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对我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及对策的思考_贫富差距论文

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对我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及对策的思考_贫富差距论文

防止两极分化 走向共同富裕——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极分化论文,拉大论文,对策论文,贫富差距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提出了“部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让部分人先富,必然存在贫富差距,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是早已有所预见的,他曾经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64页。)邓小平还大体预测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他说:“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74页。)当前,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的表现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这个指标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而到8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基尼系数的变化如下表:(注: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第235页、220页。)

年份 城镇居民个人收入 农村居民个人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PPS抽样

19780.15

19820.22

19860.190.30

19880.34

19900.230.31

19940.370 0.410

同时,根据全国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城镇20%的高收入户和20%的低收入户相比较,人均收入差距已从1978年的1.7倍扩大到1994年的3.1倍,农村的这一差距也由2.9倍扩大为6.6倍,若把城镇中的20%高收入户和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相比较,1994年全社会人均收入差距达到13倍。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合计家庭人均基尼系数为0.4343,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用五等分测量法提供的数据,1994年我国最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27%,最富的20%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这种差距已超过了美国。(注: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第235页、220页。)根据美国1990年的数据,美国最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6%,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3%。(注:《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4月29。)

上述几组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中国已由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较为严重的国家。

再从现实社会来看,畸高收入群和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非常悬殊。目前,我国对畸高收入群体的具体人数和收入规模无法精确计算。《海外工商》杂志曾公布了截止1994年国内资产上亿的30位富翁排行榜。同时据有关人士估计和调查,我国目前百万富翁已超过100万,千万富翁也有一定数量,而与畸高收入群体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城乡存在的贫困群体。1996年底,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为5800万人。两者之和为697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7%。(注:郭飞:《关于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差距与对策的初步研究》,《金融科学》,1998年第2期,第78~84页。)

上述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我国当前贫富差距已明显偏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防止两极分化,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已经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 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造成当前贫富差距明显偏大,既有合理的因素,如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等,但更多的是不合理因素,不合理因素是造成社会成员之间贫富悬殊的根源。下面将着重分析后一种因素。

1.政策性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政策上实施倾斜,这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实行由东向西的发展战略,投资的重点首先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在财政、税收、引进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在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也不可否认,它确定造成东、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拉大的事实。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一文所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964元、1260元和1078元,三者之比为1.82:1.17:1。1995年,三大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777元、3691元和2945元,三者之比为2.30:1.25:1,相对差距明显扩大。(注:《经济纵横》,1997年第12期,第36~40页。)同时为了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政府采取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多种优惠政策的享有,加上没有退休人员这个包袱,外资企业普遍利润很高,职工因此受益匪浅。而国有集体企业却没有多少优惠政策,再加上设备老化,负担沉重,普遍效益不佳,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提高不快。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国有企业职工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非国有单位。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比较(收入总数:亿元)(注: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第235页、220页。)

类别1986年 1992年 增长倍数

国有企业1537.3

3913.71.55

集体单位401.5885.2 1.21

合营单位9.4 111.110.28

个体劳动者 120.0495.7 3.13

由于国有企业效益欠佳,亏损面广,1994年全国有100多万职工领不到、领不够或不能按时领到退休金,约有400万在职职工未能领到足额工资。

2.体制和制度的原因

价格双轨。80年代后半期,由于实行价格双轨制,形成一个巨大的财富漏斗,仅1987和1988两年差价总额约有上万亿元,其中以“灰色收入”形式落入个人腰包的估计达2000亿元。价格双轨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通过这个漏斗流入私人腰包的财富,十分惊人。

改革和管理措施不配套。在进行产权交易特别是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普遍低估国有资产;在实行国有土地租售时土地管理部门和个人层层截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约束机制薄弱,厂长经理乱用职权,谋取私利,经营者收受回扣,收受贿赂,通过不等价交易转移公有财产,甚至贪污巨款潜逃,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根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从1982~1992年11月间,中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达到500亿元,日均1.3亿元以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严重亏损,职工收入下降,某些人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加剧了贫富差距。

3.法制不健全造成分配失调

在当前法制不很健全的情况下,许多经济活动没有建立在完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这就使得“钱权交易”等现象严重存在,特别是某些掌握特权的人,通过“炒批文”、“炒贷款”、“炒产权”等途径,在短期间内就聚敛了巨额财富。偷、漏、骗税现象相当普遍。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均有一半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收不上来,9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80%以上的私营企业都有偷漏税行为。走私、贩毒等高额利润的犯罪也愈演愈烈。钱权交易、非法经营、偷税骗税、走私贩毒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是导致某些人在短期内暴富的主要原因,也是群众最为不满的因素。

4.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不平等

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伴随着体制改革和价格放开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企业被推向市场,但仍有些行业享受着垄断特权。行政大包干、财政分灶吃饭等改革措施的实行,使本来属于国有的财产变成企业和个人获得高额收入的源泉。1996年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职工人均收入为10732元,居各大行业首位,而居末位的农林牧渔职工人均收入仅4896元,两者之比为2.2:1,比1990年的1.9:1扩大了。税收负担不公,国有企业税收过重。据国家经贸委统计,1980~1993年,国有企业平均税收为86%,大大高于国外企业30%~40%的税负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实行低税负的优惠政策,这就造成国有企业难以与其他非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势必影响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市场缺乏规范,造成竞争失衡。目前市场严重不规范,竞争不是靠实力、技术、质量、信誉,而是靠权力、金钱、人情,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由于诸多限制,根本无法和非国有企业进行竞争。导致某些技术力量雄厚、设备较精良、质量较高的国有企业经常停工停产,设备利用率低,企业效益差。而一些根本不具备生产、施工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却总是满负荷运转。

5.失业人数的增加和杯水车薪的社会救济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失业人口迅速增加。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国有单位职工总共有1.09亿人,其中闲置富余职工约为1500万人。有关专家预测,在1995~2000年内,新失业人员总数将达到2130万人,每年平均355万人。一方面是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原来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据1995年结算的数据,补充养老基金积累8.3亿元,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3.2亿元。(注:《中国妇女报》,1995年4月15日。)从庞大的失业人口与保险基金的积累的数额来看,就知道即使是为这2000多万人提供最起码的生活保障,也是社会保险目前所无法承受的,这势必加剧贫富差距。

三 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西部经济的更快发展。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部分集中于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特别是中西部贫困状况显著,全国592个贫困县,90%集中在中西部。因此,消除贫富差距拉大,防止两极分化,首先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1)政府要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实行政策倾斜,以提高中西部地区利用市场机制和发展能力为目标,注重改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这些地区利用市场机制的能力。(2)加大扶贫力度,实施“先富帮后富”战略:一是要从单纯政府扶贫转向全社会扶贫;二是从救济型扶贫转向开发型扶贫;三是从单纯资金扶贫转向资金、技术、项目开发的综合扶贫。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企业、个人支援和开发中西部地区。(3)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的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农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快扫除贫困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办各种长、短期职业培训班,使更多的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4)调整农业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将第三产业当成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产业来抓。(5)立足本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6)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进入市场。组建各类公司,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由公司、技术协会和政府经济组织为龙头,为贫困地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承担难以避免的市场风险,促使贫困人口大胆进入市场。

第二,改革和完善公有经济,促进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8页。)只有确保公有资产的优势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确保劳动者的整体利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应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国家要在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对国有小企业,要加快搞活开放步伐,鼓励他们根据生产力水平、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加快发展。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的过程中,要切实把好资产评估关、产权界定关、产权收入的收缴和使用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要注重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振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雄风,提高公有制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这是解决城镇贫困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我国低收入人口中,农民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环节。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因此,(1)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农用资金到位。大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支持农用工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2)要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3)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育,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预测、信息提供、协调引导、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服务。(4)要积极开展农村多种经营,重视农村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把农村多余的资金、物资,特别是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要深化农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6)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力搞集资摊派。(7)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机制,对重要农产品,建立必要的储备制度;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用于补偿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动员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增强对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抗逆能力。

第四,采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1)尽可能打破行业垄断。除天然垄断部门外,所有行业应实行自由竞争,即使是对天然垄断部门的工资收入也要严格控制,防止职工工资增长过速。(2)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杜绝寻租、设租等腐败行为的根源。同时,努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平等竞争的秩序。(3)严禁党政军有关机关经商。党政军有关机关要坚决停办各种经济实体。要规范各种形式的政府收费,形成以税收为主的政府收入体制。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1)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加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2)要健全法制,严格管理,严格执法。逐步实行纳税人统一编号个人支票制度,建立个人金融资产实名制和个人财产登记制,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堵住腐败的大门。同时,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坚决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骗税、制黄贩黄等犯罪行为。(3)要逐步强化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形成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党的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体系。

第六,要健全税收机制,调节过高收入,让个人所得税成为贫富调节器。(1)要提高收入的透明度,扩大征税范围。为了调节过高收入,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适时开征高消费税、房产税、利息税、遗产税,对个人所得的存量、增量及转让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维护社会公平。(2)要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要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第七,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扶持。要尽快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要内容,与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覆盖城镇所有就业人员、能够保障劳动者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分配领域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一定要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标签:;  ;  ;  ;  ;  ;  ;  ;  

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对我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及对策的思考_贫富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