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研究性写作的内涵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研究性论文,内涵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改,如狂风暴雨,又像一湾细流,正日益席卷与浸润着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改革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的施行,更是在教育理论界与教学一线掀起研究及实践的热潮。不管它作为一门新课程,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不断地把一种“积淀着科学精神的欧式‘理性’”(注:管然荣《灵性与理性——写作内在素质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3.5)以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各个学科领域,并对其各个环节带来冲击甚至是重建。“发现”“探究”“实践”“创新”等变革基因的重新崛起与强化,必将对旧的学习方式的补益与改造、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新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求真求实的精神到态度的生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等产生一系列连锁性作用。类似反叛式的变革并非为抛弃现行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应是一种补益、催变、扬弃并最终融为一体,达到整体提升。当前,研究性学习甚至是以一种教学论方式渗透进语文学科各领域,但极为重要的写作领域却涉及的相对较少。尽管写作教学被置于具体体现各学科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成果的位置而备受重视,但写作也应是思考、研究、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研究性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先研究,然后诉之于文。具体说来,即是将研究引入作文教学领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围绕所选择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文字的形态表达出来的写作方式。这就与现行常见文体的写作有了较大差别,它不仅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要学生怎样围绕课题去展开研究,并用文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故研究性写作实际上已不单单是写作活动了,而是融写作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注:任荣学《开展“中学研究性写作”实验初探》,《中学语文教学》2001.6)这类文章主要包括研究性论文(也可称之为小论文或“准学术性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评论性文章、方案设计等等。
就所查资料看,我国搞研究性写作最早的当属北大附中的“小论文”写作。他们在1979年就开始了小论文的写作教学与答辩活动,并应邀到人大附中、延庆中学等进行过答辩活动及经验介绍。至1999年北京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八一中学还有上诲的七宝中学、杨浦中学、大同中学等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小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的教学。至于“研究性写作”概念提出并在学校开展教改实验的是广东省广州第86中学的任荣学老师,他在1998年正式提出这一课题(属于广东省“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和谐共振教育”实验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再见到的就是江苏东台琼港中学的张加龙,浙江的杨红卫等的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尝试,但其实践的规模与研究的力度还相当不够。尤其是当前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价值,这就更需要我们将之置于改革的大背景当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当然,研究性写作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分支,它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都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一位高中老师听了一节关于《胡同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之后,写下这样一段话:“学生就各自感兴趣的或有优势的感点,收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自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和解说,充分体现了本课综合性、能动性、互动性,特别是在学生能动性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应肯定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成长意义,但学生完成的主要是对知识的收集和显现,收集信息能力得到锻炼,但如何运用思维、语言,整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都没有得到体现,这是一种缺憾。”随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这种缺憾会更加明显,而研究性写作的开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可以说研究性写作既尊重了写作的本质意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不仅成为常见文体写作的必要补益,还有可能避免长期以来深受接受式学习方式影响的作文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这一点从美国学者黑尔顿的观点中也可得到说明,他认为不同种类的写作有不同的写作过程,写作主要有三种类型:日常生活的写作,自我限制的写作,需要深刻思考的写作。而三类写作功能不同,“第一类是应用和公文性训练,第二类是基本学术能力的训练。第三类侧重培养学生的深刻思考,激发思考和灵感,养成创造和探索的习惯,通过写作发现自我,了解周围世界,形成独立人格。”(注: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第324页)研究性写作侧重于后两类,也是我国目前写作训练着力不够之处。但“学校写作教学如果只注重其中一类而忽视另一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将是畸形的。”(注: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第324页)
长期以来,高中的写作教学,囿于旧课程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初高中文体循环的难以突破的模式,可以说这种训练没有明确这一阶段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上的特定要求,它理顺写作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却不利于这种思维潜能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性写作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
与现行的常见文体的写作教学相比,研究性写作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内容容量变大了,思维层次提高了。“研究性写作不像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样只是简单记录作者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为研究对象,一般性地去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性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思维层次上远远高于其他文体。”(注:任荣学《开展“中学研究性写作”实验初探》,《中学语文教学》2001.6)我们常见到的学生习作中的内容多是个体的记忆存储以及一些零碎的材料收集,思维多是经验性的,整体性的,讲求一气呵成,思维加工的反复度、深刻度不够。如深圳西乡中学高一学生梁艳秋、陈嘉辉、邹丽霞在研究性写作情境中写的一篇《春天的故事》(注:选自《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如按常规的写作情境,写成记叙文《家乡巨变》,说明文《我的家乡——深圳》或议论文《谈谈深圳的变化》,则高下立显。《春》文单单出现的重要人物就有七位,还有大量的事实、人物访谈实录、确切的数字。就思维而言,仅以浙江东阳中学裘祗的《诸葛自荐和刘备三顾——兼评史式教授的〈“三顾茅庐”新解〉》(注:选自《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为例,文章逻辑缜密,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及较高的思维品质;而且敢于对史学权威质疑,又表现出相当的思维胆略。而胆略并非仅仅来自“初生牛犊”的无忌,更基于大量史实材料的掌握。行文论从史出,以论带史,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表现了相当的逻辑性与思辨力。尤其是“不过,这里重要的问题似乎倒在:无论是裴松之对《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质疑,还是史式教授得出诸葛亮编造‘三顾茅庐’假话的结论,恐怕都是陷入了‘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误区。如果跳出这种思维的误区,那就不难发现:诸葛亮先去见过刘备,而后再有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两者并非互不相容反倒是那样更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一段更体现出作者相当的创造品质。
其次,实践性大大增强了。实践是研究的内在品质,缺少了亲历性质的实践性工作,研究性写作便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常见的写作教学大多侧重语言操作的实践,即便是文章中体现出一定的实践性内容也大多是经验中的或假设情境中的模拟实践,并作为一种结果体现在文章中。而研究性写作中的实践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操作,还是具体研究的操作。它不仅作为结果或显或隐地体现在文章中,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构成了研究性写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研究性写作与常见文体写作最重要的区别。别的不说,仅搜集材料一项,就需根据具体写作任务,作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询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可能到多种场所、与各种人打交道。从这一点看,研究性写作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行为了,而成了融入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
再次写作主体的合作意识得以凸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水平性互动”,它常借助作业的分工来实现,但其“并非机械的分割工作量,而应当认为,合作作业中分工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展开社会互动的情境将会产生出高于单纯的机械分割的效果。”(注: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第37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合作不是机械的组合,其意识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任务情境的内在需要,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内化成个体行为。表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合作成为学生写作中的客观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取决于写作方式的异同。传统写作方式强调灵性的抒发,个体的直觉体悟,在这种情境中强调合作,往往会流于一种形式。研究性写作方式中研究课题的性质,研究过程的要求,学生个人水平的限制,资源占有的状况等因素都要求写作主体之间紧密合作,从而真正建立起写作主体之间合作的平台。再以《春天的故事》为例,文章是三位同学合作完成的。因为开放情境中,信息渠道多,靠个人完成,强度大不说,也难免有不周之处;三人合理分工,资料共享,共同谋篇捉笔,文章质量提高了,还学会了合作与共处。《诸》文虽是个人独立完成,仍体现出一定的合作意识,不过是隐性存在着。你想,靠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怎敢轻易和专家叫板,背后肯定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支持,这也是一种合作。事实上,新的科研成果,新观点,大都是在集体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另外,兼容性增强了。打破学科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是本次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样这种兼容精神不可避免会贯穿进研究性写作教学中,在写作内容上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按思维的需要向各学科辐射,并最终以文字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诸》文便是从语文的范畴入笔来探讨了一个史学问题,并把文学、史学、哲学融会贯通起来的一个范例。其实学科的兼容性,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比如,美国的写作教学目标也提出了跨学科活动要求,即通过写作活动加深对其他学科概念的认识,通过写作活动拓宽对文化方面的知识面,将写作过程、写作策略和学习技能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写作方式灵活多样。常见文体写作训练“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一般要求在固定地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作为一种过程性写作的训练方式,因写作周期长、学生分散、地点不固定等特点,研究性写作要求相当的灵活性,可以课内,亦可课外(大多数是课内外结合);可以选修课的方式来上,也可以必修课方式;字数可长可短没有严格规定(一般2000字左右为宜)等等,这就给教学带来了相当的选择性与创造性。
当然,研究性写作教学,还存在着延续性差、耗时多、集体指导性差、过程易涣散等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灵活安排,合理组织,加强指导督促,以有效克服其不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