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新论文,中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余之时,我喜欢跟学生闲聊,“我最怕写作文了”这几乎是学生的共鸣,当同行们聚在一块切磋时,所侃话题也数作文最多,大家同叹同曰:“教语文,要是不用批改作文,那就轻松多了。”学生怕写,老师怕改,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为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想浅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的确,作文作为语文科的重头戏,且不论学生的写,单就老师的批改这一环节而言,就够呛的,我认为这一传统的做法,也存在不少弊端:其一,批改量大,占用时间多。使钻研教材教法的时间相对大大减少了。其二,老师全权批改,效果并非总好。不少老师也有同感:是呀,每次都伏案详改,可为何学生的作文水平仍难以提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曾向学生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许多学生只注重老师赐给的作文分,很少青睐批改内容,就是耐着性子看了,有时也觉得老师批改的内容与自己的思维、欣赏层次相距甚远,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于是乎,作文本发到手后,高分者多瞟几眼;低分者,瞬间就把作文本“请”进课桌,拜拜了!像这样,学生作文水平无疑难以提高,老师的辛劳,换来的也只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基于这种现状,这种传统的改法,我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大胆尝试一些新方法,切实给语文老师“减负”。这就是可把批改作文的大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批改的主体,老师只略加点拨、指导。像这种形式的批改也可多种多样:如集体批改,个别重点批改、学生互换批改等等。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学生能够在近乎“同等水平”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反过来又促进自己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做老师的滋味。在趣味中欣赏别人习作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印象。此外,它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写作水平的综合能力,这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那么,如何去做呢?以下我就自己几年的尝试,谈谈几种批改作文的粗浅做法。
首先是集体批改。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听老师范读班上学生的作品,并逐一找出文中的不足。当时,我曾念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跑一百米吧,我们看谁跑得快,我们同时出发,但是我们跑得非常快。”学生听到这里,哑然失笑了,“‘我们’一词用得太多,重复了,这里也没有必要用转折词‘但是’。”学生马上看出毛病所在,这种形式的批改,学生感到有趣、直观、易懂,印象尤为深刻。
其次是重点批改。选择带有共性、典型性的学生作文详解,之后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供学生学习、仿效。
最后是学生互换批改。这是我批改作文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运用“三段跳视法”快速把文章浏览一遍,“三段”就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跳视”就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跳跃式阅读,不是逐字逐句地念,然后分别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处放大括号,写出旁批内容。开头常称“凤头”此处如何写出旁批内容,这就要看它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如《我的老师》的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起笔不拖泥带水,言简意赅点明了题旨,直抒最难忘蔡老师之情,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能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因此,这个开头旁批的内容已很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开头简洁,立即进入回忆,点明了题旨”或者“开门见山,尽快入题”之类的旁批又如《谈骨气》的开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已破题,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旁批可以雷同,像《枣核》一文,开头通过“航空信”,“几颗生枣核”多次蓄势置疑,有利于形成读者渴望阅读的心理状态,此时的旁批可以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之类。记得笔者曾出了一道作文题《班长不在的时候》,一个学生是这样开头的:“每当班长不在教室的时候,不少同学便不够守纪,大喊大叫,甚至有个别男女同学在教室里追打,特别是那次自习课,我仍记忆犹新”。这就直截了当地紧扣了“班长不在的时候”班上出现的糟糕情景,且“特别是那次自习课,我仍记忆犹新”一句,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将要追述的内容,像这样引导学生去分析,他们就能写出:“直接进入正题,回忆自然”;“简洁明快地点明题旨”之类的旁批。
中间部分是主体,是文章的核心,俗称“猪肚”,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的重要阵地,一般比较长,不能逐字逐句念,只能透视,也就是一目十行,这时应注意这部分的立意深刻,选材典型、新颖、详略得当,内容切题、具体、充实,中心突出(议论文则应观点明确,分析得当),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较好,有照应主题的中心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等等,旁批时则可根据这些酌情写上相应内容,也可以更深入更具体地写出取舍那些内容为好,妙在那里,什么地方不足,怎样写才切题、感人等旁批内容。
结尾,通称“豹尾”,应以归纳总结式,与主题呼应式、激励式、开拓进取式点题,收束全文,这样才能体现“豹尾”的内涵,达到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目的。如《同志的信任》结尾“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已点明题旨,《驿路梨花》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显然与主题已呼应,体现了一语双关的含义,这时旁批可写上“点题点人,内容上深化主题,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然而,当我出了《我很了解的一个人》这个文题时,一个写作较差的学生却是这样结尾的:“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此结尾,批改的学生旁批道:“结尾虽然也归纳总结了,但是没有围绕主题进行,无首尾呼应迹象,不能点明文章中心”,接着他修改为“通过这件事,我了解了他的为人:谦虚、诚实、乐于助人……”,可见,批改的学生已看出了问题,发现文章末尾走了火,离开了主题,能以简捷的办法修改成与主题相呼应的内容,使文章得以首尾呼应,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以上开头、中间、结尾的修改,应在10分钟左右完成,之后再进行第二轮修改,可从语法、修辞、逻辑三方面去推敲,如果文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说明文句是通顺的,不必修改,反之,那就要停下修改,办法是或增、或删、或调,酌情而定,对于文中那些词语、内容重复,语言啰唆文理似通非通的句子,不是加减一两个词语、句子就可以修改得好的时候,应“忍痛割爱”,立即毫不犹豫地“快刀斩乱麻”,该删的就删去,且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修改,糊涂现象的指出应在第二轮修改过程中同步进行。当学生完成上述几项批改时,再要求前后左右相邻的学生以小组形式集中讨论一些焦点问题,共同会诊“疑难杂症”,这一系列的批改过程,老师一定要在教室里巡视,不断给予点拨、指导,切实加入到学生批改的行列之中去。一节课的批改结束后,还应让学生写出点评或批语,内容是概括文中优点和不足,并打上恰当分数,在末尾处写上批改人姓名、日期,再上交给老师,由老师抽样检查学生习作和批改的情况,向学生及时反馈,指出其中的得失,有时为了充分吸引学生,培养其浓厚的兴趣,每期都可画出一幅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图画,与选择的优秀作文,优秀批改一起张贴在“优秀作文、最佳批改大联展”栏目里,再次让学生观摩、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从笔者多年的尝试、努力来看,收效很大,成绩喜人,许多原来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经过训练后,不但能熟练、恰当地批改好一篇作文,而且还能快速完成一篇质量不错的作文,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作文,然后互换批改。由于他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在后来的每次作文竞赛中,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几乎囊括了前三名。这些事实证明了,以学生为批改的主体,老师略加点拨、指导的方法,既可给语文老师“减负”,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值得一试。
200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