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总结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总结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7)04—042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创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从未间断,其科学内涵也随之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第一阶段,是在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指导下,对建国以来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失败教训,以及拨乱反正成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1979年国庆30周年讲话、1981年作出《历史决议》,直到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先是1979年邓小平主持起草,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由叶剑英发表的国庆30周年讲话。这篇讲话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讲话对现代化作出新的解释,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提出民主与法制的要求后,进而又第一次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相当完整地确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纲领。讲话还提出:“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1]

接着,是邓小平主持起草,于1981年6月经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历史决议》)。《历史决议》第一次指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2],并从主要矛盾、工作重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和执政党党风建设等方面,总结十条基本经验,第一次对“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概括和阐述①。

正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 这一论断,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五大,15年间进行了多次阐述和概括,直到十五大正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中共中央负责同志对其科学内涵进行阐述和概括,自1983年7月最初的阐释,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邓小平”的名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举其要者,共有9次。

第一次,1983年7月17日,邓力群为解释、宣传《邓小平文选》(1975—1982)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试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②,指出:《邓小平文选》“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1975年到1982年这关键性的八年中走过的道路”,“是对于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文选》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篇讲话以十二大精神为指导,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的问题[4]。

第二次,1987年1O月25日,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对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首要问题作出鲜明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应当确立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③,指出:“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报告还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并着重论述了走好第二步,实现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解决好的三个重要问题④。报告列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⑤,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5]

第三次,1990年12月30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建议》概括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倡导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作了概括。

第四次,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鲜明地划清是非界限,指出那些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东西“不能搞”:在所有制方面,既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在分配制度方面,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既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政治方面,不能削弱人民民主专政,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在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第五次,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报告以邓小平1992年春天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指导,采取新的角度概括了新阶段的新认识。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本质、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第六次,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第一次把这个理论同它的创造者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赞扬这个理论“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前进的精神支柱和科学指南”。这篇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概括,从哲学层面和根本点上着眼,高屋建瓴,重点突出,简约凝练。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

第七次,1995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这个纲要在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作九个方面概括的框架基础上扩展,从十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⑥。

第八次,江泽民1997年2月25日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从评价和赞颂邓小平的伟大功勋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论断和概括。共分九个方面: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二、改革是必由之路;三、开放是必要条件;四、人民民主专政是政治保证;五、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柱石;六、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七、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八、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九、关键在党。

第九次,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十条原则。比同样是从三方面进行概括的建党70周年讲话有不少发展。

由这九次阐述和概括可见: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作出概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总结、论述,也可以从指导思想、鲜明特点、出发点、立足点来研究、认识,还可以从它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如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政治保证、领导和依靠力量及其他重要方面来阐述和归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实践和创造的宏伟事业,随着事业的发展,道路的开拓,其理论必然不断地丰富、加深和发展。

第三阶段,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对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了多次总结、概括。

第一次,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讲话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次,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胡锦涛从十个方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⑦。胡锦涛还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次,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既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作了归纳,又结合现实从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一国两制”方针、和平外交政策等五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开拓创新的理论。

2001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目标、任务,并把实现社会的更加和谐作为一项重要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又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讲话,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6]。

从上述1979年到2006年28年间所作的概括与论述,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是在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对邓小平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从上述1979年到2006年28年间所作的概括与论述,也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演进、发展的历程及其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这里,试对发展了的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这条成功之路的哲学基础、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前进方向,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新中国历史的主线。

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独立自主地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现在起,需要经过半个世纪团结奋斗才能达到。

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外资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发展起来的地区。

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真正形成并显示对资本主义的全面优越性。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

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有制为主体,私营、个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一、统一战线是一个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建立两个范围的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十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十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

十五、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

十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进行先进性教育,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7—04—06

注释:

① 《历史决议》所作概括的要点是: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既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一定要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五、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六、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继续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八、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把人民解放军逐步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九、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十、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② 邓力群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③ 这六条方针是:第一,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第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第四,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第五,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第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没精神文明。

④ 必须解决好的三个重要问题是: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⑤ 这些基本观点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

⑥ 这十六个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

⑦ 这十个方面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总结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