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成才之路走向终身教育——我国成人教育50年发展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成人教育论文,终身教育论文,走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建新型的成人教育事业
建国至195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以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为主,面向工农,开创了成人教育事业,并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成人教育法规,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成人教育纳入全国统一学制内。
从建国初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农教育、干部教育和业余教育,不仅开创了新中国的成人教育,并按照“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发展过程中对其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如扫盲教育,据统计:1958年全国约有6000万人参加识字学习。在工农教育方面,1957年全国工农速成中学、职工业余中学在校生达55万人。
在干部教育方面,以多种实用的办学方式建立起一大批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人民革命大学、夜大学等,通过各种形式对干部加以培训和提高。仅1955年,全国有干部业余文化学校达3500多所,在校学生130多万人,使大批从战场转入经济建设的干部,较快适应了形势的变化,担负起经济建设的重任。在职工业余教育方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业余高等学校累计培养17.9万人,业余中等学校为820.9万人,业余高小为1761.1万人。所有这些,为创建新型的国家成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办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村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人民日报》于1958年4月21日和5月29日,分别发表了《大量发展民办农业中学》和《举办半工半读的工人学校》的社论,为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有效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缩小体脑差别、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办学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半工半读学校制度,在中国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壤。从1958年开始,各式各样的半工(农)半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江西共产主义大学,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到1965年下半年,全国半工半读学校达4000余所,学生80多万人,形成了全党大办成人教育的局面。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前,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院校举办职工业余教育。1957年以后,至1966年,仅北京就有21所高校举办夜大学和函授教育。此外,全国各地还创办了一批地区性、行业性的成人高等学校。1957年,全国成人高校在校生不足10万人,至1965年达到41万人,10年间共有154万多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业余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电视广播也被运用到成人高等教育中。1960年3月北京电视大学开学之后,全国其它大城市也相继成立了电视大学,许多大中城市广播电台也都举办了自学广播讲座。
两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领我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道路的尝试,对于拓展人民群众的成才之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输送各类专门人才,以及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普及到生产和工作中去,是行之有效的。
“两条腿走路”发展成人教育
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类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随后,1981年2月、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
198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中央组织部和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李鹏同志在会上指出:“成人教育应该以提高本职工作能力为重点,要学用结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按需施教。”
1987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会议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发展进行系统、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要条件”,确立了“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同时还把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为岗位培训、成人基础教育、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其中岗位培训为成人教育的重点。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指导方针。
1992年8月,原国家教委召开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讨论制定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十项政策措施。会后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扫盲做出历史性贡献
为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优势,国务院于1988年2月发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凡十五周岁至四十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不具备接受扫盲教育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教育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年至1997年,全国累计扫除文盲7624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8年全国扫盲学校(班)结业人数320.89万人,使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5.5%,超过了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吉林、湖南、黑龙江、新疆、宁夏、全国妇联等十个单位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到1997年底,通过国家和省级政府评估验收,已累计有2400多个县(区、市)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农民教育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由单纯的扫盲教育发展到实用技术培训、公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生活教育,并广泛推行了“绿色证书”培训制度。迄今已在全国1000多个县推行“绿色证书工程”,参加培训的农民达200多万人,其中30多万人已获证书。1998年,全国共建成县办、村办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5.49万所。培训结业农民8201.87万人次,目前仍有5982.02万人在校学习。
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素质
由于“文革”十年的干扰破坏,改革开放之初,80%的职工没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8%,工人的实际操作水平低下。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中央和国务院在1981年2月作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从《决定》颁布到1985年8月,全国共对2683.7万名青壮年职工进行了初中文化知识补课,对2143.7万名青壮年职工进行了岗位技术业务与技能补课。这一时期,还对10万余名厂矿长、经理进行了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国家统考,对20多万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轮训,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开始起步。
在完成“双补”教育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后,成人教育开始把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列为工作重点。从1987年到1997年,全国累计有3.3亿人次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其中对3500万劳动者实施了高层次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并在一些主要、关键的岗位逐步实行了岗位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全国培训结业职工480.54万人次。目前仍有310.09万人在校学习。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279.5万人次,其中证书教育27.03万人次,岗位培训222.20万人次,大学后继续教育9.56万人次,其它20.71万人次。十几年来,成人教育通过有效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我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人学历教育为人才成长架设了新的桥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人中等教育经过调整、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正在稳步发展。1998年,全国拥有成人高中2700所,拥有成人中等专业学校5068所,成人中等学历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普通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满足了经济建设对各类初中级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应运而生的。到1997年,我国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有860所,在校生达272.45万人。1998年,我国拥有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962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45所,职工高等学校567所,农民高等学校3所,管理干部学院153所,教育学院190所,独立函授学院4所。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招收本专科生(含电大普通班)100.14万人,其中招收本科生11.32万人,专科生88.82万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对于促进专门人才培养,加快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学考试为青年成才开辟了新的渠道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适当的考试制度,业余学习的人们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等学校毕业生同等水平的,就应该在使用上同等对待。1980年12月,教育部拟订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1981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这一《办法》,此后,全国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累计达2000多万人。仅1998年,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报考人数就达1091.09万人,取得毕业证书人数31.87万人。同时,全国中等自学考试报名人数9.5万人,取得中等毕业证书人数1.15万人。自学考试不仅调动了广大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而且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力量办学方兴未艾
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专门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确立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本政策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并且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据1997年统计,全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约5万余所,在校生约1066万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格局的办学体制。
终身教育为科教兴国服务
终身教育是当代影响极为广泛的国际教育思潮,它使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在这个体系中不断获得知识更新并进行知识创新,从而保证个体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机构1998年12月完成的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九省市6000多人的一项调查:91%以上的年轻人认为工作后仍应继续学习,以提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45%的人选择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近10%的人选择重返校园,还有23.5%的人选择读在职研究生。今天的中国正在步入全民重视知识的境界,“活到老,学到老”正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