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喻”在理解抽象化学知识中的作用论文_张富花

浅谈“比喻”在理解抽象化学知识中的作用论文_张富花

张富花 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古岘中学 266742

初中化学课程设置中诸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学生很感兴趣,在学习中,学生会精力集中地进入到实验探究中去。但更多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做实验的,为了使这部分枯燥的、抽象的化学知识如直观实验一样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便是通向化学殿堂的桥梁。现在,我就浅谈一下比喻在化学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一、比喻——将生活素材搬进课堂,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教材内容

鲁教版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奇妙的化学》一部分,在学生还不明白化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便提出元素、原子、分子这一系列陌生而易混淆的概念,要理解记忆这些名词单凭讲解无疑达不到理想的目的,而微观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今后的内容。因此,我在讲授时,将“氧元素”比喻成“大米”,将一个个氧原子比喻成一粒粒大米粒;将“氢元素”比喻成“小米”,将一个个氢原子比喻成一粒粒小米粒。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分析出氢元素、氧元素、氢原子、氧原子四个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我顺势点拨:“大米”、“小米”同属于“粮食”,那么,氢元素、氧元素则同属于“元素”。经过这样有趣的比喻,学生能举一反三地理解本来难以联系在一块的知识点。

紧接着第二节《化学之旅》中,学生又认识了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学生难以理解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为什么其状态、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授课时,我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把我校初二升入初三的学生重新分班这一素材加以运用。“初二时,咱们160名学生分在2.1、2.2、2.3、2.4四个班中,升入初三时,学校根据你们的成绩将咱160名同学重新分配,编制成现在的3.1、3.2、3.3、3.4四个班,每个同学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重组的四个班与原来的四个班,无论是班风还是班纪都有很多的差异。以此类推,相同的碳原子,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物质自然也是不同的。”“哦,原来是这样!”课堂上疑惑的眼神变为默许的点头。

二、比喻——把学生比成微粒,使其成为微观世界的主角

学生对于宏观世界的水认识很多,但对于构成水的“水分子”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却是肉眼所不见的。为此,在讲授第二单元“水分子的运动”一节时,我把学生比喻成一个个水分子,让他们成为微观世界的主角,让他们自己在微观世界里畅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固态的水,水分子并不是不动的,而是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不断地振动,这就像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说:“原地踏步走!”同学们并不是站着不动,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不停地踏步;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这就像体育课上,集体进行一段训练后,老师说:“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自由活动!”同学们可以在操场这一固定“容器”里散步、跳绳、打球……;而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这就像放学了,同学们可以留在教室里学习,可以到餐厅里吃饭,也可以走出校门回到家中,享受到无比的自由。

在讲授“水分子的能量得失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时,我是这样来具体运用比喻的:“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就好像夏天时,同学们获得周围空气的热量,身体发热,相互间隔得远远的;而“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就像冬天里,同学们身上的热量被周围空气吸收后感到很冷,相互间紧紧地挤在一块儿取暖。

这样,把学生比喻成一个个微观粒子,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就好像认识新朋友般认识了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三、比喻——将宏观与微观紧紧相连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节时,学生对于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微观粒子无法直接看到,更难以理解,特别是不明白为什么“在多电子的原子中,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对于这一问题,我说:“像咱们同学的父亲这一代,都是弟兄姐妹好几人,他们中有能力的、本领大的,一般都到外面的大城市里工作,离你们的爷爷、奶奶较远,而能力低一点的便留在家里照顾着老人。”“对,真是这样!”“原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竟是如此相像!”这一句句感叹,透露出学生对微观抽象知识的理解。

在“净化黄泥水”的实验中,为让学生明白“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操作,我把过滤比喻成“口罩”,有风沙的天气里,口罩可以阻挡住沙尘进入我们的口鼻;比喻成“纱布”,熬制草药时,它可以使药液流到碗里,而把药渣留在自己身上。实验完毕后,我用一个谜语“杞人忧天——打一化学实验操作”来结束这一堂课。这样,整堂课学生都情绪高涨。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的资源宝库,人类提取海水中的各种元素,来大量制备对我们有用的物质。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取的。在讲授这一过程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Ca(OH)2加入到海水中沉淀出Mg(OH)2,而不是用别的物质。我运用学生熟悉的小动物来解决这一难题:小猫、小狗、小鸡很和谐,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要把小猫引到笼子里关起来,你会用什么来吸引它?学生回答“鱼”,那么要把小狗引进去呢?“骨头”、“肉”。“对,要用一种小动物喜欢的食物来吸引它,而在都能引出小狗的情况下,你会选骨头还是选肉?”学生很容易的回答“选骨头,因为骨头便宜。”“同样的道理,要将海水中的MgCl2引出来,必须要选择能与之反应的物质,而在这些物质中,Ca(OH)2又是最经济的。”这样,学生不仅弄明白了从海水中提取镁元素的反应原理,而且还接受到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意识教育。

论文作者:张富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  ;  ;  ;  ;  ;  ;  ;  

浅谈“比喻”在理解抽象化学知识中的作用论文_张富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