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演艺产业品牌的实践路径与文化传播
——以湘西北城市文旅演艺为例
吴修林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0;湖南文理学院 415000)
摘要: 近些年来,中国的演艺已经走过了由一台景区接待小戏到一条文旅大产业的发展历程,近些年来,不少具有人文底蕴和旅游资源的的城市甚至乡村都在探索文旅融合的演艺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城一品或多品的道路格局,位处湘西北的张家界和常德,在阳朔小镇一马当先的旅游演艺产业品牌引领鞭策下,创造着属于自己文旅初心与使命前行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 演艺品牌;文旅融合;湘西北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文旅融合的演艺市场更是持续走红、节节攀高。有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旅游演出达85758场次,观众数量6821万人次,票房收入51亿,占据整个中国演出市场138亿营收的近四成。按历年数据模型测算,2020年中国的旅游演艺门票营收将达到269亿元,而按照演艺市场辐射带动其他产业1:7的理念来概算,旅游演艺将带来更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与源泉。
一、文旅典范:榜样的力量与张家界的觉醒
广西阳朔,一个原本在国内并不起眼的小镇,随着2004年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这样一台文旅演艺节目的推出,而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和业内的高度关注,成为了人们纷至沓来的旅游目的地,为阳朔的改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的作用。而至少在此前4年的世纪之交,在湖南的张家界就已经正式上演了民俗风情的旅游晚会《魅力湘西》,尽管其在国内率先启蒙、在当地小有影响,但相对闭塞的产业思路和借用酒店会议室的狭小演绎空间,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也没有给团队带来业内的荣光与产业的效益,这显然与张家界这样一个声名远播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不相匹配。而当阳朔的演艺闪亮登场成为业界的样板典范,张家界“魅力湘西”人显然如一梦惊醒,立志寻找和创建属于自己的演艺大舞台和产业大品牌,从2010年“魅力湘西”专属大剧场的投入启用、到2011年入选全国35台旅游精品演艺、到2012年其中的《追爱》一幕整体荣登央视春晚……《魅力湘西》真是一路凯歌,近些年来接待观众人数历年突破百万人次、收入破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旅游演艺品牌之一。
而搭乘旅游市场快车的张家界,却不仅成就了这样一个演艺典范,在高峰鼎盛时期的核心景区,就上演着《武陵源•梯玛神歌》《梦里张家界》《烟雨张家界》《梦幻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近十台湘西风情的演艺大戏,一举成为全国地级城市之最,一度形成一股演艺的旋风。但经历现实的检验,只有剧场式综艺《魅力湘西》和山水盛典公司2009年推出的山水实景音乐神话剧《新刘海砍樵》这二台风格取材不同、表现形式迥异的大戏常演不衰,占据着市场的决定性份额,其他的不同演艺往往在萌生、成长、挑战中逐步走向平淡表现甚或没落消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既有游客消费总量的因素,更有文化元素雷同、演艺手法相近的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张家界在阳朔这个榜样力量下催生的这两台大戏,俨然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或者象征,其影响力甚至产生了小部分非旅游客源的专属演艺票房,坊间曾有“不为山水为狐仙”一说,文化演艺节目,也已变成“山水景色”之外,又一个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热点。
2018年张家界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总结描述其在全省旅游中龙头作用的凸显,政府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接待游客7250万人次、过夜游客3450万人次,分别增长18%和21%,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增长21%。其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2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1%、84%。从中不难发现,文化和旅游的魅力价值及其对张家界这样一座偏远小城市的社会发展贡献之独大。
2019年6月28日,由业内翘楚宋城演艺集团出品、总投资10亿元的大型歌舞剧《张家界千古情》迎客上演,“千古情”系列演艺新选择在张家界高规格上演,或将形成本土公司、山水盛典、宋城演艺三足鼎立的态势,文旅融合的“张家界现象”,再度引发高端媒体的高度关注。“以《魅力湘西》为起点,张家界正在向打造中国演艺之都全面发力……张家界正致力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魅力诠释旅游,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实现文化与旅游在这片土地的相生共兴。”
二、柳城探索:演艺的崛起与常德的文旅融合
张家界有山、常德有水,成就了湘西北两座中小城市山水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基调;武陵山区大湘西里隐藏风情各异的多民族、洞庭湖边水土滋养自古开放融合的大文化,构筑了这两座城市文化旅游无可替代的人文底蕴。它们以特色文化为创意之源、以山水旅游为市场依托、以文旅融合为创业之本,先后成功打造了多部各自的演艺产业品牌、成为了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创新典范。综观其成功的背后,大团队大制作大舞台等大手笔运作等演艺形式的新颖固然重要,但更为深层次的共同原因是留住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文化根与心灵印迹的民族魂,从回归传统、回归本土的文化自信出发,书写和印证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时代梦想与期待。
综上所述:母舰的拖曳速度减小后,阵列A、阵列B声学段内张力会响应地减小;拖曳母舰减速幅度越大,阵列A、阵列B的内张力衰弱幅度越大;声学段内张力呈现稳定的周期性振荡,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突变,也未产生鞭击效应,母舰减速与否并不影响张力的变化周期,可认为母舰减速过程对于其所拖曳的多分枝线列阵的线阵声学段的安全保障性能及工作稳定性不存在影响。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作为一座2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古城,以7项国家级、20余项省级非遗名录的成功入选,展示着自己在人文艺术领域的底蕴积淀和历史成就;2012年起,连续七年来全市“百团大赛”群众文艺表演活动,连年吸引数以万计的非专业群众演员,参与本土传统文艺为主体的艺术展演与才艺展示,活动辐射着乡县市三级的先后联动,现场观众累计逾千万。此外,从2011年笔者为常德量身而作的的拙文《城市特色演艺品牌的策划与创意》,其中洋洋数万字的文稿对常德“一城一品” 演艺产业既有美好憧憬,更有娓娓道来的精美构建与细致阐述;到2012年为湖南文理学院量身打造的一台“武陵风韵”民族传统风情艺术展演,并入选湖南省“雅韵三湘”大型文艺品牌项目、荣获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七年间演出足迹遍布三湘四水和各大高校,累计观众达二十余万;再到2015年湘西北常德首座武陵风韵千人大剧院的落成,以及此后与湖南演艺集团、湖南师范大学、市区人民政府等不同机构签约文艺协同创新的深度合作协议,多方携手推进演艺实践、联袂打造特色成果……一个个文艺品牌和一组组业绩数据,无不体现出这座城市人的文艺梦想与上下求索。天地人和,文旅融合的演艺产业呼之欲出。
2016年10月17日湖南常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之日,常德城市大型民俗风情灯光秀《梦回穿紫河》的隆重首演,这是一台由本土出品与编演的唤起民俗与历史记忆的城市旅游演艺。沈从文先生《常德的船》等经典名篇中有关常德河街历史商业文明等描述,跃然呈现在城市之央这条横贯联通东西两湖10余公里长的穿紫河畔,全封闭的透明“水上巴士”游船是流动的观众席,老河街的原景风情、船夫的号子、丝弦戏曲的妩媚、刘海砍樵的人物等演艺节目,分布在两岸错落有致、遥相呼应的各式河湖廊桥与传统楼台亭阁等不同河段的水景舞台上,每当一批游船聚集的那一刻,高科技的声、光、电等与现场的实景演艺同时华丽绽放。在游船与舞台场景转换的民俗节目里,却还蕴含着一个关于远行归来的乡愁和穿紫河畔寻觅年少之时初恋情人的写意故事,游船观赏与河岸舞台的游离转换之间串联演绎着这个唯美的爱情传奇,船上的游客就是故事中那个归来的“你”,而舞台与岸边的人流中正有一个是“你”心中寻觅的“她”。
金融创新也就是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增加全新的金融工具,属于缓慢推进、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关于金融创新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宏观层面。在宏观层面上的金融创新也可以理解为是金融发展的重大变革,将金融业的发展史视为不断创新的历史,其中的任何一项重大发展均需要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其次,宏观层面。在此层面上的金融创新所指向的是金融既有尤其是银行中介方面功能性的转变,可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创新与金融产品创新等。最后,微观层面。在此层面上的金融创新实际上也就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文旅与演艺资源,这里曾留下远古“善卷让王”的美德故事、杜甫《离骚》的宏伟巨作、陶潜《桃花源记》的浪漫篇章等千古名篇;流传着“刘海砍樵”的爱情故事、“孟姜女”的忠贞不渝、车胤的“囊萤夜读”等典故传奇;传唱着“澧水号子”的力量、“汉剧大戏”的高腔、“丝弦、大鼓”的悠扬;谱写着全国文明城市、旅游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新时代的篇章……这不胜枚举的荣誉与光环,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内涵品位。
时隔不到一年,一部由享誉盛名的山水盛典文化公司斥巨资打造的山水河流剧《桃花源记》于2017年8月1日在常德桃花源古镇重磅推出,陶渊明千古名篇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以演艺的形式真实的再现。乘坐敞篷的游船、伴随着船夫的吆喝与浆橹的指引,溯秦溪而上,绵延5公里的溪水漫流,牧童的书声、农夫的水车、村舍的夜话、溪边的嫁娶等应有尽有,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幅360°的田园生活画卷,让人感受着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与诗意栖居,而每一个置身此情此景的“你”,就是陶公笔下当年的那一位“武陵渔郎”。
据统计,2017年常德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4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1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亿元,同比增长22%。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毫无疑问地与常德发展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紧密相关,柳城常德正在不断地拉近与国际旅游之都张家界的距离。伴随着这连续推出的二部游船文旅大戏,常德的旅游演艺产业已然崛起,“桃花源里的城市”正名至实归。
常德上演的这两台文旅大戏,在形式上同是游客观众乘船观光河流两岸舞台表演的游船演艺,但船与景却各有千秋,一是城市河湖风光下封闭透明船体的现代奢华,一是乡野之外溪流缓缓中敞篷露天木舟的浪漫怀古。它们所表达与展现内容上,都包含着一定的故事情节串联和游客角色融合与场景情节浸入,但街头岸边的世俗旧事与村野溪流的世外桃源显然风格迥异,完全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制,而是让人收获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之旅。这两部戏中民俗文化演艺与现代科技舞美的完美融合,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与交相辉映的角色融入等沉浸式体验,游客在不经意间已经置身其中、流连忘返,令人回味无穷。
2018年8月,湖南省长许达哲在张家界调研全域旅游现场会上高度评价说:“常德以水做文章,将城市历史和文化与水融合,让穿紫河美了起来。穿紫河水系的贯通,让两岸商业圈人气越聚越高,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还成为一个新兴景区,成了接待国内外游客的胜地。这就是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的好典范。”
三、结语
湖湘大地、人杰地灵。位处湘西北的古城常德,古名朗州、武陵,今称柳城,被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她腰缠沅澧二水,西接武陵山片区、东临洞庭湖水域,历来是大湘西的咽喉门户、湘鄂川黔的交通要塞。作为湖南省规划和实际意义上的环洞庭湖旅游带和湘西张家界旅游黄金走道必经之路的常德,看着张家界文旅演艺产业的一枝独秀,特别是自己的非遗故事“刘海砍樵”文化源流在演艺产业创新中的地域迁移与大获成功,柳城常德人的内心世界在彼时经历着文旅初心的阵痛洗礼与产业使命的梦寐追求。
综观这些年来国内风尘仆仆、前仆后继不断上马推新出品的现代旅游演艺,都在观与演的互动互为中努力摆脱单一镜框式舞台的束缚,都在依托非遗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中尝试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改编。显然,这些创新创意成就了一批典范之作,但也应当注意和看到的是,为了吻合普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与游客观众的艺术欣赏情趣,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简洁粗放化和低层次重复上马等现象,甚至在某些演艺节目的创意萌芽之初曾出现过迎合低下与刻意媚俗等不良倾向,这显然与繁荣文艺、提升素养、普及高雅、走向文明等时代主题和初心使命相背而驰,必然成为舞台上的夭折品和新时代的抛弃物。
四川大学陈剑等[11]从酱香型酒糟中筛选得到1株耐酸产酯细菌ZP-28,此株细菌具有显著耐高温耐酸特性,且酯化力较高,将其应用在麸曲中具有明显改善麸曲品质的作用。本课题在此基础上以该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利用活菌计数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其生长曲线,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等培养条件对酯化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法对上述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改进制曲工艺,提高白酒酯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此外,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旅游演艺中,均是人物与形体等视觉艺术的现场直接演、对白与音乐等听觉艺术是录制音频的间接播。笔者以为,当下这种“半播半演”类似早期电影直播式的旅游文艺表演,也仅是中国特色旅游演艺的最初呈现状态或者说是文旅融合的大众化初级阶段,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逐步提升和游客文化需求取向的多样追求,完整意义的现场旅游演艺将会以真正原住民艺人的原生态民俗表演展示,和本土高雅民族传统艺术与新编创作特色艺术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专场或综艺表演等艺术所逐步替代,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渐进过程,可能需要年轮的积淀洗礼和几代人的磨合努力。
习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旅游演艺作为一个受众群体巨大、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如何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打造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文艺经典,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话题。
参考文献:
[1]申智林.一台民俗戏[N].人民日报,2019年7月29日13版.
[2]吴修林.城市特色演艺品牌的策划与创意[Z].湖南城市文化研究会年会,2011年.
[3]冒蕞.促进跨界融合,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N].湖南日报,2018年8月10日1版.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片区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究”阶段成果(项目号14BH088)
作者简介:
吴修林,男,湖南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任、教授,湖南文理学院2011省级协同中心首席专家。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去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衡利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