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言语交际与青年思想教育_政治论文

论非言语交际与青年思想教育_政治论文

试论非言语沟通与青年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试论论文,言语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中期,人类目睹了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它的出现,加深和拓展了我们对人类互动关系、信息传播及人类自身的了解。这门学科就是非言语沟通,也有人称之为人体语言。然而,本文所说的非言语沟通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一门学科,而是指一种交往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人类非言语行为。美国的伯德惠斯特尔在一系列研究之后曾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言交流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的最少部分,约30-35%,而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另一位心理学家梅拉比认为:“交流的总效果=0.07言语+0.38音调+0.55脸部表情。”这是他在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论这些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怎样,它至少说明一点,即非言语沟通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交往方式。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方式的沟通都是在两个物体之间(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沟通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与言语不同罢了。一般地讲,非言语沟通可以伴随语言的沟通出现,或是单独出现。非言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和外貌传递的,也可通过与交往范围内的其他人的空间安排传递。伴随口头语言的非言语行为能够改变、扩展、否定或增进口头的信息,这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青年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教育过程,一种沟通过程,即教育者根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青年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一种合乎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必然离不开与青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为青年所接受,才能取得成效。

青年思想教育离不开非言语沟通,这是由青年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青年毕竟不是儿童少年,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看,是闭锁性与开放性、自尊性与自卑性、幻想性与理想性、好奇性与求知性、兴奋性与冲动性、敏感性与偏激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丰富性与活泼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当代青年亦有其突出特点,表现了诸多“并存”关系。例如,在人生观方面,“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以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各种人生哲学,都能在青年中占有一席之地。又如,在娱乐方式上,交响乐和流行歌曲,交谊舞和霹雳舞,文学名著和街头小报等,都在青年中占有一定的市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当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形势下,青年作为一个群体,正在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活跃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因素。有人用意识上的自我性,思维上的求异性,政治上的批判性和心理上的逆反性来概括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显然不能忽视青年的这些特点。我们并不否认言语沟通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非言语沟通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有时能够起到言语沟通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由非言语沟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效能决定的。

非言语沟通是以表情、动作、姿势、服饰等非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人际信息沟通。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可按教育的期望,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比如点头、微笑、手势、拍打、目光等等影响青年的心理和行为。可见,非言语沟通具有暗示性,其作用方式是潜在的、微妙的,符合青年心理特点,能使青年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影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①其实,这种情况对青年来说尤为适用。随着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长,他们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喜欢独立思考,喜欢怀疑和争论,一般不轻信、盲从别人的思想和观点,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因而常常表现出一种抵触情绪和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不仅对老师、父母的唠叨说教表现出反感、抗拒,就是对师长有益的教导往往也无动于衷,听不进去,更不用说带有强制性的灌输式、命令式教育了。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绝不可忽视这一点。

研究表明,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同,但都具有可暗示性。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的“观念动力学的规律”表明,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转化为行动。”②洛柴诺夫认为:“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③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充分发挥非言语沟通的暗示作用,有利于激发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这对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融洽师生关系,避免受教育者心理抵抗,促进个性和谐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非言语沟通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作用的实现显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沟通形式的运用

沟通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这既是人际交往的两种渠道,也是青年思想教育中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一般而言,非言语沟通能够更丰富、自然、亲切、准确、细微地反映出表达者的心理状态,更多地用来表达情感;言语沟通则因其较之非言语沟通更深刻、精确、明晰、正规和详细,而更多地用以说明思想。当然,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各自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需要用语言交流的情境,如阐述思想、传递信息和传授知识时,唯有语言才能够准确、详细、深刻和明晰地表达出所要传递的信息。但要自然、亲切、真实、丰富、细致入微和感人肺腑地表达某种情感、态度、需要和意向时,非言语的形式则更为合适,语言则往往成为多余的冗赘。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是交揉相济,相得益彰的。严格说来,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言语沟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非言语沟通,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人对语言符号的操纵一般情况下是自觉的,这就带来了虚假的可能,而对非言语符号的运用大都是无意的,很少自觉去控制非言语信息的传递。因此,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言语沟通的信息可信度大。俗话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色。这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表情、举动等非言语符号比语言本身更能真实地表露其内心真情,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会通过言语沟通去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更要学会察颜观色,了解青年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中,下列几种非言语沟通形式是经常被采用的。

1、眼神沟通。眼睛是心灵之窗。据说世界著名大侦探福尔摩斯坐在饭店里,能一眼看出窗外走过的陌生人的出身、经历、甚至性格。这似乎有点玄虚。不过,苏霍姆林斯基说凭学生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是懂还是不懂,确实是经验之谈。

实践证明,在青年思想教育中,通过观察青年的眼神、目光,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洞察其种种心理状况,特别是情绪状态。如果一个青年表现出柔和、热诚的目光,做出洗耳恭听的样子,说明他的情绪良好,对你所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反之,如果他的目光是呆滞的、浑浊暗淡的,或者将目光移开,作抓头搔耳状,说明他的情绪状态欠佳,你所讲的内容已不能使其动心,让其感兴趣。从教育效果讲,显然前者佳,后者差。作为教育者,只要具备了一双洞察入微的慧眼,便可通过与青年的眼神沟通,根据青年的眼神反馈,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加以因势利导。

从教育工作者本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发挥目光的作用。经验表明,教育者双目炯炯有神会使青年振奋,两眼无光则怎样要求、鼓励都会降低其应有效果。呆滞的目光则可能表现教育者对传递的信息不感兴趣或不信服;而目光虚晃、游移不定则泄露出传播内心的焦虑,没有把握或束手无策。因此,准确地理解并熟练地运用眼神沟通,对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是有益的。

2、距离沟通。人们在交往时往往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青年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不例外。然而,距离的大小却很能反映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已有的或者希望形成的关系,尽管这距离本身大都是无意确定的。一般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接近;关系越松驰,距离就越疏远。反之,距离近的容易导致关系密切,相距远的容易使关系松懈。教育实践表明,一个和教育者关系比较亲近的青年,他常常与其形影不离,接触较为频繁,相互关系上存在一点矛盾也容易理解,其教育影响也容易被接受。而一个和教育者关系疏远的青年,则很难和教育者接近,他不喜欢甚至厌恶与教育者接近,即便接触,比如说教育者找其谈心,也往往保持较大距离,甚至低头闭口,回避与教育者的目光相遇。对这样情绪不顺的青年,教育者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加情感交流,缩短人际距离。人际距离实际上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微笑,一句和蔼的话,常能使彼此之间的感情渠道得以沟通,消除青年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3、表情沟通。人的表情是极为丰富、极其复杂的。伯德惠斯特尔估计说:“光人的脸,就能作出大约250,000种不同的表情。”这似乎有些夸大,但一般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在20,000种以上。当然,人的表情与其真实的心理活动并非百分之百相符,在不少情况下,正是表情掩盖了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便给我们准确地理解表情的意义带来了困难。但世上无难事,只要坚持观察、比较,做有心人,我们仍可获得真实的信息。“情动于中必形于外。”正因为此,在解释相互矛盾的信息过程中,人们更加看重面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或声调。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一个教育者若能面带微笑去拍拍青年的肩膀,再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去跟他谈话,或许要比一本正经做他的思想工作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还有语感沟通、仪表沟通等。如许多教育者对青年带有偏见,尽管他没有反映在语言中,但并不意味着青年毫无觉察,青年通过对语调、语速、音质、音量的理解,而获得了真正的信息,进而影响其情绪情感,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现在国内经常引用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如果教育者扮演了“皮格马利翁”,那么青年就能变成“美女”。再如教育者衣着整洁,体格健壮,外貌端正,举止文雅等,都容易引起青年的好感,从而乐意接受教育影响,产生良好效果。

毋庸讳言,任何一种形式的沟通,要真正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是离不开具体的教育者、时间和场合的,尤其离不开教育者高度的责任感。

(二)沟通原则的掌握

沟通的过程,即信息的传递过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与他人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使信息在双方之间得到顺利传输,情感得到及时交流,以便及时调整传播活动,使之处于最佳运转状态,从而实现最优效果。青年思想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即信息的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来源,也是信息接收者的影响源,受教育者即信息的接收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非言语沟通要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对下列原则的掌握和运用。

1、爱与尊重原则。人是需要尊重的,人的情感、兴趣、爱好、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人也是需要爱的。格拉泽说得好:“人的一生需要爱与被爱,我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全靠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只有热爱和尊重青年,才能使其产生信任、坦诚、温暖等积极的情感,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沟通相互交流的思想渠道。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教育者必须从善意出发,尊重青年的人格,体察他们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切忌自恃身份,盛气凌人,否则,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

2、情理相济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要帮助人们判断是非,解决“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但又不仅限于此。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人们的情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做到情理交融,这样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双方共意原则。在青年思想教育中所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传、受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符合特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否则,青年在接受信息时,就难免发生理解上的错误,产生南辕北辙之效果。

4、自我调控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的思想和观点要想为青年所接受,除了教育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切合青年实际,能为青年理解之外,还必须考虑一定的时间、场合,特别是非言语行为种类的选择和程度的把握。如果需要言语行为或几种非言语方式同时运用,必须注意优化组合,以实现最佳效果。尤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教育青年,自己的人格、思想风貌、甚至全部行为每时每刻都影响青年,必须时刻注意调控自己,以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去引导青年健康成材。

总而言之,恰当而自然地运用非言语行为,是加强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青年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应引起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②H·伯恩海姆:《论暗示》(1916年),转引自霜龛《暗示学的理论根据和它的原则》,《外国教育资料》1981年第2期。

③洛柴诺夫:《暗示学的基础》,《外国教育资料》1981年第2期。。

标签:;  

论非言语交际与青年思想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