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技术与经济增长——基于近年不同地区典型省份数据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适宜论文,省份论文,近年论文,典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10-0034-07
一、理论背景
保持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新课题,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发展战略呢?
索洛(Solow)建立了一个外生技术进步模型,论证了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罗默(Rome)建立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克服了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论证了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以罗默、卢卡斯、巴罗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对于以索洛、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更进了一步,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
但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即使采用了同样的技术,为什么经济发展的绩效会有很大差异呢?这一直是困扰许多经济学家的问题。Acemogl和Zilibotti(2001)认为,发达国家在研发技术时只考虑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①而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获得最新技术,但这种技术与本国的要素禀赋之间还是会存在不匹配,从而造成经济绩效的差异。Basu和Weil(1998)认为,对于经济的特定要素组合,落后国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利用由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技术,这种利用对经济发展才是最有效的。Evenson和Westphal(1995)认为,采用新技术需要隐性知识,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收敛过程减缓。Parente和Prescott(1994)认为,不同国家之间采用新技术面临的不同障碍造成了国家之间经济绩效的差距,但他们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林毅夫和张鹏飞在假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成本小于发达国家的前提下,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认为若采用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②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最终可以赶上发达国家。黄梅波和司同辉采用跨时均衡方法,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来论证适宜技术及动态升级对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的影响。
受这些理论的启发,本文基于AK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连续时间的两部门模型,即以家庭和企业最优化为出发点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说明适宜技术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不同地区最优经济增长的意义。
二、基本模型
(一)模型的假设
任何一个地区(包括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均需投入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形成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活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考虑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生产函数,以反映这一生产过程。
假定企业存在两部门,即研究开发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服从于生产部门的要求,企业收益是通过生产部门的收益来衡量的,并且假定社会上的每个企业都类似,可设:
可得汉密尔顿函数:
显然,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技术的投入会影响经济的增长率,由于技术的投入()决定了技术的水平(A),因此,不同的技术水平也将影响经济的增长率(g[,m])。
(三)适宜技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我们利用以上模型考察了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论证了技术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下面将利用增长率g[,m]对技术投入的一阶导数证明一定的经济规模存在对应的惟一技术水平,使得经济遵循最优增长路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变化以及要素投入组合的升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或升级。
会使劳动力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产生困难,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造成经济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此时,应该减少使用无法消化吸收、过度引入的高新技术(减少的投入),把节省下来的资源投在开发适宜技术上,这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使一国的经济发展偏离其最优增长路径,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适宜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样的投入比例对A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个地区(或省份)的适宜技术会不断进步,不断向世界技术前沿靠近。因此,对于适宜技术进步或动态升级的忽视,会导致原来的适宜技术成为现在的非适宜技术,使经济发展偏离最优增长路径。
三、实证检验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
对于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量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来反映。以Y表示总产出量,A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力投入量,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弹性系数,则C-D函数可以表示为:
(二)计量检验
根据上面所建立的模型,我们利用三个地区的数据加以检验,即东部地区(选取样本为上海、北京、广东和山东)、中部地区(选取样本为湖南、湖北和江西)、西部地区(选取样本为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公布的1996-2005年各省(市)统计数据(见相关年份统计年鉴)。总产出采用可比价格地区生产总值(GDP),资本投入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劳动力人数采用年末从业人员数(陕西省采用的是年末城镇在岗人数)。利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计算出m,再利用公式(5)计算、、。用C-D函数并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用统计软件对11个省市的数据进行处理,基本通过了、DW检验、F检验以及T检验。11个省市的模型及、DW检验、F检验数据如表1所示。
四、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表3可知,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说,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从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来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超过55%,在1996-2005年的10年间,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2.76%,中部地区为69.74%,西部地区为55.73%。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原因分析。由表2可知,近年来各省(市)的技术进步率都较高,其与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是正相关的,这主要与国家和各省(市)对技术研究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内需求结构的转变有关。随着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外商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也引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各个省(市)的技术进步。同时,入世后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进程在加快,贸易进一步扩大。贸易扩大影响技术吸收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Grossman和Helpman的思路,即贸易开放使得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设备和仪器给本国带来更多的技术模仿和学习机会;二是贸易开放具有竞争效应,即一旦消除贸易壁垒,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会迫使本国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Holmes and Schmitz)。我国在接触到国外更多的高科技技术时,已深深感受到外来高科技先进适宜技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利益和竞争压力的共同驱使下,我国加大了研发力度,这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进而推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的方向过渡。伴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趋势,这种劳动力成本的加倍上升又会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推动以技术替代劳动。如此,资本、技术集约型产业会加速发展,技术进步率会得到快速提高,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不同省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省份技术贡献的差别相当大。例如,东部地区的上海在1996-2005年10年间的技术平均贡献率是76.73%,中部地区的湖南在1996-2005年10年间的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是59.84%,西部地区的青海在1996-2005年10年间的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仅为45.77%。为什么不同省份的技术贡献率相差如此之大呢?这与每个省是否采用了与其要素禀赋相适应的适宜技术有关。这里的适宜技术是指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与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最优配合时的技术,即能使资本与劳动力配合最恰当的生产技术。
1.东部部分省市长期经济增长率领先的原因。
(1)领先的创新观念。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是较早的,开放程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人们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创新思维更加活跃,能很好地接受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同时也为在模仿中改进和创新打下基础。在此条件下,东部地区富有技术含量的资本、设备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有创新活力的劳动力供给,从而达到资本与劳动力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此时资本和劳动力所具有的技术水平便是我们所说的适宜技术。
(2)地域上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对沿海地区的许多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有十分优惠的政策,这些都便于先进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这种先进技术正好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资本对技术的要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适宜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地域上的优势使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3)大量人才和务工人员的涌入。东部是吸引人才和务工人员最多的地区,而大量的人才是创新的必备因素。东部具有相对充裕的人口、从业人员、专业人员和创业人员,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可以使区域产业获得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这种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人才正好适应东部低、中、高资本设备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从而使不同技术含量的资本与劳动力得到最优组合,促使经济增长由量的改进到质的提高。
(4)有利于适宜技术发展的环境。无论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其他适宜企业成长的环境方面,东部地区都要好于中、西部地区。良好的环境会伴随较低的交易成本,这些优势使得很多外国公司愿意在东部投资,并带来经济发展所需的适宜技术。非国有经济在东部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市场化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非国有经济成分的扩大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有效经济,这会提高技术进步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5)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东部地区在技术的投入上相对更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做得更好,这使其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之后有能力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这种对外来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能与东部地区多元层次素质的劳动力合理结合。这种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是地区经济所需的适宜技术,它能提高技术的利用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引进—利用—创新的新模式打破了原来引进—利用—再引进的旧模式,创新的突破是关键之处,即掌握核心技术就不会受制于人。
2.中、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并非适宜技术,它没有使资本与劳动力达到最佳配置。即使部分地方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但若没有大批掌握该技术设备的高素质劳动力,或者仅仅引进了人才而没有富有技术含量的资本设备与之配合,都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1)在缺乏适宜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的非有效配合。中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率、平均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和平均资本贡献份额都高于东部,但其经济增长却比东部缓慢。从计算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负的,说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微弱甚至是拖累;而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没有东部地区高,说明资本的贡献还有待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负值并不是指劳动力对经济的发展起了负作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是说中部地区劳动力的投入没有或较少地产生效益。在社会大生产中,科学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当K和L投入增长过快,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即使总产值有所增长,其增长速度也会低于K和L的增长,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适宜技术所要求的资本和劳动力双短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一直短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高级人才很短缺。人才的短缺会限制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结构若得不到升级,要素分配结构就不能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不会提高。同时,受投资环境的制约,外商及国内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相对较少,资本设备相对于适应该技术层次设备的劳动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受到制约,而且加大了中、西部区域发展的成本。
(3)缺乏适宜技术条件导致中部地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小甚至为负。由于中部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东部,东部经济发展比中部快,生活水平比中部地区高,所以劳动力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地区。这样一来,中部地区的有效劳动力供给就存在不足。中部地区对劳动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流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
(4)西部地区没有发挥好比较优势,缺少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产业。技术和资金处于相对劣势的西部地区,尚没发挥好地区优势,没有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适宜技术来推动当地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自然资源只是作为一种初级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东部地区,而没有把这些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中高级产品。例如,西部地区出产的土豆都是按照稍高于成本价的价格以初级农产品的形态卖到东部地区,而它被加工成薯条等产品时,价值就会翻几番。
(5)短期技术进步较快与长期人才补给不足的矛盾。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开放时间短,总体经济水平低。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出了优惠的政策,再加上相比东部更为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确实吸引了外资的进驻和短期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外商带来的高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给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注入了活力,使得技术进步率有了迅速的增长,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是,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的持续性方面要差,技术上的投入总量没有东部地区多,创新意识也较为落后,再加上中、西部经济发展比东部慢,人才被东部地区所吸引,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水平有限使得引进的高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只能是引进—模仿—淘汰—再引进,产生了创新的断档,进入了一个怪圈。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一味地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我国中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率虽然比东部地区高,但其平均经济增长率并没有东部高。中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率虽然比西部地区高,而且其平均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要高出近1.4个百分点,但由于中部地区的平均劳动贡献份额和平均资本贡献份额都比西部地区低,所以两者的经济增长率只相差0.2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分配时达到较好的比例,即达到适宜技术的要求,所以其经济增长就快。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引进和开发方面明显不如东部,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也落后于东部,即使引进了高新技术,也会因没有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隐性知识和人才而无法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有限,使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经济增长较慢。
(二)政策建议
1.东部地区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资金的充裕使得劳动力的使用成本上升、资金使用成本下降。目前,东部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适应现有要素的禀赋要求,而引进先进技术又面临着高昂的技术成本以及发达国家的封锁,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引进适合东部地区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是符合东部地区要素禀赋要求的适宜技术。
2.中部地区积极引进国外或东部现有的先进技术发展加工制造业,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在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以及加工制造业生产已接近饱和、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可以发展有潜力的加工制造业,以发挥资本积聚的优势,形成适合中部地区发展的适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适合中部地区资本和劳动力最优配置的环境,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西部地区发展与中部地区配套的有发展潜力的原料加工业或特色产业。西部地区可以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当地劳动力资源比中部地区充裕的优势。为中部地区配套生产服务型产品或零配件,不仅可以调动整个地区现有资本以及国家为支持西部大开发投入资本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应将当地自然资源、技术含量不高的资本设备与初级技能劳动力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适合西部发展的适宜技术,以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这是指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的比例。
②这是指能使资本和劳动力配合最恰当的生产技术。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