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注意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以《金岳霖先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注意论文,语文课论文,为例论文,深度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应邀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评课活动,课题是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听了十二位老师的课,我感到课堂教学问题多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问题设计多是浮在文字表层,缺乏思维的深度。缺乏思维深度,课堂教学自然就失却了力度和厚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肤浅与单薄。怎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思维品质的问题呢?对此,我想以参赛课题《金岳霖先生》为例谈四点看法。
第一,要注意设计聚敛性问题
所谓聚敛性,就是文本材料的求同性,设计问题的统摄性。其思维特点是:以一个目标为归宿,将信息加以抽象、集中,找出事物的共同趋向或规律。如《金岳霖先生》这篇回忆散文,它共由十二则材料组成,其分别是:(l)样子有点怪;(2)课堂提问别具风采;(3)回答问题幽默风趣;(4)得知学生林国达游泳淹死了,上课一直没笑容;(5)教授逻辑课是因为好玩;(6)采用对话方式教学;(7)讲座时,把手伸进脖颈捉跳蚤;(8)养斗鸡,并与斗鸡同桌吃饭;(9)与小孩子比梨子、石榴大小斗输赢;⑩在饭店请客,为已逝去的林徽因过生日;(11)坐平板车逛王府井;(12)治学精深,著作不多。针对这十二则材料,根据聚敛的原则,我们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这十二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了金岳霖先生怎样的性格?通过审读、抽象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十二则材料分别是从外貌特征、行为举止和学问著作三个方面来刻画金岳霖先生“有趣”和“有点怪”的性格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两次聚敛——“哪些方面”和“怎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思辨力。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读、把握文本,需要分析、抽象材料,需要掌握抽象、分类的方法。而在赛课中,我们老师所设置的问题大都是“文本记叙了金岳霖先生哪些事迹?文中哪两个词揭示了金岳霖先生的性格?”或者是“概括文本所叙写的事件,标出表现金岳霖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这些问题,其答案都是浮在文字表面的,很容易就能在文本中标划或总结出。这些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既不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又很难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仅课堂教学浅薄而浮躁,学生收获也微乎其微。
第二,要注意设计层进性问题
层进,就是层层递进的意思,就是把问题引向深入。其思维特点是:由表及里,探究事物的内在、因果;就像挖洞,从一个点不断往深处挖。还是说金岳霖先生形象的理解。对这一形象的理解,我们老师大都仅仅停留在“有趣”和“有点怪”的层面上,没有注意透过字面披示其内在精神。譬如写金岳霖先生“在饭店请客,为已逝去的林徽因过生日”,我们就绝不能认为它仅仅是向我们展示金岳霖先生行为的怪异,而是通过怪异的行为表现其特别重情重义,表现其感情至诚至专。众所周知,金岳霖先生年轻时就追求、爱恋林徽因,但由于种种原因,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为了这份沉重的情感,金岳霖先生竟终身未娶。这一题材,就浸润着金岳霖先生纯美的痴情、痴爱。如果我们不能透析怪异行为的内在含意,金岳霖先生就成了凡夫俗子。又如写金岳霖先生“坐平板车逛王府井”。一位赫赫有名的联大教授逛王府井竟坐在用人拉着的平板车上。这一举动,看似滑稽可笑,其实个中浸润着深广的意义。在晚年,金岳霖先生深居简出,毛泽东特地要求他“接触接触社会”;奉钦命“接触社会”,于是便有了大教授“坐平板车逛王府井”这一举动。我认为,这一举动既是金岳霖先生对时代的调侃与幽默——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更是从时代角度反映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耿介和率真。我们这样往深处一想,人物血肉就丰盈了,形象就立起来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往深处挖一挖,力求设计出具有思考力、穿透力的问题,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然而,可惜的是在平时语文教学乃至本次大赛中,我们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大都是平面的,较少有思维穿透力。我想,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肤浅,写作立意浅薄,与我们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和思考力是分不开的。
第三,要注意设计批判性问题
这里所说的批判,是指敢于对现存知识或权威进行质疑甚或否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名家的文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打破迷信,敢于说“不”,善于吹毛求疵,注意发现并设计一些批判性问题。我们还是以《金岳霖先生》为例。组成这篇文字的十二则材料,其所要表现的意义在开篇“总起”中就已经点示出——金岳霖先生是一位“有趣的教授”,“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有趣’和‘怪’,概括了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教参如是说,专家也如是说,于是大家便不再作深入的思考。我以为这只是人物的一个外在标签,并没有揭示其内在精神。在上文,我们已分析了两则材料,并阐释了材料的内涵。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再分析两则材料——金岳霖先生“样子有点怪”与其“与小孩子比梨子、石榴大小斗输赢”。金岳霖先生“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经常穿一件黄色的麂皮夹克”——“教授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人”。这些“怪像”描写,绝不是就“怪”说“怪”,而应是从金岳霖先生穿着的随意洒脱来揭示其性格的自然、率真。金岳霖先生“与小孩子比梨子、石榴大小斗输赢”:一个堂堂的大教授,与小孩子较劲,争斗,确实“有趣”,而趣事的意义也应在于揭示金岳霖先生赤子般的纯真、率然。其他几则材料也应都是由境外之象托境内之意,从不同角度来揭示金岳霖先生率然不拘的纯情性、真性情。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对金岳霖先生“有趣”和“有点怪”概括点示只是人物外在的标签,并没有揭示出人物的内在意蕴。据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批判性的问题,比如:要求学生增设一段结尾,以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评点,以丰富文章的内涵;要求学生重新组织材料,以强化选材、组材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写一篇文学评论,指出文本的欠缺或不足;等等。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而遗憾的是,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很少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审视答案。这很容易使学生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书奴,没有自由见解的题奴;成为失去怀疑力和创造力的应试工具。
第四,要注意设计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问题,就是打破预设,根据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而相机设计的问题。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依据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二是学生现存知识,三是课堂活动情况。在实际问题设计时,我们往往对前两者关注得较多,对后者则不太关注。还是以赛课为例。《金岳霖先生》,除了我们已分析的十二则材料,还写了闻一多先生当着蒋介石的干儿子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和“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的行事与穿着。这两则材料,学生难以理解;在赛课中其中有三节课分别有四个学生质疑到这一问题,可惜老师没有在意。这是很违背课堂教学精神的。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方法,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对两则材料的叩问,我们可相机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还要写闻一多和朱自清的行事和穿着呢?”“写闻一多的行事和朱自清的穿着,是否有违主旨呢?”“删掉有关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叙事和描写好不好?为什么?”等等。为什么要写闻一多和朱自清?就结构而言,是为照应开篇首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以使行文更严谨;就情节而言,是运用插叙,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就表现手法而言,是运用虚写,从侧面衬托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分析,如点与面、选材与主旨等。这两则材料,看似闲笔,其作用却十分重大,其意义却深邃广远。课堂教学的要谛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而生成性问题设计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生成性问题资源就蕴藏在课堂活动中,关键是我们要注意并善于捕捉,善于把静态、表层的疑问变为流动、深刻的思考。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情趣和理趣,才会充满活力和动力,才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是语文教学的起搏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牢牢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把文本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疑问化为具有思维力的问题,尤其是化为聚敛性、层进性、批判性和生成性的问题。如此,才会使课堂充满机智和乐趣,才会使知识充满活力与创新。机智和兴趣,活力与创新,它们正是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动力,也正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原标题:语文课要注意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