSD负压吸引9例,其中脂肪液化病例3例;⑤较大肿物切除后VSD负压吸引5例;⑥急症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架固定后皮肤缺损区VSD负压吸引3例;⑦痛风石肿物切除后皮肤缺损,应用VSD负压吸引3例;⑧糖尿病足坏死病4例。
2.治疗方法
①大面积皮肤缺损病例,绝对清创为关键,清创不彻底手术失败率高,感染率明显增高,保持组织新鲜,不大面积外露骨及肌腱,较小面积骨外露可骨上钻孔,根据VSD负压情况决定是否植皮或皮瓣转移,敷料修剪缝合皮缘,负压吸引5~14天,根据情况可能更换2~3次VSD后,肉芽生长良好,行游离皮片植皮术,植皮后,皮片表面多个小口拉花,继续VSD负压吸引,7~10天后拆除VSD,植皮成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皮肤撕脱伤,面积较大,判断可能坏死区域,给予修剪为全厚皮片,皮下组织严格清创,尽量保持血运良好,皮片原位缝合,皮片上多个小口拉花,VSD覆盖负压吸引,③手足外科皮肤撕脱缺损,大量肌腱外露,给予局部严格清创后,肌腱表面腱膜尽量保留,VSD敷料缝合周缘皮肤,负压吸引,7~14天后,6例行游离植皮,VSD负压吸引,2例因肌腱外露较多,行周围腹部皮瓣带蒂转移术。④骨科感染或脂肪液化后,创口迁延不愈合,给予创口扩大,严格清创,深层放置带侧孔不带敷料引流管1根,皮肤大部分缝合,留置较小创口,VSD敷料根据创面大小留置1~2根吸引管,深层和浅层吸引管通过Y管连通,外接负压吸引,感染严重病例深层可放置冲洗管,输液器管即可,可持续冲洗引流。⑤较大肿物切除后皮肤不缺,应用VSD负压吸引,深层放置带侧孔引流管1根,皮肤大部分缝合,留少量皮肤敞开不缝合,周围VSD敷料覆盖缝合,最后Y管将深浅层吸引管连接负压吸引。⑥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部分皮肤缺损,骨折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后,皮肤清创VSD覆盖缝合周缘皮肤,负压吸引。⑦痛风性关节肿物,给予痛风石去除后,皮肤大量破溃,无法应用,可能造成皮肤缺损,尽量冲洗,尽量不残留痛风石,少量骨外露,采取骨钻孔方法,VSD负压吸引,7~10天后肉芽新鲜,给予游离植皮。⑧糖尿病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坏死组织绝对清创去除,尽量不露骨组织,需要截肢部分外露骨组织用周围软组织覆盖,应用VSD负压技术负压吸引7~14天后,游离皮片植皮,拉花后VSD负压吸引。
3.结果
73例病例中60例一期痊愈,创面愈合率82.19%,11例好转,后经皮瓣转移或其它换药方法,创面好转率15%,2例负压吸引前后无变化,创面无效率2.7%。
4.讨论
(1)巨大皮肤缺损创面是VSD负压吸引的适应症,对于一些少量骨外露及少量肌腱外露病例,骨外露可采取骨钻孔的方法让周围部分有活性的肉芽组织长到骨组织里,少量肌腱外露,经VSD负压吸引后,肌腱周围尽可能的长满部分肉芽组织。
(2)对撕脱皮瓣反植皮,清创后全厚皮片缝合,VSD敷料缝合于皮片之上,负压吸引,促进拉花区肉芽组织生长,该组病例植皮大部分成活,小部分坏死植皮不影响创口愈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适合推广。
(3)手足外科皮肤撕脱皮肤缺损清创后VSD负压吸引,肉芽生长明显,许多肌腱周围肉芽生长新鲜,部分肌腱表面也生长了部分肉芽组织,为直接植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深部组织感染病例,传统冲洗引流和现代VSD负压吸引相结合,深层组织放置冲洗管,同时放置1根较粗的带侧孔的负压引流管,浅层组织松垮和表面的VSD敷料缝合,VSD敷料仍缝合于表面,起到了表面浅层的吸引效果,深层组织通过冲洗,和负压吸引将深层的一些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吸引完全,该组6例感染病例都是采取这种深浅层双吸引的方法,一例股骨感染病例,深层探入VSD负压效果较差,后采取冲洗引流及VSD负压吸引书,愈合较好。
(5)传统的巨大肿物切除病例都采取自然引流,或橡皮条引流,24小时后拔除,拔除后因创面巨大,仍有较多渗液形成,无法引流,形成炎症反应,不利于创口愈合,长时间换药后仍不见愈合,后采取深浅结合负压吸引的方法,保持了深浅层组织的干燥环境,减少了炎症刺激,创口愈合较快,该组病例采取此疗法后,10~14天全部顺利愈合。
(6)开放性骨折并皮肤缺损引用了VSD负压吸引技术以来,创面的渗液问题根本解决,感染几率明显降低,工作量减小,部分底床良好病例直接游离植皮,骨外露病例,周围组织稳定后采取局部皮瓣转移术,创口得以解决。在一期不可能关闭软组织缺损和无法确定彻底清创时,用VSD作为人工替代皮肤覆盖创面是一种好方法。
(7)痛风石切除病人通过VSD负压持续吸引,VSD技术在处理创面时可完全覆盖创面,提供全方位的负压吸引,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刺激组织新生,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并能覆盖骨质,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使缺损部位的外形状与功能得到最大的保留和恢复,避免了传统换药时发生交叉感染,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综合医疗费用,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8)糖尿病足病人术前控制血糖5~8mmol/L之间,清创后使用VSD 技术处理创面。VSD治疗复杂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可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并能覆盖骨质,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使损伤部位的外形状与功能得到最大保留和恢复,避免了传统换药时发生交叉感染,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综合医疗费用,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5.结论
VSD负压吸引技术是一种针对适应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大大缩短了临床的愈合时间,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VSD负压装置相对来说仍是花费较多的一种耗材,术后虽然不用临床换药,但必须每日观察,发现堵管不通,随时冲洗调节。
【参考文献】
[1]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1998,22:119-120.
[2]郭锦丽,谢瑞芳,王琦.首例应用VSD治疗下肢广泛皮肤剥脱伤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9B):2441-2442.
论文作者:王战友,于振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负压论文; 创面论文; 皮肤论文; 病例论文; 肉芽论文; 肌腱论文; 组织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