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概念辨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周 萌1,2,朱相丽1,2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
摘 要: [目的/意义]新兴技术识别是国家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活动。对新兴技术识别的各类方法进行总结对比,以期为研究人员进行新兴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提供参考性建议。[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概念进行辨析,明晰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各类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优缺点,并从分析深度和分析结果的表现形式两个维度对各方法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现有识别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从概念来看,新兴技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内容上的根本创新性和对未来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不确定性;从识别方法来看,不同方法均有其适用场景。未来研究需要从微观层面深入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的认知,以便更准确地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另外还需要不断优化改进现有方法以提高识别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科技创新;新兴技术;识别方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
伴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科技型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技术机会,以制定合理的研发计划和技术战略,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技术机会往往并不以特定的形式存在,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挖掘,因此,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挖掘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以识别新兴技术已成为其研究发展活动的主要核心。
现已有部分学者对新兴技术相关研究展开述评,李仕明等[1]、侯剑华等[2]对新兴技术及其管理进行了综述,总结辨析了新兴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梳理了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现有的一些研究局限,如缺少微观层面对新兴技术的辨识与确认、要重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很可能预示着新的市场机遇的产生,甚至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潜在的价值。新兴技术的识别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预测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一直是国家科技政策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重点关注的热点领域。新兴技术识别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人员需要结合新兴技术的本身特征以及与市场、企业等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或改进新兴技术识别方法,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识别新兴技术,挖掘重点研究领域,预测技术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战略规划和企业实行科技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对实现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从新兴技术内涵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的角度出发,目的是通过梳理国内外近年来新兴技术识别相关文献,对新兴技术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及对现有识别方法总结对比,从而对未来新兴技术识别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 新兴技术相关概念辨析及特性
1 .1 新兴技术的内涵
新兴技术一词来源于英文“emerging technology”。2000年Day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出版的“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中将新兴技术定义为:一种基于科学的创新,有可能建立一个新行业或改造一个现有的行业[3],这亦是国外有关新兴技术的开创性研究,该定义强调新兴技术的创新性。除此之外,全球结构和标准工作组将新兴技术定义为:已经可以成功实现的,但是还没有被广泛运用的足够成熟的技术[4]。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新兴技术进行了定义,华宏鸣等最早于1995年出版的《高新技术管理》一书中对新兴技术这个概念从商业化的角度给出了定义——新兴技术是指未被商业化的,但在3~5年内能被商业化的技术;或者是现在已经被应用但将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技术[5]。21世纪初期,赵振元[6]、李仕明[7]、杨雪[8]等分别从强调其时间特性、学科基础、高度不确定性和对市场或产业的影响等方面对新兴技术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描述。2010年以来,随着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不断丰富,新兴技术在进行技术预测、前沿识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人们对新兴技术本质的认知不断提高,进而学者们对新兴技术的定义也有了更统一的说法。王凌燕[9]、李蓓[10]、徐建国[11]等在研究中均进一步强调了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对市场的潜在重大影响。现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新兴技术的定义见表1。
综上,尽管研究人员对于新兴技术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是以上定义都表明新兴技术需要共同具备两个层面的特征,①时间因素:正在产生或兴起;②效应层面:可能对未来产业或行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字面来看,新兴技术主要围绕在“新”和“兴”字上,“新”是指技术的创新性,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创新,“兴”是指正在兴起、不断涌现的技术。因此,结合现有研究对新兴技术的阐述,笔者认为新兴技术是一种正在兴起或发展的、具有根本创新性的技术,且很可能对未来的经济结构或行业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
1 .2 新兴技术的特征
识别新兴技术需要结合其概念及其根本创新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新兴技术的识别方法多种多样,从早期的专家评分法、形态分析法到近年来学者更常用的文本挖掘、文献计量等多种方法,在实际研究中,更多的研究往往采用多源数据和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识别出新兴技术。
表1 已有研究中对新兴技术的不同定义
除根本创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个本质特征以外,新兴技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征,如李仕明认为其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1]。另外,新兴技术还具有相对增长性[13]、颠覆性[14]、高潜力性[15]、集聚性[16]等特征。
1 .3 相关概念辨析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提升科技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战略,科技创新正在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重视。新兴技术的概念即是建立在这些技术创新背景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与新兴技术相似的概念应运而生,如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这些概念有相同之处,但也各有侧重,在此对这些概念及其间联系进行辨析。
溢洪道回填材料温度应力-应变的近似数学模型由两个连续的部分组成:计算最大解冻时间和完全冻结时间之间的溢洪道侧墙冻胀压力;冻结后土体温度应力状态和开裂的计算。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目前关于前沿技术尚无统一的定义,百科上定义的前沿技术[17]和技术前沿概念完全相同,而且笔者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学者在文章中对技术前沿和前沿技术不作区分,笔者在此同样认为,技术前沿与前沿技术是一致的概念。张婷等在识别医学科技重点技术前沿时将子领域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占比较高且有明显分界点或显著增长趋势的技术领域作为前沿技术[18]。王兴旺等[19]和张振刚等[20]均以科技文献中突现度大的爆发词作为技术前沿领域的代表。王智琦等借鉴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阐述一个技术领域对技术网络中自身及其他技术领域的推动、引导作用来判断技术的影响力,以此识别前沿技术[21]。
前沿技术的概念经常与热点技术混淆,在相关研究中,热点技术通常被认为在某一时间段内研究关注度高的技术[22-23],而前沿技术为某一时间段内研究关注度增加较快,而且各项指标均反映出其仍在发展中的技术[23]。因此,热点技术的范围更广。前沿技术通常被认为是由在最新一段时间内出现频次显著增加且频次较高的一些主题词或关键词代表的技术领域,同时其对自身及其他技术领域开始产生一定的市场影响。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发展变化,其后的发展趋势不能确定。
由此可见,前沿技术与新兴技术都具有新颖性、市场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共同点,但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前沿技术已在近期被高度关注,且其市场潜力已有所显现,新兴技术能否成功还很难定论[10]。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新兴技术是前沿技术的前身,前沿技术是新兴技术的后果之一[10]。
颠覆性技术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iristensen教授提出,他认为颠覆性技术往往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以简单、方便、便宜为初始阶段特征,随着性能与功能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取代已有技术,开辟出新市场,形成新的价值体系[24]。颠覆性技术与新兴技术相比,在技术形态上更具超越性和突变性[25];在市场效用上更具不确定性和破坏性,新兴技术强调根本性创新,而颠覆性技术更加强调创新的突破性和颠覆性。颠覆性技术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其影响更加难以预测。另外,新兴技术也可能发展成为颠覆性技术,当其投入市场被创新性地应用时,其颠覆性就会得以体现[26],因此颠覆性技术在某些场合也被称作有颠覆潜力的新兴技术[27]或新兴的替代性技术[28]。
综上所述,新兴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有共同之处,但它们也各有特点,从技术和市场两个角度观察,如图1所示。
图1 新兴技术相关概念辨析
从对技术创新性的要求来看,前沿技术强调技术的新颖性,新兴技术强调根本性创新,颠覆性技术对创新程度的要求最高,为突破性创新;从现有的市场效用来看,前沿技术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市场潜力,在近期被高度关注,新兴技术在市场效用上具备不确定性,可能会发展成前沿技术,也可能会终止或淘汰,而颠覆性技术的不确定性更高,一旦投入市场,产生的市场效用更具颠覆性和变革性,其影响可能为正面,也可能为负面。另外,当新兴技术的创新程度和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变革性达到一定高度时,它也可能发展成为颠覆性技术。
之前就听我妈说过,这家人成分是很微妙的。家里男人是鄂州搞房地产的,经常不在家。儿子和我一个小学,马上要上初中。而现在和孩子在家里的是他的后妈。
2 现有新兴技术识别方法分析
关于新兴技术的特征,目前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本质特征有三:根本创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2]。根本创新性是指新兴技术的产生,往往会创造一个新行业甚至毁灭一个老行业,因此也被称作创造性毁灭[1];不确定性是指新兴技术由于其所需科学基础和所处市场环境等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技术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和竞争不确定性[7],也包括产出的不确定性和使用领域的不确定性[11];新兴技术的复杂性也很强,新兴技术可以是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结果,其发展态势、演化方向和影响力等都是不明确的[12],可能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其复杂性是非常高的。
2 .1 基于专家判断的新兴技术识别
基于专利图谱分析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专利地图和技术路线图分析。专利地图是一种静态的专利分析方法,常用于技术预测研究的是专利地图的一种,具体称为专利技术地图,通过专利个体与竞争者之间的技术功效分析对技术或产品进行分解,制作成二维的技术功效布局矩阵[47],通过技术空白点分析来发现新的技术机会,它强调某一时刻的专利布局情况。冯立杰等通过构建多维空间专利地图,并结合技术关联度分析、态势分析等方法探测领域的技术密集区、稀疏区和空白区来识别可能的技术机会[48]。Yoon等通过对专利文本提取SAO(Subject-Action-Object)结构并计算相似度,降维成二维专利地图来识别并分析异常数据,以确定新的技术机会[49]。
第二,要完善对于不负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惩治力度,轻则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剥夺其审计资格。只有加大惩戒力度,才能让这些中介机构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独立审计,从而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起到外部的补充作用。
2 .2 基于形态分析的新兴技术识别
形态分析在技术预测方面上的应用方法最早是由Wissema[34]提出的,该方法主要是将主题的基础属性的可能值进行排列组合,识别出已出现的排列组合,发现未出现的排列组合[35],作为可能的新兴技术。形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多维分析方法,维数没有限制,取决于具体的技术对象和分析目标,有很大的灵活性[36],该方法经常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Yoon等于2004年首次提出了文本挖掘与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从专利文本中抽取关键词,从关键词中筛选出能反映形态结构和属性值的特征词[37];2008年该学者又将其用于技术路线图的应用研究[38];国内汪雪锋等学者将形态分析方法应用到创新导图构建中来[39],寻求企业最优技术方案。但是形态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较早应用于技术预测中的方法,也存在模糊性、非计量和静态性等局限[39]。
2 .3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兴技术识别
文献计量方法是如今专利质量评估、技术预测等研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新兴技术的出现也往往预示着科技文本相应的文献计量学特征的出现。作为一种定量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预测的准确性。文献计量方法多依靠构建评估指标来完成,从早期的单一指标,到后续逐步完善的多维测度指标体系,新兴技术评估指标愈加丰富多样。K.Song等从专利的影响性、适用性和持续性三个维度测度外围专利是否可能发展为新兴技术,并结合市场指标综合评估[40];王吉武等以文献计量方法为出发点,从技术成熟度、技术机会和技术地位三个角度构建了一个评估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的研究框架[41]。
可以说,威特金设计了照片场景,但他并没有操纵这些作品。这些照片并未经过所谓技术手段的加工;它们是“直接”的。在一个往往经由缓慢且费力的安排而形成的装置中,其场景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组成部分。只是在后期,负片会被重新加工,制造出某种光泽,以赋予照片年代感。
技术评估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一种技术产业初期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处在成熟期的技术,其市场影响力还受到市场、企业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42],因此需要将技术指标与其他指标综合考虑,此外还需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另外,该方法只是对科技文本外部属性进行统计分析,未深入到内容层面;而且这种方法由于科技文本属性繁多、指标计算复杂,并且对指标的权重等的设定仍然需要专家参与,因此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2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兴技术识别
文本挖掘由于其具有的良好信息分析、挖掘能力,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技术预测中,显著提高了传统内容分析方法的效率。早期文本挖掘用于技术机会分析主要是关键词分析方法,如Yoon[38]提出的基于关键词词频的向量空间模型(VSM)、Taghaboni-Dutta等[54]结合了Salton等[55]提出的TF-IDF函数优化关键词提取算法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种基于关键词的语义分析法克服了引文分析法的时滞性等局限[56],而且分析层次更加深入。
国内学者肖彬[44]建立了一种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与评价模型;李蓓等构建了基于专利引用耦合聚类的新兴技术识别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纳米领域[12];国外学者Yoon等结合文本挖掘及SNA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发了一种从专利信息中自动挖掘技术发展趋势的系统[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知识元或知识群及其间的结构、演变等复杂的社会关系[45],它还可以跟踪技术发展动态、识别技术领域前沿热点[46];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识别新兴技术或新兴主题时仍然需要一些主观上的判断,另外这种方法无法揭示关键词或主题词之间的细粒度语义关系。
徐建国等对国内外现有新兴技术识别方法从时间和数据两个维度进行总结,时间维度从回顾性、即时性、未来短期和未来长期4个新兴技术识别的时间段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类,数据维度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明显与否划分了4种类型,并详细介绍了基于网络科学和知识图谱的即时性和短期预测性新兴技术识别方法[11]。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研究[12,32]将分类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以上分类方式均有各自的依据和不足。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对现有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梳理,主要从对科技文本的分析深度和分析结果的表现形式两个维度来进行方法的分类与归类工作,见图2。
李红涛[2]以某单一立柱三桩海上风机基础为例,通过对其结构强度、动力特性与疲劳强度进行分析,认为疲劳强度是海上风机基础结构设计的主控因素,并认为整个风机的动力特性和基础节点的形式是影响疲劳强度的重要因素。
2 .5 基于专利图谱分析的新兴技术识别
最早的新兴技术识别方法采用专家讨论的方式,如同行评议[29]、德尔菲法[30]、层次分析[31]等方法,在专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方式做出定量评价。由此,专家评价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专家丰富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要求专家对评价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32]。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强,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采用这类方法很难做出准确预测,因此后续研究[33]常把专家判断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人心,中国人心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文化根基,尊孔还是毁孔,其实是日本欲征服人心的选项。
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样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会走错的。
将两者进行对比,专利地图强调的是静态专利布局,技术路线图展示的是动态的技术路径,它可以将各种资源、市场或目标等随时间的演化情况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53]。受到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二维的专利地图和技术路线图往往较难完全反映技术领域的实际多维分布情况,因此在研究中,多采用多维专利地图或多维技术路线图的方式,从专利文献中提取多个要素进行分析[48,52]。但是这也造成了图谱制作的复杂性,要素筛选耗时耗力等问题;另外,由于专利存在“时滞性”,技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该“时滞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兴技术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路线图分析也称技术路径分析,它是指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制定技术发展路线,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动态分析方法[50]。它展示了某项技术随着时间动态发展演变的轨迹,通过分析技术路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此识别新兴技术。Yu等通过专利路线图的方式,从专利分析、专利地图和技术路线图三种方式进行专利竞争分析、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帮助企业预测新兴技术[51];国内学者王金凤等提出了基于专利挖掘和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的技术机会识别路径,在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域得到了验证[52]。
2 .6 基于文本挖掘的新兴技术识别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基于图谱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研究网络中的各种结构关系,反映节点间的社会关系[43]。在专利分析中,常用的网络有两种:引文网络和共现网络,引文网络包括直接引用(科技文本之间的直接引用关系)、共引(两篇文本同时被另一篇文本引用)和耦合网络(两文本同时引用了同一文本),共现网络包括关键词共现(两篇或多篇文本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和类别共现(两篇或多篇文本中共同出现的专利分类号)等类型[11]。
但是这种基于关键词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弱点:主题词或关键词只是概念的表达,无法揭示关键词之间的细粒度语义关系,因此Yoon等于2013年提出了基于Subject-Action-Object(SAO)结构的专利文本语义分析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57];黄鲁成等通过突现文献的筛选及其SAO结构的提取,来提炼新兴研究主题[58]。这种基于SAO结构的方法也有待完善,如在可以提取出语义关系的基础上,要尽可能识别细粒度语义关系类型。
(3)进行光纤纤芯调换,将保护通道有故障的纤芯段调换为空闲的或者业务重要性不高的且满足衰耗要求的纤芯段。调换后OTDR测试,故障点消除后,流程转入第(1)步再次测试光链路。
2 .7 小结
对新兴技术主要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发现,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上述新兴技术主要识别方法的优缺点总结见表2。
表2 新兴技术主要识别方法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调研发现,现有研究往往是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随着科技文本结构和技术演变规律的复杂性不断上升,需要结合特定的学科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源类型和识别方法,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已有的方法。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资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体系中份量逐年加大,国家行政部门必须加强财经监管,尽快出台财务监管办法,保障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3 新兴技术识别方法比较研究
检测到缸套内壁的表面粗糙度约Ra1.6(Rz6.3),活塞环外壁的表面粗糙度为Ra0.4(Rz1.6)。经过8h的磨合后,检测到缸套内壁的表面粗糙度约Ra0.4(Rz1.6),峰值减少值为:
图2 新兴技术识别方法比较
从分析深度来看,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多数仅需统计科技文本的外部属性,如发文量、专利的授权时间等。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包括引文网络分析和共现网络分析两种,引文网络基于科技文本之间的相互引用情况;而共现网络基于文本关键词或IPC分类号的共现情况,因此多采用关键词提取的方式获取。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作为一种常用于专利分析过程的图谱形式展示的方法,不同的是,专利地图仅显示静态的专利空间布局情况,只需提取某个时间段内该领域的技术功效主题词,而技术路线图可以展示各要素及其关联关系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形态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单个属性值或多个属性值及其间关系[35]。文本挖掘方法可挖掘文本主题词、主题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主题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从分析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文献计量法主要以指标值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形态分析和文本挖掘方法主要通过构建或训练矩阵的方式,其中形态分析法通过构建形态矩阵、文本挖掘方法的基础是构建文本相似度矩阵,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专利图谱分析则是通过绘制社会网络图、专利地图或技术路线图等,以图结构的形式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
2.3.4 试验结果 各试验菌菌数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该制剂的需氧菌总数计数检查。结果见表1。
综上所述,新兴技术识别的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在实际研究中,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科技文本在结构、内容和形式上也在快速更新,现有的方法在识别新兴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新兴技术的概念统一、识别结果准确性验证等方面尚且缺乏深入研究。另外,在识别新兴技术方法的优化方面,需要考虑如何减少人工参与的程度等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新兴技术识别逐渐成为技术预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成为国家和企业层面提高自身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技术创新活动。对于研究人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新兴技术的定义及特征,与其他相关概念相比,新兴技术主要特征在于根本创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以上三个特性,新兴技术识别的方法也复杂多样,就研究历程来看,从早期主观性较强的专家打分法逐步发展到以专利自身特征和文本信息为驱动的文献计量和文本挖掘法,以及图论形式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技术路径分析法。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新兴技术识别的准确性。
虽然新兴技术识别的方法不断趋于完善,但是尚有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局限,理论层面:①对新兴技术定义的差异性。由于尚且没有对新兴技术概念的统一定义,因此不同学者对新兴技术的内涵认知不同,所建立的识别规则有所差异,识别结果也有所区别。②缺乏对识别结果准确性的验证。新兴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其不确定性,而现多数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对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但是对识别结果准确性的验证研究还较为缺乏。方法层面:①新兴技术的识别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程度依然较高。许多研究在特征词的筛选、指标权重的确定、识别规则的制定、新兴技术的判别等阶段上依然较多依赖专家知识,造成识别结果的主观性较强。②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现有许多研究仅考虑技术指标,对市场、企业本身等方面的影响及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考虑欠缺,因此新兴技术的识别实际应用到企业层面还存在一定距离。数据层面: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已有研究中多是基于专利文献或科技论文的结构及内容信息进行分析,而能反映科技发展现状的科技规划文本、基金项目和科技报告等数据源,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聚集如下几个方面:
1)从微观角度对新兴技术本质进行辨析与确认。未来对新兴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深入学习,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对新兴技术概念的辨识与确认,会对新兴技术的定义及特征理解更透彻,更能准确地识别新兴技术。
2)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新兴技术识别结果进行有效验证。从多领域交叉验证、时间段先后验证等角度对所构建的模型以及识别结果进行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验证,通过加入技术时间属性,探索不同学科领域下新兴技术的动态发展演变规律。
3)新兴技术识别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提高识别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参与程度。即使在无法避免专家判别的情况下,可对专家的影响进一步细分,避免对专家知识水平的统一化处理,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度。
4)采用多源数据和多维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新兴技术评估体系。除科技论文和专利文献外,科技规划文本、基金项目和科技报告由于自身所产生的特定背景,它们有着专利文献和科技论文无法取代的特点,也是很好的数据源。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与构建上,除技术特征外,融合市场应用、企业自身及政策等因素的特征及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对新兴技术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定性和定量、静态与动态多角度进行体系化建模,强化各指标之间的联系,优化识别模型,加快新兴技术识别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肖磊,萧延高.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07(6):76-85.
[2] 侯剑华,王鹏.国内新兴技术及其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9-32.
[3] 乔治·戴,保罗·休梅克.沃顿论新兴技术管理[M].石莹,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Global Infrastructure/Standards Working Group.Meeting Summary[C].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3.
[5] 华宏鸣,郑邵濂.高新技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 赵振元,银路,成红.新兴技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和特殊市场开拓的思路[J].中国软科学,2004(7):72-77.
[7] 李仕明,李平,肖磊.新兴技术变革及其战略资源观[J].管理学报,2005(3):304-306,361.
[8] 杨雪,张徽燕.新兴技术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05(6):72-73.
[9] 王凌燕,方曙,季培培.利用专利文献识别新兴技术主题的技术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8):74-78,23.
[10] 李蓓,陈向东.基于专利引用耦合聚类的纳米领域新兴技术识别[J].情报杂志,2015,34(5):35-40.
[11] 徐建国,李孟军,游翰霖.新兴技术识别研究进展[J/OL].情报杂志:1-6[2019-01-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928.1738.004.html.
[12] 周潇.新兴技术热点领域识别及技术路线图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13] WANG D,SONG C,BARABASI A L.Quantifying long-term scientific impact[J].Science,2013,342(6154):127-132.
[14] 黄鲁成,成雨,吴菲菲,苗红,李欣.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5,33(5):654-664.
[15] DONG A,SARKAR S.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otential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product knowledg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5,90:599-610.
[16] BREITZMAN A,THOMAS P.The emerging clusters model:a tool for identify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cross multiple patent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5,44(1):195-205.
[17]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前沿技术创新进步显著[EB/OL].[2019-03-04].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1/13/t20151113_6998467.shtml.
[18] 张婷,安嘉璐,曹敏军,贾晓峰.基于专利分析的医学科技重点技术前沿领域的识别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2):6371-6376.
[19] 王兴旺,董珏,余婷婷,陈一梅,陈天天.基于多种类型信息计量分析的前沿技术预测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10):70-75,89.
[20] 张振刚,黄洁明,陈一华.基于专利计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识别及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5):36-42.
[21] 王智琦,陈悦,姜照华,刘则渊.前沿技术与核心技术识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5,33(11):1612-1620.
[22] 黄鲁成,王凯,王亢抗.基于CiteSpace的家用空调技术热点、前沿识别及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2):40-43.
[23] 林亨,周源,刘宇飞.技术热点、前沿识别支持的2035技术清单调整方法——以机器人技术为例[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1):124-132.
[24] 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7.
[25] 王志勇,党晓玲,刘长利,曹敏.颠覆性技术的基本特征与国外研究的主要做法[J].国防科技,2015,36(3):14-17,22.
[26] 杨帆,郭剑锋.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与展望[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1931860393748041&wfr=spider&for=pc,2018-05-31/2019-04-17.
[27] 黄鲁成,蒋林杉,吴菲菲.萌芽期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10-17.
[28] ANDERSON P,TUSHMAN M L.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dominant designs:a cyclical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4):604-633.
[29] CHOUDHURY A K,SHANKAR R,TIWARI M K.Consensus-based intelligent group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2006.
[30] HUSSLER C,MULLER P,PATRICK R.Is diversity in Delphi panelist groups useful? Evidence from a French forecasting exercise on the future of nuclear energ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1,78(9):1642-1653.
[31] SANGJAE L,WANKI K,YOUNG M K,HYOUNG Y L,KYONG J O.The priorit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IT emerging technologies using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luster analysi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4,87.
[32] 冯佳.研究前沿识别与分析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3] 刘潇钖.药学前沿领域识别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34] WISSEMA J G.Morphological analysis:its application to a company TF investigation[J].Futures,1976,8(2):146-153.
[35] 冷伏海,王林,王立学.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关键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4):27-30.
[36] 黎江.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37] YOON B C,PARK Y T.Morphology analysis approach for technology forecasting[C]//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IEEE,2005.
[38] YOON B,PHAAL R,PROBERT D.Morphology analysis for technology roadmapping:application of text mining[J].R & D Management,2010,38(1):51-68.
[39] 汪雪锋,李兵,许幸荣,杨帆.基于形态分析法的创新导图构建及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2):178-183,177.
[40] SONG K,KIM K,LEE S.Identifying promising technologies using patents:a retrospective feature analysis and a prospective needs analysis on outlier patent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8,128.
[41] 王吉武,黄鲁成,卢文光.基于文献计量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客观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5):69-70.
[42] YOON J,KIM K.TrendPerceptor:a property-function base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ystem for identifying technology trends from paten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3):2927-2938.
[43] 王培英.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及协同过滤推荐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44] 肖彬.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45] 陈悦,刘则渊,陈劲,侯剑华.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3):449-460.
[46] 刘敏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学科主题识别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47] 李克颖.专利地图在专利情报分析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7):172-173.
[48] 冯立杰,王亚星,岳俊举,王金凤.基于多维空间专利地图的技术机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4):187-195.
[49] YOON J,KIM K.Detecting signals of new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using semantic patent analysis and outlier detection[J].Scientometrics,2012,90(2):445-461.
[50] 黄鲁成,历妍.基于专利的技术发展趋势评价系统[J].系统管理学报,2010,19(4):383-388.
[51] YU X,ZHANG B.Obtaining advantages from technology revolution:a patent roadmap for competition analysis and strategy plann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
[52] 王金凤,吴敏,冯立杰,翟雪琪.基于专利挖掘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的技术机会识别路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5):79-84.
[53] 周潇,黄璐,马婷婷.大数据视角下的技术创新路径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0):1-9.
[54] TAGHABONI-DUTTA F,TRAPPEY A J C,TRAPPEY C V,et al.An exploratory RFID patent analysis[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9,32(12):1163-1176.
[55] SALTON G.The SMART Retrieval System—experiments in automatic document processing[M].Prentice-Hall,Inc,1971.
[56] 李欣,王静静,杨梓,黄鲁成.基于SAO结构语义分析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3):80-84.
[57] YOON J,PARK H,KIM K.Identifying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trends for R&D planning using dynamic patent maps:SAO-based content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3,94(1):313-331.
[58] 吴菲菲,李倩,黄鲁成.基于专利SAO结构的技术应用领域识别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6):1-7.
Discri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It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bstract : [Purpose/significance]Identif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s the main activ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mong countries and enterprises.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and contrast the variou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and predict emerging technologies.[Method/process]Firstly,through the discrimin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frontier technologies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e clarified;then,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emerging technology identification methods,and compare the method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analysis depth and the manifestations of analysis results,to find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propos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Result/conclusion]In terms of concept,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e the fundamental innovation in content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actual impact on future development;in terms of identification methods,different methods have their applicable scenarios.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from the micro level in order to identify emerging technologies more accurately.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ally optimize existing methods to improve objectivity and accuracy in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Keywords : technical innovation;emerging technology;identification method;front technology;disruptive technology
DOI: 10.16353/j.cnki.1000-7490.2019.10.025
作者简介: 周萌 ,女,1995年生,硕士。研究方向:情报理论与方法。朱相丽 (通讯作者),女,197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评估,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情报研究。
作者贡献声明: 周萌,论文撰写与修改。朱相丽 ,论文修改与定稿。
录用日期: 2019-05-06
标签:科技创新论文; 新兴技术论文; 识别方法论文; 前沿技术论文; 颠覆性技术论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论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