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点的形成条件和培育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路径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随着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需求成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因此,在当前以及今后较长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便从供给扩张转向需求拉动。面对通货紧缩趋势,有效需求不足,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而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在消费需求中占80%左右。在过剩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虽然不可能完全像过去那样靠消费热点来拉动,但必须有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作支撑,并以此带动持续、全面的消费。只要居民消费扩大了,我国经济就会较快增长。
从市场供求的角度看,人们收入的增加要转变为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有一些消费热点来引导和拉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对所有消费品几乎都可以形成消费热点。但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又受供给短缺的限制,居民的消费热点始终没有真正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和出现了“老三件”、“新三件”等消费热点的不断转换,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消费结构开始转型,消费档次逐步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展,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逐渐消失,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消费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下,如果没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兴起,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的较快增长。
从消费结构变动来看,应当积极培育一批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以生存消费为主向以享受消费、发展消费为主转换。在城市,居民家庭开始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一般来说,衣、食等需要已基本满足,正在向满足住、行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过渡。城镇居民消费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发展。其主导内容是新型家电及通讯、住宅、教育、旅游、轿车、服务等;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导内容是耐用消费品、农业机械、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消费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如果消费结构升级较为顺利,与此直接和间接关联的产业都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反之,如果不重
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继续维持原有的消费结构,必然使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局限在原有的框架内。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的现状看,在我国消费品中,最具消费潜力的是电脑、住房、教育、旅游、轿车等商品,将其培育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可以迅速扩大市场有效需求,带动支柱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较快增长。虽然住房和汽车消费都需要有一个消费能力的累积过程,但是一旦收入水平跨过一定数量的“门槛”,对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就会呈现出强烈的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门槛”,有望出现住房、汽车等消费需求迅速上升的势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育电信(指电子信息产品)、住房、教育、旅游、轿车、食品等新的消费热点,以此来带动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消费热点是带动消费增长的发动机和经济景气循环的指示器。所谓消费热点,是指在一定阶段和某一范围的市场上,众多消费主体对各种商品需求的集中点,是经济运行处于良性状态的市场标志。消费热点一旦形成,不仅会迅速地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还将有力地促迸国民经济较块增长。研究发现,某种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一般说来,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原则上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要是需求量大的商品。在品种、类别和使用价值方面,都是城乡居民所广泛需要的,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消费热点。无论是从全国还是某一区域的角度考察,某一种商品要成为人们的消费热点,必须为大多数居民所需要。只有城乡居民需求量大的商品,才会成为市场的消费热点。
(2)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市场定价要合理。价格过高,会抑制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形不成强大的购买力;而价格过低,厂商无利润可赚,就是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也不会形成长期的有效供给。因此,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其市场定价应当比较合理。这样,才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益处。否则,违反任何一方的利益,它都不能形成市场的消费热点。
(3)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大多是价值量大的商品。进入消费热点中的商品,不仅需要者众多,而旦价值量比较大。价值量大的商品,占有的市场份额就会较大。实用价值量大的商品,居民对它的需求必定很大。一旦购买,这样的商品占有市场份额就大,就会形成消费热点。
(4)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应是技术创新的产品。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扩展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的档次,带来更新的产品。新产品生产出来,大家都想购买,就会扩大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一过关,消费者就会购买,消费需求就能增加;技术创新还可以使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下降,产品就会便宜,就会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5)生产消费热点的商品的产业必须是主导产业。产业条件关系到商品的生产能力,供给是否具有可靠的保证。支持消费热点形成的产业,一定是当时的主导产业。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持,也就不会有消费热点的形成。一般而言,居民对某些商品的消费形成热点,这些消费热点就会通过市场容量的变化影响到生产领域,相应带来生产的扩大。如果消费热点能够持续较长时期,它必定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经济增长点又通过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巩固,由此带来经济较快增长。
(6)消费热点的形成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收支的角度看,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制约消费热点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热点的形成是人们收入增长的结果。我国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不及城镇居民的50%,是由农民可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所造成的。因此,居民收入的水平和增长率是影响消费热点形成的重要条件。
三
在买方市场的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一般不会像卖方市场那样不时地出现消费热点,形成“排浪式消费”和“抢购风”。虽然近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亮点,如旅游、网络、教育、服务等,但这些亮点都是处于初始阶段的消费热点,新的主导型的消费热点并没有真正形成。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电信、住房、教育、旅游、轿车、食品等新的消费热点。
(1)培育电信消费热点,推进电信普及化
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城市已很普及,但在城市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产品更新换代时期的到来,城镇居民对多功能、低噪音、节能型、新款式的新品仍有较大的需求。新型家用电器如空调器、VCD、微波炉、热水器正迅速进入居民家庭消费,也是未来消费的热点商品。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供应的日益丰富,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电脑作为居民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工具,加快了进入家庭的步伐。在大中城市,电脑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消费对象。信息技术商品化为早期电子产品注入新的生机。移动电话快速增长,互联网络发展迅速,数字彩电等将走俏,信息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到2000年底,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亿,移
动电话户数达到8526万,互联网用户达到2000万。据估计,今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进入消费市场的一个新亮点。因此。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更新换代,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网络技术等普及发展,在今后几年仍将是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成为城镇消费需求的主要拉动力。由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差异,农村居民家用电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拥有率还很低,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虽然说消费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但产品本身却有着极大的反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由其引发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可以带来可观的消费需求。目前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所形成的联带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50%以上,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在近几年美国经济增长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应做好市场调研,把握市场趋势,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努力开发不同档次的家电产品,以适应不同居民消费需要,带动消费需求升级。了解居民消费心理和倾向,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品消费热点,引导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打破行业垄断经营,改善电信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收费标准。加强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需求。放开产业政策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尽快形成有效竞争局面。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生产体系,以应用为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培育住房消费热点,推进住房私有化
住房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无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住房,其消费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又是不断提高的。据国外经济学家测算,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衣、食、用支出下降的60%,将转化到居住的支出上。在美国、日本住房支出一般占居民家庭支出的20%,而我国目前城市居民这一支出比例仅占10%。因此,住房消费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国外许多城市的实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住房消费会加速增长。我国目前正进入或即将进入这一阶段。现在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虽已达9.6平方米,但与国家关于到2010年全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的规划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个人购房的制度和政策效应的发挥,人们对住房将产生巨大的需求,商品住房(包括装饰业)必将成为消费热点与新的经济增长点,住房建设将是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拉动因素。住宅建设是一个关联带动大的产业。据分析,住宅业的带动系数为1.34,涉及52个产业部门,可以带动家具、建材、装饰等一系列消费。据中国住房协会估算,在去年中国8%的经济增长率中,房地产业的贡献至少为1.5%。因此,培育住房消费热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当前,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住房消费热点,把住房的巨大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使住房建设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要全面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各项政策,加快落实住房补贴资金。二要保证住房供应,继续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主扩大住房建设规模,满足居民对住房消费的需要。为增大市场需求,住房建设可适当加快些,房地产业增长宜控制在25%左右。三要努力降低房地产开发配套费、税费、地价等开发成本,把高昂的商品房价格降下来,消除住房消费市场壁垒,把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改变“看得上、买不起”的状况。四要逐步放开二级房产市场,允许已购的住房出售,活跃住房交易市场,使居民改变“一房伴终身”的旧的消费模式,学会依靠二级市场,用少量的边际购买力实现“小换大”、“少换多”、“远换近”的要求,靠“搬家”来选择适宜的住房。否则,住房价格与收入水平之间差距过大的矛盾,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同时,对低收入的居民在二级市场购房采取贴息等倾斜政策,以推动住房消费增长。五要积极拓展住宅金融业务,完善住房金融服务办法,推动贷款方式的多样化,加快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促进居民形成购房能力。延长分期付款期限,鼓励群众更多地购买住房。六要调整住房租、售关系,加快公有住房提租步伐,推动居民购房需求增长,促进住房私有化,拉动经济增长。
(3)培育教育消费热点,推进教育产业化
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资源,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教育产业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当前的经济,而且从长远来说,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考虑培育教育消费热点的作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素质的提高十分殷切,为使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及为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空前高涨。教育现已成为老百姓最愿掏钱的卖方市场。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共识下,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之一。近三年来我国居民子女教育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在未来子女教育费用预期迅速上升以及贷学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父母必然会选择进行更多的储蓄,以备子女教育之需。历次储蓄动机调查表明,子女教育都名列前茅。我国居民储蓄的10%作为“教育消费”预留,高于用于购房的8%。但是,目前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满足居民教育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继续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扩大高校秋季招生规模,则教育可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可使GDP额外增长0.3-0.5%。因此,我们应把教育作为居民的消费热点来培育,并把教育消费热点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教育产业化发展。一是适应市场发展,转换教育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逐步取消大学招生中的年龄、婚姻等限制,使“学者有其校”。二是适当加大政府的教育投资,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付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抓紧制定鼓励社会办学的具体办法,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学,扩大办学范围,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平等竞争的格局。四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积极调整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放宽社会办学条件,逐步实行宽进严出,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使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率达到50%以上。五是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在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教率。这既可满足青少年的求学欲望,实现居民的即期消费愿望,又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就业矛盾,还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4)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推进旅游大众化
旅游消费是关联度大、拉动性强的消费领域。旅游产业是开发潜力最大的行业,也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旅游需求仍在不断增长。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央已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加以培育扶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开发人们对有形商品的需求,更能开发人们对无形服务的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变化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消费在我国悄然兴起,逐步成为新的消费时尚。国内旅游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近两年已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去年国内旅游保持较快增长,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期的拉动作用突出。全年全国出游74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有力地拓展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旅游已开始进入城乡居民大众化消费的时期。老百姓旅游热情空前高涨,把“假日消费”点燃成经济的亮点。我国旅游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目前影响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还不能满足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旅游景点门票太贵和服务行为不规范。我们应从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促进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成长壮大出发,抓紧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重点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努力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积极地引导旅游的发展,推进旅游大众化进程,使旅游成为所有人的新时尚;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开拓旅游消费领域,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消费内容,提高旅游消费层次,满足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改善交通、服务、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条件和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功能,融“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于一体,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带动交通、通讯、餐饮、商贸、饭店、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5)培育汽车消费热点,推进轿车家庭化
汽车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产业,它的产业联动效应十分巨大,相关到钢铁、机械、橡胶、塑料制品、贸易、信息等产业,也与金融、交通、保险、能源、旅游等行业密切相关。有关专家分析,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的产值有2.5倍的带动效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从发达国家消费支出结构分析,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轿车消费就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有1.3辆车,居民消费支出中的23%与汽车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相应提高和取消公务用车政策的出台,私人购车在国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在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中,私人购车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全国汽车销售结构中,私人购车比重1998年已超过50%,在北京达到80%以上。最近5年,私人购车的需求量年均增长28.1%,而同期公家购车只有6.8%。调查研究表明,在去年全国约有700万户家庭具备购车能力,30万户家庭近两年有购车意向,300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由于车价过高,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对家用汽车消费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不够,目前汽车消费还难以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当前,我们应修订和出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减少汽车使用中的手续和环节,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条条框框。进一步提高汽车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汽车售价,事实上,汽车降价空间仍然存在。统计显示,1999年上汽集团主产25万辆轿车赢利50亿元,一汽大众生产8万辆轿车赢利12亿元。加大道路建设力度,发展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大车流通过能力,缓解运行堵塞状况。出台费改税的政策措施,切实减少汽车消费的税费,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加快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进程。同时培育和形成规范的汽车营销市场,使汽车消费热点早日到来。家用轿车消费的扩张,对于拉动中高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还可以将汽车消费与住宅消费结合起来,促进中高收入阶层对车与房的消费需求共同迸发,变潜在购车意向为现实的消费行为,进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6)培育食品消费热点,推进食品保健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虽说人们用于购买食品满足生存需求的支出在不断下降,但会对食品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对食品的选择性就越强,对食品的保健化就越明显。食品消费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居民消费的主要成分。即使在发达国家,食品消费也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开始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方式转型。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构成仍以食品为主体,在城镇居民约占38%,在农村居民约占42%左右。“十五”时期食品消费将占全国居民消费的40%以上,“以食为天”的消费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食品业也是创造需求热点,转化需求方式奏效最快的产业,食品市场是有很大开发余地、前景广阔的市场。目前,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食品和保健食品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主导方向。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食品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方便食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环境污染促使人们转向新鲜、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一切低脂肪荤食品,不施农药、化肥的新品种瓜果蔬菜均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有1018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总产值达到402亿元,年销售额284.6亿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绿色消费将越来受到居民的重视。由于超市的发展与普及,减轻厨房烦杂劳动的各种新型食品已十分热销。“主食工程”、“早点工程”、“速冻食品”等便捷可口的快餐食品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营养结构合理的保健食品也成为居民消费的时尚,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但由于在生产和加工中存在诸如质检、卫生、计量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制约了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食品和保健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管理与监督,以保证居民吃上放心、安全的各种食品,推动食品产业的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