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全球化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全球化_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文明视野下的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世界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文的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全球化。以意识形态为视角,全球化主要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向全球空间的扩展。以世界文明为视角,全球化主要被看作是人类的才能(表现在人类的文化、文明上)发展进程中的特定阶段及其成果。本文选取的是后一种视角,即超越意识形态,从人类发展自己的才能的高度去剖析全球化现象。

二、世界文明的发展阶段。人类是从野蛮进到文明的。在远古时代,人刚离开动物界,还像牲畜一样慑服于大自然,而且当食物短缺时人们甚至不得不大量以同类为食。这时候的人还处于野蛮阶段。人的世界进入文明阶段是同他支配自然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即与三大分工(畜牧业与狩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人的出现)相联系的。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以全球化的出现为参照系,可以把这个过程区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古代的相对地互相分离的各个地区性文明中心(农业文明);近代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工业文明);两个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后工业文明)。

三、互相分离的各个文明中心。人类最初进入的文明社会是古代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技术基础(手工工具)和狭隘的生产关系的特性使生活在地球各个地区并已分别创造出自己独特文化和文明的各个民族,不可能走到一起来,不可能使各民族的文明达到一体化的水平。农业文明之所以属于全球化之前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它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极其有限。而能够进入远程贸易从而发展出国际贸易,进而把分隔开的文明中心联系起来,靠的就是这种剩余产品。根据肖努的“交通环”理论,一个中世纪西欧农民90%的消费品都可在其居所五公里的环内得到。第二个交通环是小地区的环。在一块约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在一天可以走到头的空间里,流通着从第一环漏出的物资的90%,余下的这10%构成第三环,只有它才是远程贸易(注:转引自雅克·阿达著:《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社2000年版,第23页。)。人们可以想象得到,在古代农业文明所提供的剩余产品中能够进入远程的国际贸易的,其比重是难以想象的小。

这就使得农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上同时存在几个文明中心(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东亚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玛牙文明)。但它们之间或者只有很偶然的联系——如东亚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或者由于存在严重的交通障碍,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如南美的玛牙文明与其他文明。世界文明的这个阶段不可能存在全球化的现象。如果我们把人类文明的这个阶段称为“前全球化阶段”的话,那么“前全球化”不能不给那时的文化、文明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以人类的历史学为例,由于世界文明无法达到一体化的阶段,那时的历史学家只能记述他们已知道的有限的世界,并误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就是说,当人类世界还没有在经济上连成一个整体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著作是不可能有的。历史学上“首次开创世界历史”的伟大创举,只能是在人类走向全球化之后。

四、近代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工业文明的技术基础(传统的机器)和社会化的生产关系为世界的一体化准备好物质前提。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单纯以民族为基础的工业不再存在,历史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世界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

世界文明开始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必然在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上产生转折性的变化。黑格尔作为历史哲学家,极其敏感地把考察历史的眼光放大到全球。在他的《历史哲学》中,“世界精神”的运行从东方开始,经历了各个民族的盛衰,最终以达到西文的日耳曼民族为归宿。这就使历史的叙述成为世界历史,而以前的历史研究只不过是地区性的——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涉及亚欧大陆部分地区的历史;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不过是以地中海为中心涉及多瑙河、两河流域、波斯等地域的历史。世界文化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来临而呈现新的态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原编者注:文学一词……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

与这种近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现象是:民族国家及其独立主权、重商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贸易和文化扩张、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直到战争的世界性(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五、两个世纪之交的经济全球化。二战后,在高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当代的全球化使世界真正成为“地球村”。应当说,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完成了的状态,它仍然是一种过程。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情况,使得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情况是:1.技术和信息的穿透力。技术更新的加快使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阶段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即同一个产品如大型电信设备、汽车等,可以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生产。让每个国家发挥其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万国牌”的国际性产品。这种全新的生产分工又因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得以实现。因为人们要把生产过程分布到全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通讯和运输的效率提高而成本降低。这一点已经达到了——从1930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了3美元,估计到2010年还可以降到3美分。2.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力量的推动作用。二战后的全球化同企业运营的一种新现象——跨国经营分不开。这些跨国公司在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新兴科技、积累物质财富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们通过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而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目前,约有4万4千个跨国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在全球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体系,它们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1/3,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注:根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3.在上述条件基础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显著加快,而对经济一体化起着重大作用的是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这一调整的产物。龙永图把这一产业结构视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很有见地的。他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80年代,那时所有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收整个(外国投资中的)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达32%,1996年就已经达到37%。”(注:龙永图:《关于经济全球化》,《光明日报》1998年10月30日。)

当代这种以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为实质的全球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深刻意义?

第一,这一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生产分工的出现。要知道,世界文明从来就是与分工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几千年前,当脑体分工第一次出现在濒临瓦解的原始氏族社会时,尽管分工分别发生在各个民族的范围内,它带来的却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人类从此可以专门让一部分人投身到精神生产(科学、建筑、教育、劳动管理、军事等等)中去,从而创造出在漫长的几十万年原始社会中所不可能有过的发展速度,对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后,在近代,生产结构的分工又扩展到国际经济空间——那些首先走上工业文明的国家为全球提供工业制成品,而那些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地区和国家则为前者提供原材料和各种资源。在这个世界性生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主导的近代世界文明。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种分工带来的是在国际经济空间里的另一种分工——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两类国家之间的分工。稍有经济头脑的人可以想象得出,这一分工将会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而人类的世界文明又将怎样因经济生活的大变动而加速向前推进?自然,人们会从相反的方面提出指责:这样的世界生产分工不是仍然带来贫富的两极分化吗?这是事实。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有哪一种文明(也许马克思许诺的未来共产主义文明除外)是没有伴随着某种社会不公的呢?

第二,它对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某些近代的文明事物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这里说的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事物(例如重商主义等)。我们知道,全球性经济诞生于欧洲。这个诞生过程同时是民族国家成长的过程。中世纪西欧的经济主要是领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从商贾与国家的联盟开始的。商人靠着国家的帮助,打破领主的封建性割据,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接着又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向海外市场进军。17世纪的重商主义则是国家系统地、严密地干预经济生活的一个例证。资本主义经济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的、全球性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但在走向全球性的路程上,它又必须借助于国家、国界这一类非全球性的事物。它使用这些事物,为的是在国际经济空间的竞争中挡住比自己更强的对手,保护自己。一旦自己成为比一切对手都更强大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商主义之类)就成为被否定的东西,因为后者变成保护自己的竞争者的手段了。在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日益不可阻挡时,资本主义经济就重新恢复了它那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本来面目,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底下。但是,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宰地位的毕竟是少数跨国大公司。而占人类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国家、国界和主权这一类非全球化的东西。世界文明还未到彻底与这些近代兴起的文明事物告别的时候。

第三、当今的全球化日益显示出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体力量。而跨国公司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正是产生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的根源。全球化与两极(分)化并进,是世界文明无法避免的命运。这也许是因为文明的出现总是同旧式分工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分工注定了历史上人类发展自己的才能,必须以许多个体的牺牲为代价。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只有那些代表着人类整体利益去实现生产力革命的群体(阶级)才能首先从发展中获得最多好处。今天的全球化仍然未能打破这一历史规律。不管怎样,全球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功绩。但无条件地歌颂全球化,看不到全球化下的世界文明仍然有其阴暗面,也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全球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问题。

面对21世纪的全球化和它所带来的世界文明,我们应当从过去几个世纪全球变局中得出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大家知道,当17、18世纪全球化进程启动时,西欧各国以及东亚的日本迅速脱离传统发展路线,抢占世界文明(工业文明)的制高点,而清帝国却满足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康乾盛世”,在对外关系上继续采取封闭国策,看不到这时候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时代。这样的固步自封,作茧自缚,逆时代大潮,终于导致几个世纪以来的国家民族衰败。

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稳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标签:;  ;  ;  ;  ;  ;  

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全球化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