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分析。结果:在1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37.81±8.32)岁,血培养阳性率为37.76%。结论:①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平均年龄逐年升高。②在感染性心内膜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人数。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居多。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病学,病原学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真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如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螺旋体)直接感染而导致出现心室壁内膜或者心瓣膜的炎症,具有极高的死亡率[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以及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其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都发生了大量的变化。现将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早期诊断和防治水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为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10例,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12~78岁,平均(37.81±8.32)岁;≤20岁8例,21~60岁82例,>60岁20例;36例(32.73%)无心脏的基础性病变,74例(67.27%)患有心脏的基础性病变,包括41例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15例,双瓣病变9例,主动脉瓣病变17例)和33例非瓣膜性心脏病。
1.2 诊断标准
标准参照Duke的诊断标准:具有以下1个主要标准和3个次要标准或者具有以下2个主要标准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标准包括:①通过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内脓肿、心内膜赘生物、新的瓣膜返流或者人工瓣膜发生断裂。②多次血培养的结果为阳性,且致病微生物为同一种。次要标准包括:①血培养的结果为阳性,但是不符合以上主要标准。②体温高于38℃。③对静脉药物成瘾或者存在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心脏疾病。④存在类风湿因子阳性、Osier结节、Roth斑或者肾小球肾炎。⑤存在结合膜出血、皮下出血、动脉栓塞、霉菌性动脉瘤或者肺梗死。
1.3方法
1.3.1流行病学分析
对我院收治的1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中筛查出流行病学因素,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城乡分布。
1.3.2病原学分析
有发热病史患者在入院后采取我院培养室进行的血液需氧菌培养和瓣膜需氧菌培养,分析致病菌的种类和例数。
2.结果
2.1流行病学分析
在2010-2015期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平均年龄在不断提高,另外,男性患者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各年份城乡之间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脏疾患,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杂音、脾肿大、栓塞以及血培养阳性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引发医学界的广泛关注[2]。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激素的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及各种手术操作介入的增多,感染性心内膜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加之感染性心内膜患者的症状复杂且较为多变,难以在早期进行诊断和预防,因此,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就意义重大。
在本研究当中,从流行病学来看,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且患者的平均年龄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现代心导管介入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患者的心内膜发生损伤后极易引发感染,加之现代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出率也就有所提高[3],表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另外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致使瓣膜退行性变的感染性心内膜患者人数也不断增多,表现为患者平均年龄的升高,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感染性心内膜患者的平均年龄还将进一步增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的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在城乡分布上,农村略多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村人口较多有关。从病原学上来看,本研究中血液需氧菌和瓣膜需氧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是37.76%和23.26%,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4],主要是由于这种革兰氏阳性菌的表面有粘附因子,将有利于细菌的定植。而革兰氏阴性菌极易被药物穿透外膜而被杀灭[5]。另外,在培养中病原体的菌种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分散化的趋势,说明现代抗生素的大量运用,菌株的耐药性不断提高,以往的用药经验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当积极进行血培养试验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1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后可知,在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时,应当主要针对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在选择合适抗生素时应当积极进行血培养和耐敏性试验以提高效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娟.2002-2014年泸州及宜宾地区17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J].四川医科大学,2015,19(04):498-500.
[2]李斌,赵文增,陈兴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41(21):182-184.
[3]赵红莲,刘晓丽,冯向春,等.18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分析及诊治[J].江苏医药,2014,27(03):2573-2575.
[4]张健瑜,杨超,梁茜,等.7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9):2045-2047.
[5]徐灿,潘俊,周庆,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09(03):335-338.
论文作者:郑雪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感染性论文; 心内论文; 患者论文; 膜炎论文; 病原学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瓣膜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