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规律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9]06-0038-05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建国以来党执政以后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认识和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科学化首先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运用并上升为理论。
党的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政治现象一样,都是具有客观规律的。无产阶级为了开展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组织成立了共产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在与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组织。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奋斗目标上,即打碎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其次表现在党的宗旨上,《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再次表现在党的作用上,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党都是先锋队。
第二,用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武装和指导,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
第三,制定正确的纲领。一个纲领是党的一面公开竖立起来的旗帜,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党的纲领制定,他们不仅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且强调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斗争任务和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党在当前的最低纲领。
第四,正确开展党内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针:首先,党内斗争必须坚持原则,并处理好坚持原则和维护团结的关系;其次,用批评和讨论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再次,组织处理要慎重。
第五,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国际性的,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
这些思想,明确了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使共产主义从一种思潮成为一场运动,使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论述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但他们只是涉及到但没有解决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第一国际到第二国际党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尚没有真正担负起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责任。这个问题是列宁开始解决的。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原则,影响和帮助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影响和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列宁揭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
第一,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这个先进部队首先在于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3]。其次在于党的组织性,是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以外,没有别的武器。”[4]再次在于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工人群众,党要以自己的先进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列宁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运用于俄国党的建设。后来,列宁又把这一组织原则推广运用到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去,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列宁还提出正确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在强调集中时,要防止出现官僚主义的集中制;在强调民主时,要防止出现无政府主义思潮。
第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列宁认为,人类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而发展的过程则不可预测。“至于人类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措施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5]列宁特别强调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建立和巩固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政权。
第四,坚持党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必须坚持对国家政权的全部工作进行领导。但是,党在行使领导职能的时候,要注意划分与苏维埃政权组织的关系,党不能包办苏维埃的具体工作。党还要正确处理与工会、青年团、妇女组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组织的领导,建立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形成无产阶级专政的严密体系。
第五,保持党在执政以后的先锋队性质和纯洁性。执政以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列宁认为,首先要严格入党条件,不许那些企图混进党里来的人加入党。其次,还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监督。再次,要加强党的纪律,把不合格的、徒有虚名的党员清除出党。
第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强调共产党执政以后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在执政以后,党容易骄傲,容易被腐蚀,容易急躁冒进,这些都会造成脱离群众。为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群众。党如果有错误,就要公开承认错误,认真改正错误。既要防止尾巴主义,又要反对官僚主义。
第七,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执政以后的根本任务。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一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二是组织进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愈来愈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主要任务和根本任务。列宁十分严肃地指出:“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6]
正是依靠这样一个党,不仅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且建立和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各国共产党的榜样和灯塔。
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依照俄国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革命不可能照搬俄国革命的做法,党的建设也不可能照搬俄国党的建设的做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列宁的建党原则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斗争任务结合起来,提出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成功地实现了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毛泽东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党的大多数成员的组织构成里,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并努力践行了从思想上建党。从思想上建党,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中怎样建设党的关键问题。而且具有开创性地提出,判断一个党的性质和党员是否先进,主要不在于其成分和出身,而在于其坚持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和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武装。
第二,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实践证明,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并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建设就能顺利发展,革命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建设就要遭受挫折,革命事业就会遭到失败。因此,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为正确地制定和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同时,党的建设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党的建设搞好了,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党就能正确地解决和处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领导革命事业胜利发展。
第三,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在干部的作用、标准、路线、政策、选拔与使用以及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首先,注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干部;其次,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再次,要注意考察、识别、培养和使用干部。
第四,坚持和加强民主集中制。毛泽东从中国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首先,论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7]其次,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再次,通过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调动全党的积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他特别强调贯彻民主集中制要反对家长制的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两种错误倾向。
第五,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毛泽东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概括,除了“三大作风”以外,他还提出过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及学风、党风、文风的概念等等,但他认为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党的作风最集中地体现。毛泽东特别强调,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原则,在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中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经过实施毛泽东提出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我们建立了一个好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执政以后,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四中全会《决定》把这些基本经验概括为: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基本经验是对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决定》指出:“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因此,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就是要认识规律,并把对于规律的认识上升为理论,从而指导党的建设的实践。历史一再证明,党的建设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中国的特殊规律。符合了,党和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反之,就挫折、就失败。
二、科学化其次是要实现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科学化的一个要义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有所规制,有所依循。与科学相对的词汇是迷信,在近代社会以前,人类总体上是迷信的,而迷信就是盲目和无序的。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不仅打开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视野,也使人类认识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一门门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一个个制度体系确立起来。但由于中国经历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党的建设和国家的管理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治的色彩。所以,党的制度建设问题,实质上是党自身的现代化问题。
邓小平率先提出党的制度建设问题,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不是把责任都简单地推到毛泽东个人身上,他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8]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的执政行为,党掌握的公共权力的运行,要处在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并且使这种监督制度化,避免权力运行的失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从内部要素来说,就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并使其制度化。如何发展党内民主,邓小平提出首先要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他特别强调在执政的条件下,要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心放在扩大党内民主上;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因为民主的基础是权利保障。邓小平指出:“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9]再次要有积极而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又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最后要健全党规党法,使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互相配套,把党内政治生活纳入制度化轨道。
邓小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推动了党的建设的新发展和党自身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近年来,许多地方积极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党内民主试点,取得了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一是四川省广泛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由党员直接选出乡镇党委书记,并实现差额选举,改变了以往多由上级任命的做法。二是湖北省罗田县、上海闵行区等地进行的党委全委会与常委会改革。罗田县取消常委会的决策职能,由县委全委会直接履行职能。闵行区则是加强了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和制约,改变少数常委掌握决策权的局面。三是四川雅安等地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常任制后,党代表们定期举行会议,有权对党委领导人测评、质询,参与课题调研和决策听证。
十七大总结了党内民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实行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等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
所以,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程,就是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没有制度化,就谈不上科学化。
三、科学化再次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什么是创新,说到底就是人的认识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实际,不断深化对于鲜活的实践的规律性认识。与过去相比,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前,不创新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
所以,只要是科学,就必须创新。如前所述,科学体系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以前顶多只有科学知识,谈不上体系。我们看到,近代以来的科学体系处在永恒的发展创新之中。直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培根所描述的归纳法是公认的科学方法。这种以收集特殊例子的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归纳方法,不仅是全新的科学理念,而且带来了振奋不已的科学成就。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哲学家休谟从逻辑上动摇了这一科学观点,即单个的观察陈述不管数量有多大,它们在逻辑上不可能蕴含无限制的普遍陈述。在后来,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即按照休谟的观点,科学尽管不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于是,欧洲不仅诞生了牛顿经典力学,后来又诞生了“推翻”牛顿力学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科学哲学内部兴起一种历史社会学派。他们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活动。作为前者,科学服从于经验的逻辑;但作为后者,科学还要服从某种功利的需要。一种科学理论即使有错误,即使面临许多反证,但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能解决问题。最能满足需要,就可以继续存在,直到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理论形态出现。[10]
因此,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主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来没有终结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断强调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1]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2]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推动理论创新,他们在后来的著作中修改了以前的许多重要观点和结论,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这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
具体到党的建设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确地揭示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同时,认为共产党是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各国的共产党不过是它的一个支部,这是因为资本的剥削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也应当是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无祖国”。但事实上,各国的国情并不相同,由一个统一的国际性的共产党来领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不现实的。而且,马恩创立的共产党,包括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在组织上都是比较松散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的影响。实际上,马恩很快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他们致力于帮助民族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致力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列宁也是如此,比如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在领导夺取政权和十月革命胜利后艰难困苦的环境,列宁注重强调集中制,强调党的高度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他说:“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14]但在苏维埃政权基本巩固以后,他又注意强调民主制的重要,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带来了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而且带来了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和阶级阶层关系以及利益关系的剧烈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一个“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就可以把千千万万农民集合起来,成为前仆后继的革命主力军。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和平民主新中国的向往,组成了空前强大的统一战线。但是正如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科学的态度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创新是我们党具有生机和活力决定性因素,坚持创新才可以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胜任领导和执政的使命和责任。
四、科学化还要能够掌握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化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方法。比如,如何准确和深刻地认识国情,1941年,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农村调查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搞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他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终是可靠的方法。”[15]怎样开调查会呢?首先是参加人员,毛泽东说:“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16]其次是人数,“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17]再次是如何开会,“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的人展开讨论。”[18]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具有谦虚恭谨的态度:“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19]毛泽东倡导的旨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基本国情的这样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至今仍然被我们经常采用,成为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再比如,通过什么方式来对全党进行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纯洁性呢?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延安时期找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整风形式。整风是在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整风的基本方法,是集中一段时间,针对党内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党的有关文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党的历史,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以达到弄清思想、纠正错误、团结同志、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些方法,今天仍然是我们屡试不爽的基本方法。
还比如,1943年,毛泽东总结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20]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就是在一般号召的基础上,要具体组织实施,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普遍推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毛泽东指出:“这是最基本的领导方法。”[21]前者,是我们今天推进工作所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后者,已经上升到领导哲学的高度,成为实施正确领导的基本原则。
今天,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党已经难于简单沿用过去的方法来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社会已进入利益格局多元、社会群体多元、社会价值多元的时期,党内也不是单一的利益主体,这就不能企求用一种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等等。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显得迫切和重要。国外许多政党都积极利用互联网来联系群众,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例如奥巴马的竞选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的竞选团队对互联网的成功运用。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总之,方法科学了,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标签:党建论文; 科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