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_教育现代化论文

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确定为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确定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多数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60年代以前,产业化几乎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明显。石油危机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科技、教育、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对于现代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北大著名现代化理论研究学者罗荣渠教授在其代表作《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第三,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和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方面。这种观点不是着眼于工业化的纯粹经济属性,而是注意社会制度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而社会各单元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第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是代表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现代化的。

结论是: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很难一言以蔽之,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自然形成不同的流派。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既指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也指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第二,现代化是多元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而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第三,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也十分丰富的概念,教育现代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柯尔曼(James.S.Colemen)在所编的《教育与政治发展》一书中特别强调:“教育是开启通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可以说,教育是促进一个国家全国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之一,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

1.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面对这个论题,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英格尔斯著名的涉及六个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他的结论被人们广泛引用。

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2]结论十分明显,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都不是根本,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现代化。

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但人的因素更具根本性。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现代化的蓝图,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社会活动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是社会现代化获得成功的保证。

2.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英格尔斯在研究中把人分为两种:传统人与现代人。这两种人具有不同的特征。他把现代人的特征表述为12个方面:(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和未来,惜时守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工作和生活有计划;(7)寻求新知识和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3]这12个特征大体可概括为三方面:开放性,乐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性、进取心和创造性;对社会有信任感,能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英格尔斯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的平均比例是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4]

教育对人的现代性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说受了教育就一定能够成为现代人。教育可以养成人的现代性,但也有可能使传统性中消极的成份更加固着。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因此,教育的改革,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了。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确切涵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无公认的定义。就我们所知的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种种界定,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类:

1.从内容角度加以界定。如:(1)六因素说。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2)三层次说。“教育现代化至少具有三个不同的层面: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教育在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5](3)四层次说。认为除物质、制度、观念三层次外,还应包括知识层面的现代化。具体指学校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现代化。

2.从功能角度加以界定。如:(1)“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一般认为就是能充分适应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能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教育。”[6](2)“教育现代化乃是为配合国家、社会的需要,产生许多革新的措施,使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的触媒作用。”[7](3)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8]

3.从形态变迁角度加以界定。如:(1)“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主要指教育结构分化和教育功能增生、改变的过程。”[9](2)“教育现代化产生于大工业化运动,主要指从那种适应小农经济的封建旧教育转向以适应工业化时代的民主时代的新教育的历史进程,是大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切有关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称。”[10]

然而,上述界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或仅就某些方面对教育现代化加以描述,或笼而统之,把一切有关教育的变革都纳入教育现代化的领域,缺乏对本质内容的揭示。

我们认为,广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工业化引起,并与之相适应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狭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通过主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和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赶超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

这一界定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第一,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一方面,不能离开社会主要构成要素的现代化去谈教育的现代化,因为许多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等都不是教育本身所能解决所能决定的。没有社会各个主要层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现代化也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整体转换”的过程,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其目标和内容涉及诸多因素。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既体现在教育内部,又体现在教育外部,既有微观系统,又有宏观系统,还体现在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的统一性上。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突破束缚,建立现代教育机制,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超越。

第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赶超先进的过程,目标是要达到或超过工业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由于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容和目标追求也将有所不同。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对现代化过程认识的深入,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并可能发生变化。

四、对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探究

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宏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标准体系,来测定和评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对基础教育现代化实践起定向、激励作用,减少盲目性和无效性,提高系统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构想如下:

1.标准参照

我国教育现代化是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到下世纪中叶,综合国力赶上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现代化应与经济建设三步走保持一致,并适当超前。据此,在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化体系时,应以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基本标准;同时允许适当超前,在地区内应有个别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学校存在,以起到表率和导向作用。

2.标准特色

标准特色就是要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区域实情。基础教育现代化与借鉴、保留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中积极有益的东西是并行不悖的。要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化结合起来,创建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现代化。时代特征是指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构建要放眼未来,瞄准21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向,体现时代精神。区域实情是指标准的构建应以区域基础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为依据。标准的设计要体现教育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标准主体

教育现代化既是微观问题,又是宏观问题,可以从微观上,以一所学校的角度设计标准,更需从宏观上,以区域和国家为主体设计标准。为了防止各行其是,标准的制订应具备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应由省级以上单位制订为宜。

4.标准构建原则

(1)整体构建原则 基础教育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局部修补,也非单独对某一方面的强调,而是对教育的物质、制度、观念、内容等各层面现代化的统一。在构建标准时,一定要坚持整体原则,不可顾此失彼。

(2)分段分层原则 与“分步实施”战略相适应,目前只需亦只能制订基本现代化标准,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尚无法制订。不可能用同一标准检验几十年间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标准应按教育层次分面制订,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的现代化标准应有所不同。

(3)软硬结合原则 标准既要有量化的硬指标,又要有定性的软指标;既要有区域统一的硬性规定,又要具备一定的弹性。对于物质层,可以量化的,给予具体的量化指标,对于观念层、制度层,不好量化的应给予定性分析,制订出相应的软指标。

(4)可操作原则 标准体系应全面具体,但又不能过细过繁。应在筛选的基础上确定综合性、独立性较强的若干指标作为中心指标,尽量删除相关度不大的指标。

5.标准内容

对基础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思考应打破平面、单一的常规思维模式,采取立体思维方式。试将基础教育现代化标准视为一个三维结构体:从观念维看,它包含教育社会化及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等价值取向;从成就维看,它包含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从层次维看,它包含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综合高中)等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标准。每一维度包含若干子目标系统,其中成就维的每一子目标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目标,如此细分下去,便形成多级子目标。如果对最细的子目标赋予一定的数值,就可实现量化。根据已经建立的多级目标系统,对每一个以定性形式出现的子目标赋予一定的数值,目的在于增强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形成一个评估指标体系。举例见下表:

需强调,目标追求应随情况的变化对原有标准进行调节。标准的时效性由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会在各地先后启动。

标签:;  ;  ;  ;  ;  

论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