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劳分配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0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698—(1999)04—0046—49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方面要求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里着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按劳分配若干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党的十五大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理论上新的探索和创新。
这里提出研究的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问题,主要是指公有经济,并着重针对研究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这里要探索和研究的是为什么要把前二者分配结合起来?按照什么样的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为什么现在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论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报酬,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按劳分配,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但实质上是按劳分配。作为按劳分配,是人们不难理解的,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从他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中,经过扣除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及其他社会需要部分之后,根据每个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相应的份额,劳动得愈多,愈好,从社会产品中得到的份额就愈多,反之则愈少,其大小同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成比例。说它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都是商品,它们都体现了等价交换和所有权的转移这一商品交换的本质。因此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都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商品交换,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作为社会主义企业也不能例外。就国有企业进入劳动力生产要素市场来说,它需要招聘劳动素质好的普通工和熟练工,又需要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以上各种工种和人员劳动报酬的数额,即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即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围绕着劳动力的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其价格就低于劳动力的价值,反之则高于劳动力的价值;而市场劳动力的供求达到相对平衡时,价值与价格则趋于一致。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规律的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都在起调节作用,而后者则起主导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协商和订立合同,劳动者就进入该企业。当劳动者在进入生产过程中其所创造的产品经过扣除生产成本(c+v)之后,企业还存在较多的盈利(m),这表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已大大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其余额表现为剩余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些剩余价值不归资本主义所有,而是归社会主义企业资产者所有。因此,社会主义企业资产所有者有分配生产要素的权利。作为国有企业生产要素的分配,最后集中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但是在利润分配中必须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因为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报酬,不仅体现在劳动的数量、质量和劳动报酬等级的工资上,还必须进一步体现在劳动者超额劳动所得到的奖金和津贴上。这就是除了上交国家税利外,还要留出一部分利润作为企业基金,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企业的奖金、津贴。这表明支付劳动者的工资部分,只是按劳动力生产要素分配的一部分,而支付劳动者的奖金和津贴,则是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余额。因此社会主义的劳动报酬既是按劳分配,又包含着按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分配,但实质上是按劳分配。
二、双结合分配(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的第一种形式——通过国有企业国民收入分配,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贯彻了国有企业国民收入分配方案。但也有不少既无经济效益,又无约束机制,形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有一部分企业资不抵债,频临破产境地。这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国有企业国民收入分配方案。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对企业深化改革,着手对经济效益好的部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1997年9 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要求。这样,就使我们有条件再一次提出国有企业国民收入分配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之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第一种形式。希望能在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真正实现前二者的有机结合。
国有企业是按照企业的净产值进行分配的,它的公式是,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总产值(c+v+m)扣除生产资料(c)的消耗,就是企业职工新创造的国民收入(企业的净产值)(v+m)。根据这个净产值,进行以下初次分配,从中体现按生产要素的分配。
第一,国有企业的净产值(v+m)扣除职工工资(v)以后, 成为企业的纯收入(m)。这是国有企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
第二,国家要集中企业大部分纯收入——作为企业上缴税金和一部分利润。国家集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是国家作为投资者,即国有企业资产所有者按资金分配要素所得的一部分。
第三,在国家集中大部分纯收入中,还包括企业交纳的土地、资源占用费;还要根据企业占用国家资金多少,交纳利润。这些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
第四,作为企业的净利润,是扣除成本(c+v)和上交税利后出现的。这部分净利润,本来属于国家投资所得利润的一部分,但是为了企业扩大再生产,为了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等,作为国有企业资产所有者把这部分留下的企业利润转为企业基金(即用于新产品试制、生产发展、后备、职工福利、职工奖励等基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津贴所得是按劳分配的形式,也是具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因素,但是企业只是对劳动者上述分配形式实现按劳分配,而不是最后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润分配,再给予劳动者一份收益。而唯有国有企业资产所有者,才有权利参与按生产要素——利润的分配。
三、双分配结合的第二种形式——社会主义企业劳动者出资入股后,就有了参与企业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润分配的权利(注:参阅何伟:《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4 期。)。当有的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以后,所在企业的工资劳动者自愿出资入股,企业就以股份形式,把企业资产分给劳动者一份,于是劳动者就成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之一。当股份制企业在年终分红中,入股劳动者就可以入股数额得到相应的一份收益。这表明入股的工资劳动者既得到一份按劳分配的收益,又得到一份参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润分配的收益。后者这份收益虽然在形式上属于按资分配,但其性质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因为入股劳动者也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名成员。前述情况,和劳动者从证券市场购买一份股票作为长期投资,也同样能得到一份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润分配的收益。
四、双分配结合的第三种形式——技术成果和技术转让。一部分科技人员把科技成果作为商品,投入技术市场进行转让交换。当某一国有企业需要这项技术成果时,买卖双方就按照协商的价格,实现技术转让,于是技术成果就转化为商品,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一方实现了价值,另一方实现了使用价值。随后,企业把此项技术运用于生产,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较大的利润。那么,科技人员是否参与了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因此作为科技人员转让这项技术成果所得到的劳动报酬,既体现为按劳分配,又体现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五、双分配结合的第四种形式——社会主义企业劳动者把部分收入作为储蓄和购买公债。社会主义企业劳动者以按劳分配所得的部分收入作为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库券及其他企业债券,就有了资金所有权。劳动者凭借这些资金所有权,就可以在若干年月后收取利息,于是就增加了一份收益。这就是凭借资金所有权参与了按生产要素——资金的分配。劳动者作为收取利息的性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六、双分配结合的第五种形式——劳动者通过全员参与股份合作制,让企业留出一定比例的、为全员共同所有的资产,这样使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大体上均衡。这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结合起来,实质上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使劳动者得到双重收益。后者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作为股份合作制及其分配形式,在实践中已取得成效,它既适用于小型国有企业,也适用于城乡集体企业(注:参阅常怀立:《正确认识股份合作制》,《求是》1998年第15期。)。
七、双分配结合的第六种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重大技术创新,产生了较大的企业、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促进了企业的资金投向企业技术改造,这样既产生了较大的企业经济效益,又产生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向国家交纳了大量税利。在这种情况下,这表明国家在具有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的情况下参与了企业生产要素收益的分配并对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给予国家科技奖,很显然,这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最典型的形式。
八、双分配结合的第七种形式——部分有业绩的企业领导者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的浪潮中,善于经营管理而得到的经营风险收入。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全员和集体)的厂长、经理人员,在他们的工资、奖金和津贴中,应体现风险补偿收入。这是由于经营风险,会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而必然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和这些厂长、经理善于经营管理是分不开的。有些高水平的、有远见的企业改革家,积极学习和钻研市场经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善于从经营中不断搜集来自国内外的重大信息,从中加以分析和研究,作出企业的经营决策,使自己的企业兴旺发达起来。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先进的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劳动。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对付经营中的复杂环境,这就理应给以较高的劳动报酬。也只有使这些厂长、经理人员在企业中先富裕起来,才能保证全体职工的共同富裕。前者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也是一个学习榜样。
九、那么,怎样才能集中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呢?
第一,要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企业国民收入分配,使企业按劳分配水平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否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对劳动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一样,必须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获得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燃料消耗的节约,产品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使生产成本(c+v)降低,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价廉、物美的新产品。这样,既增加了企业利润(m),提高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水平, 又使企业按劳分配水平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这也正是劳动者增加储蓄存款和投资购买股票、国债的重要资金来源。
第二,通过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从而获得了利益。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上交税利的数额,这就反映了企业对国家投资的回报。
第三,社会主义企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理想的、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国民收入分配方案。一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必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生产要素资源上取得有效的配置,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利益。二是必须贯彻公平竞争,体现多劳多得,奖励优胜者和处罚怠工者。三是要通过企业深化改革,打破原有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真正建立企业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让过去一再出现的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和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的经验教训。四是要调动劳动者在企业改革为股份制和入股后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国家要为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六是要鼓励企业面向市场、立足市场、放眼世界,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总之,国家和企业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能有利于市场优化和资源配置,促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