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原始的下四足动物群

中国最原始的下四足动物群

一、The most primitive lower tetrapod fauna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仲新,孙新春,朱伟元,刘晔[1](2019)在《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层学是地质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甘肃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一批为全省地层研究修史立典的材料,及时总结这些成果素材,按照最新的理论、方法对区域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精准化研究,是一个省区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甘肃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时间顺序和学科特点,系统性提出了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6年版)和《中国地层表》(2014)的框架和序列,全面提高甘肃地层研究精准度,为全省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对全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单元地层界线层型和单位层型进行对比研究和厘定,建立新一代甘肃地层表的建议和路径。

郑伟,齐永安,邢智峰,白万备,陈百兵,李小燕[2](2017)在《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指出在豫西济源地区发现的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MISSs),主要发育在孙家沟组和刘家沟组,可分为2大类即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8小类即生长脊构造、瘤状突起、曲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似正弦状构造、树枝状脱水裂痕、多边形脱水裂痕和直脊状脱水裂痕。镜下分析显示具有大"U"形脊、定向排列的石英颗粒、近平行的暗色黏土矿物条带及悬浮排列的云母颗粒等微生物成因特征。通过与鲁山、黎城中元古界以及宜阳、柳林早三叠系微生物成因构造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具有较为特殊的埋藏学特征,受二叠纪末灾变事件、适宜的沉积条件和气候因素控制,代表着研究区以微生物群落为主、后生动物稀少、植被贫乏、气候炎热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的一种陆相灾后生态系。

徐莉,张成君,贾松海,张纪明,吕君昌,潘泽成,张海青,阎国顺[3](2015)在《河南济源大峪槐圪塔岭二叠—三叠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河南济源盆地大峪槐疙瘩岭二叠系上石盒子组(P3sh)、孙家沟组(P3s)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剖面岩石样品进行了元素、频率磁化率、碳酸盐以及总有机质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系孙家沟组(P3s)底部济源动物群化石层、以及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底部界线(P/T)附近,其微量和常量元素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化石层中Ba,Cr,Hf,Nb,Th,Ti,V,Y,Tl,Zn,Cu,Ga,Pb,Ni,La,Rb,Nd,以及K2O,Al2O3,Fe2O3含量相对较高,Zr,W,Sr,Bi,Co,Ce,以及SiO2,Na2O含量较低,MgO,CaO,Mn则没有明显的变化。Ba,Hf,Nb,Th,Ti,V,Y,W,K2O,Al2O3,SiO2,Na2O,Bi,Fe2O3,Ni,Co,La,Nd,Ce,及有机碳含量在三叠系底部含量明显上升,Cu,Ga,Pb,Tl,Zn,Cr,Zr,Sr,MgO,CaO,以及岩石频率磁化率Xfd、碳酸盐含量则明显下降。该剖面不仅记录了二叠—三叠纪的生物灭绝事件,而且有明显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事件及界线的形成可能与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有关,水体的变浅、炎热气候和风化作用加强可能是直接的原因。石盒子组(P3sh)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孙家沟组(P3s)为三角洲平原相,前期和后期有强烈风化作用,并且炎热多雨。中期则水平面上升,水下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为主;三叠系刘家沟组(T1l)则水体进一步扩张,气温相对下降。

蒋珊[4](2014)在《甘肃玉门中二叠世迟滞鳄类(毕氏螈科)新材料及相关地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迟滞鳄类是二叠纪-三叠纪时期的一类非羊膜类四足动物,其化石主要发现在东欧的晚二叠世地层中,它们被分为两个科:迟滞鳄科(Chroniosuchidae)和毕氏螈科(Bystrowianidae)。到目前为止,迟滞鳄类化石在俄罗斯、中国、德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均有发现。尽管它们的分布很广泛,但是化石材料破碎,很多属种都是根据盾甲形态进行命名的。特别是毕氏螈类,唯一的一个头骨材料是一个破碎的骨块。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甘肃玉门中二叠世大山口动物群的迟滞鳄类(毕氏螈科)化石新材料,一共包括有5属5种(3新属3新种)。其中一个保存较好的头骨前部,根据其与其他毕氏螈类一样没有眶前孔而被归入毕氏螈科。该标本由于其有别于其他毕氏螈科头骨的特征:独特的前颌骨孔和明显的上颌骨隆起,而被命名为一个新属新种:程氏祁连鳄(Qiliansuchus chengi)。1枚荐椎上覆的单独盾甲和2枚背椎上覆的2个关联盾甲,分别是新属新种杨氏玉门螈(Yumenerpeton yangi)的正型标本和归入标本。一个小型的盾甲,由于其特殊结构而命名为新属新种:精美白杨河螈(Baiyangherpeton elegans)。另外2个单独的保存较完好的盾甲,分别被归入到毕氏螈科的二叠毕氏螈(Bystrowiana permira)和具棘多蒙特克螈(相似种)Dromotectum cf. D. spinosum。这些新的发现对于迟滞鳄类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同时也扩大了其在地层上的分布。新发现的材料中有保存相对完好的头骨材料,这些材料使得我们对迟滞鳄类的特征可以有着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新材料的观察与比较,本文认为中国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中的迟滞鳄类代表的是一类陆生或半陆生的脊椎动物。最后,我们认为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化石保存在西大沟组上段曲流河相沉积物的河漫滩沉积物中。由于甘肃玉门大山口已发现的化石材料大多数是一些零散的骨骼及少数的头骨材料,而且这些化石材料都有一定程度的磨损,我们推断这些化石材料都是异地埋藏,经过的一定的搬运作用,然后在河道中沉积下来。最后,它们由于水位的突然上涨而被冲刷到河道两侧的河漫滩泥岩中堆积,埋藏,最后形成化石。

蒋珊,彭楠,姬书安[5](2012)在《甘肃玉门晚二叠世大山口动物群化石及其地层》文中指出甘肃玉门晚二叠世大山口动物群是我国已知层位最低的四足类动物群,迄今共报道了9个属种,分别隶属于爬行纲的大鼻龙类、兽孔类、缺齿类和两栖纲的离片椎类、石炭蜥类。新化石类型的发现将进一步丰富该动物群的组成,并为其与俄罗斯和南非相关动物群的对比提供新依据。大山口动物群化石为异地搬运而来,并埋藏于曲流河沉积中。

孙克勤,刘俊,刘旭阳,李录[6](2010)在《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李锦玲[7](2000)在《中国最原始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文中提出动物群成员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晚二叠世具3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大山口动物群是最原始和最丰富的,是以兽孔类为主体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它与俄罗斯Ⅱ带的性质相似,而较南非的始二齿兽带原始.俄罗斯Ⅱ带是早二叠世北美、欧洲脊椎动物在晚二叠世时向中国和南非扩散的中间环节。

二、The most primitive lower tetrapod fauna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most primitive lower tetrapod fauna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地层研究现状
    1.1 从系图到组图
    1.2 多重地层与造山带地层
    1.3 地层古生物
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1 甘肃区域地层表亟待更新和重建
    2.2 需要提升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精准度
    2.3 利用最新发现和素材强化系统研究
    2.4 加强生态地层等综合地层的研究
3 主要工作和努力的方向
4 结论

(2)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和地层
2 沉积环境与微生物成因构造
    2.1 沉积环境分析
    2.2 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
        2.2.1 济源地区微生物成因构造总体特征及分类
        2.2.2 微生物席生长构造
        2.2.3 微生物席破坏构造
3 讨论
    3.1 济源地区微生物成因构造与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关系
    3.2 济源地区微生物成因构造的埋藏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4 结论

(3)河南济源大峪槐圪塔岭二叠—三叠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大峪P-T 界线剖面
3 样品采集及分析
4 样品分析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4)甘肃玉门中二叠世迟滞鳄类(毕氏螈科)新材料及相关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简介
    第三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迟滞鳄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迟滞鳄类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迟滞鳄类的主要形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山口动物群迟滞鳄类系统古生物学
    第一节 迟滞鳄类化石新材料的系统描述
    第二节 大山口动物群迟滞鳄类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迟滞鳄类的生活习性与盾甲功能分析及演化历史
    第一节 迟滞鳄类的生活习性
    第二节 迟滞鳄类的盾甲功能分析及演化历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玉门大山口动物群地层对比及埋藏环境研究
    第一节 地层研究概况
    第二节 大山口动物群的埋藏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地层剖面简介
3 植物群的组成、性质和时代
4 结论

四、The most primitive lower tetrapod fauna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地层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J]. 仲新,孙新春,朱伟元,刘晔. 甘肃地质, 2019(Z1)
  • [2]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J]. 郑伟,齐永安,邢智峰,白万备,陈百兵,李小燕. 沉积学报, 2017(06)
  • [3]河南济源大峪槐圪塔岭二叠—三叠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J]. 徐莉,张成君,贾松海,张纪明,吕君昌,潘泽成,张海青,阎国顺. 地质学报, 2015(01)
  • [4]甘肃玉门中二叠世迟滞鳄类(毕氏螈科)新材料及相关地层研究[D]. 蒋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10)
  • [5]甘肃玉门晚二叠世大山口动物群化石及其地层[A]. 蒋珊,彭楠,姬书安. 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6]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J]. 孙克勤,刘俊,刘旭阳,李录. 地质论评, 2010(03)
  • [7]中国最原始的低等四足类动物群[J]. 李锦玲.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03)

标签:;  ;  ;  ;  

中国最原始的下四足动物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