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川[1]2002年在《用于移动台的多馈电智能电小天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工作主要围绕移动台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进行,包括叁方面研究内容:(1)适用于移动台的两端口电小天线;(2)移动台智能天线的性能评估;(3)多馈电一体化方向回溯天线。 第一章概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利用遗传算法结合矩量法(GA+MOM)优化出了一个两端口分集线天线结构。两端口天线的-10dB回波损耗带宽为6%,20dB隔离度带宽约为2.5%,最高隔离度可达40dB。整个两端口天线结构在满足回波损耗小和高隔离度的同时,还具有紧凑、不需要复杂馈电网络、制作简单的特点。天线端口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1,满足用于分集的要求。 第叁章提出了一种新型两端口平面极化分集天线。通过电容性加载减小整个天线的尺寸,通过在天线上开槽来增加天线端口之间的隔离度,采用via fed-through的馈电方式。设计出的天线顶部面积约为2.7×2.7cm~2(在工作频率为950MHz时,小于0.1λ×0.1λ)。FDTD仿真结果表明,天线两端口之间的隔离度在整个频带内大于20dB,带宽大于7%。天线端口之间的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1,适合用于手机分集天线。 第四章首先用本征激励方向图的概念来产生手机双端口分集天线的接收信号矢量,然后将其与城市室外电波传播模型、分集合并方式相结合,建立了分析在具有共道干扰和多径衰落环境中手机双天线系统的性能模型。用Monte Carlo仿真研究了采用最优合并和等比合并的手机上平面双端口极化天线系统的分集性能。 第五章对信号非零相关的双端口天线的分集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产生两个具有一定包络相关性的瑞利衰落信号,然后结合适合于移动台的分集合并算法来仿真分集系统的性能。研究了信号相关系数、移动台运动速度、信道衰落率,以及合并权值更新速度对合并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对多馈电一体化天线用于方向回溯的可能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本文第二章提出的两馈电端口的高隔离度线天线的仿真表明,利用相位共轭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混频器,天线系统能以主波束在 0’一 3 60’的范围内跟踪入射波方向,具有一定的方向回溯能力。在来波方向上,天线系统的增益随来波的入射角有fZdB的波动。与单极子相比,天线系统在来波方向上可以得到约4—sdB增益的提高。 第七章为全文工作的总结。
吴炜霞[2]2005年在《特征模理论及其在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工作主要围绕电磁场中的特征模理论及其在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的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进行。 第一章概述了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本论文的工作和贡献。 第二章介绍了一种以等效原理为基础分析微带结构的方法——等效体、面电流积分方程方法。用等效表面电流分布取代金属导体的影响,用等效体极化电流分布取代介质体结构的影响,在介质体和金属导体各分界面应用相应的边界条件建立积分方程,利用矩量法求解整个微带结构的电流分布。 第叁章介绍了导体的特征模理论,并探索了一种根据激励因子来激励特征模的方法。经典特征模理论提供了一套在导体表面形成加权正交系的特征电流,在无穷远球面上形成正交系的特征场。在辐射和散射问题中用特征模作为展开基函数,能够将阻抗矩阵对角化。对于电尺寸较小的导体,只需要少数几个模式就能够表征该导体的电磁特性。 第四章提取了高隔离度两端口分集线天线的前五个特征电流分布及相应的特征方向图。两端口电流的特征模展开系数表明,天线的电流分布和方向图可以通过特征模式1和特征模式2的加权迭加近似得到。根据激励因子能够激励起特征模式1和特征模式2。 第五章提出了一种方向图可重构平面分形天线。天线顶部的分形贴片面积为15mm×15mm(在工作频率为8.4GHz时,小于0.52×0.521)。仿真和测量的结果均显示,通过改变MEMS开关的连接状态,这个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具有四个可控制的开关方向图,分别位于x-z、y-z上半平面的左右两边。利用特征模理论对该天线的可重构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天线的方向图可以通过四个关键的特征方向图加权迭加来近似。同时,特征电流的分布揭示了所用探针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激励起这四个特征模式。 第六章计算了有限地板方形贴片天线的特征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天线结构尺寸对特征模的影响。通过对特征模式1、12和特征模式4的激励,获得了一个两端口方向图重构天线。该天线顶部贴片尺寸为0.5λ×0.5λ,两端口隔离度优于20dB。为特征模理论应用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的设计提供了实例。 第七章提出了两个方向图可重构的微带天线,通过改变MEMS开关的状态实
李凡[3]2013年在《分形天线的小型化研究》文中认为分形是通过迭代函数系统产生的具有自相似的分数维结构,分形的概念可用于天线设计以实现天线的尺寸减缩和多频特性,这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绪论部分介绍了分形天线的产生背景、优点及其应用,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本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框架。接着在第二章里,作者详细阐述了分形的概念和和定义,并结合迭代函数系统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分形天线的生成,指出分形天线在国外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国内稍有落后。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分形结构在低剖面天线中的应用。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分形低剖面天线,并完成了仿真和加工测试等工作。最终结果表明,加工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尺寸减缩效果明显。在第四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准分形结构。针对偶极子的辐射特点,设计出新型准分形结构,研究了各阶分形对尺寸减缩的影响。在介绍了前面各部分的基础上,本论文在第五部分对课题阶段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用于移动台的多馈电智能电小天线研究[D]. 余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 特征模理论及其在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研究中的应用[D]. 吴炜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05
[3]. 分形天线的小型化研究[D]. 李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天线论文; 手机天线论文; 分集接收技术论文; 分集技术论文; 端口隔离论文; 单极天线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重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