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和美外交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美论文,美国总统论文,外交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总统选举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戏。它既冗长又繁琐,被视作“美国最大闹剧”。 现在虽离美国2004年大选尚早,但美国各方的准备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美国总统选 举,不仅是美国各种政治势力和派别之间激烈争夺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还受美国内 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往往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研究美国大选历史和近年来政治形势, 分析两党竞选态势和各自的优劣点,将有助于探索这次美国总统选举走向及其对美国外 交政策的影响。
一、2004年美国大选两党“势均力敌”,布什能否连任取决于经济和伊拉克局势
(一)共和党团结一致,布什拥有在职优势,但面对不断变化的美国内外形势,感到“ 紧张不安”
“9·11”事件后,美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家安全成为民众最关切的大事。尽管经 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又受到“情报门”事件和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受挫等困扰 的影响,也未能动摇民众对布什的支持。布什的高支持率,显示了布什和共和党在危难 时的“强有力的领导形象”。(注:美《华盛顿季刊》2003年春季刊第213页)布什自今 年5月正式提出申请参加2004年大选以来,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游说,拉选票和 筹款。布什作为在职总统,他的言行常常是媒体的头版头条。在职总统在组织竞选班子 、竞选手段等方面,也有不少方便。布什优势明显,实力强劲,是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提 名最有力的争夺者。大选临近,政治筹款是两党争斗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和党组织能力 强,布什竞选筹款顺利。布什在2002年中期选举中为共和党筹款达1.4亿美元,创历史 记录。他在今年第二季度筹款3440万美元,比9名有意竞选总统的民主党人筹款总和还 多。布什竞选班子希望为2004年大选筹款2亿美元,比上次大选多一倍。明年总统选举 将出现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政治筹款。
但是,美国经济不景气使布什阵营对大选“既有信心又感到紧张不安”。(注:英《泰 晤士报》2003年4月23日)在2002年中期选举中,恐怖主义的巨大阴影左右了选民的判断 ,掩盖了恐怖活动以外的问题,共和党成功地以“反恐”和国家安全的主题压过了经济 ,取得了中期选举的胜利。共和党人希望在这次大选中故伎重演,但担心大选主题会受 到经济和其它突发事件的冲击。尽管伊拉克战争后期,布什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复苏 经济方面上来,但经济仍然是布什的薄弱环节,却是民主党对付共和党的最佳武器。根 据民意测验,80%的美国人关注的是经济和就业。(注:《文汇报》2003年9月4日)几个 月前连任前景看好的布什,因为伊拉克局势动荡不定而陷入困境,民意支持率大幅下降 ,由5月的63%跌落到9月初的52%,支持布什连任总统的已不到50%,选情出现大的变数 。本来“国家安全政策”是布什的强项,但如果像今年8月19日在伊拉克的联合国机构 遭袭造成重大伤亡的事件不断出现的话,一直对布什有利的“国家安全政策”的优势, 也可能变成布什竞选的弱项。
(二)民主党思想混乱,没有明确政策主张,但不排除出现政治黑马的可能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0年初裁定布什为美国总统,共和党在2002年中期选举中取得 历史性胜利,以及布什政府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开战和美国国会两次通过减税法案等,都 是民主党难以吞下的苦果。民主党精英今年7月在费城开会时,表现消极低沉,许多人 认为下次大选将会落败。民主党现处于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弱时期,其支持者大 概占选民的三分之一,而在1958年曾达49%。(注:《人民网》2003年7月3日)民主党的 问题是党内存在悲观情绪,更为突出的是民主党高层思想混乱,政见分歧,领导软弱。 克林顿在1992年以压倒优势击败老布什,使民主党12年后重新入主白宫,主要是因为克 林顿在传统的民主党自由主义和共和党保守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路线,其中吸收了改 革福利和严惩犯罪等一些共和党的理念。今年民主党出现了9名总统候选人,民主党主 流派的中间路线受到挑战和抨击。焦点是维持“中间偏左”路线还是更多向自由主义倾 斜,同共和党进一步拉开距离。以前佛蒙特州州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恩为 代表的一些人,批评克林顿放弃民主党的传统立场,大胆挑战民主党主流政见,坚定反 对伊拉克战争和要求废除布什政府减税法案,呼吁回归传统的自由主义路线,表达了民 主党广大基层党员对布什政府保守主义政策的不满。然而,民主党的资深人士认为,迪 恩等人的政见不仅会激起党内路线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把民主党引向自由主义路线,而 且自由主义路线还可能把民主党推向深渊。因为支持自由主义路线的人,在民主党只占 35%,民主党光靠这些人在大选中难以胜出。眼下,民主党没有解决美国面临问题的有 效明确的政策主张,更没有一套对付布什的办法。为此,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提出 ,民主党今年要积聚力量,确定大选主轴,凸出大选问题,并把这些明白地告诉美国广 大选民。
自美国两党竞选活动开展以来,共和党内只有布什一人出马,而民主党方面在前副总 统戈尔宣布不参加竞选后,已有多达9人表示参加竞选。虽然迪恩在第二季筹款750万美 元后,成为民主党9位候选人之最,但是在民主党的候选人中缺乏像克林顿那样能言善 辩、能挑战布什的重量级人物,尚未对布什构成明显威胁。最近,前北约盟军总司令克 拉克将军宣布参选,使民主党的候选人达到10人。在民主党40年来两次大选胜出中,卡 特和克林顿都是温和派南方人,在持有保守倾向的南方广大选民中有坚实基础。而迪恩 却是没有战争经历的自由派北方人,民主党主流派认为迪恩的坚定反战形象,有被视为 向恐怖主义示弱的危险。他们认为其他民主党候选人同样有实力和优势。由于近来美国 大选选情出现变数,民主党人就借机推出新人,克拉克将军此时露头显然是为了迎战布 什。甚至有人鼓动人气很旺的克林顿夫人、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出阵,与布什对 垒。至今,民主党候选人争取党内提名仍处于混战的状态,胜负未定。(注:《中国日 报》2003年8月19日)但是,在美国总统选战中尚有不少不确定因素,有的则可能发展为 民主党的有利条件,因此不能排除像1992年大选中克林顿式的政治黑马后来居上,并最 终胜出的可能性。
(三)目前,共和党略占优势,但美国经济和伊拉克问题等对大选影响重大
从两党竞选态势来看,双方各有优劣,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共和党气盛,但面临不 少变数;民主党势弱,但有机可乘。布什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卡尔罗夫认为,大选“可 能是非常接近的”。(注:英《经济学人》周刊2003年5月31日)但大选的关键因素是美 国经济的好坏。布什总统上任不久,就出现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2001年经济增长率仅 为0.3%,2002年为2.4%,不到战后经济复苏平均数5%的一半。布什政府前两年的经济发 展平均速度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是战后历届总统中业绩最差的。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失业 率从布什上任时的4.2%上升到今年7月的6.4%,为9年来之最,新增失业人数300万,而 失业集中的密执安州、俄亥俄州、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都是两党争夺激烈的地区 。(注:《国际先驱论坛报》2003年7月4日)
美国财政赤字严重,布什连任的前景不容乐观。今年美国预算赤字将达4,550亿美元( 一说4,010亿),2004年将进一步上升至4,750亿美元(一说5,000亿)。民意测验表明 ,75%民众认为赤字是一个大问题,50%以上的人认为布什应负主要责任。(注:《经济 日报》2003年8月15日)民主党将会在赤字问题上做文章。然而,美国商务部公布今年第 二季经济增长率为2.4%,大大高于多数专家预测的1.5%。美国大选问题专家认为,下半 年经济复苏还将加快,第三季3.5%,第四季可达4%。但也有人指出,这次复苏是失业型 复苏”,表面上看好,但对解决就业问题作用不大。此外,还有所谓布什的“软肋”, 那就是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遇到出乎预料的困难。伊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 ,美军不断受袭,伤亡严重。美国国民关注在伊美军士兵安全,美媒体把战后伊拉克的 局面比喻成越南战争,说美已陷入泥潭难以自拔,这一“软肋”威胁着布什的政治前途 ,影响其竞选连任。布什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不确定和不准确的”情报,作 为对伊开战的根据,出现了“情报门”事件,大大损害了布什的诚信形象。
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轨迹表明,布什争取连任还需要打破惯例。一党同时控制行政和 立法部门的局面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只有四次(1952年,1964年,1968年,1980年 )。其中三次,执政党总统争取连任都遭失败。(注:美《华盛顿季刊》2003年春季号) 原因是执政党总统没有任何推卸过失的余地,必须承担全部责任。现坐镇白宫和控制参 众两院的共和党和布什,面临同样考验。有人把2004年美国大选与1992年进行比较,预 言历史将会重演:两个布什在大选前都赢了一场伊拉克战争,也都在大选前面对经济衰 退。老布什因“重外交,轻国内”而败选,小布什如何摆脱与其父同样的命运,人们拭 目以待。
总之,布什争取连任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大选前美国广大选民的主要关心点,也就是 大选的议题是经济还是国家安全,或是其它突发事件。在美国一般民众心目中,共和党 擅长处理国家安全问题,民主党关心社会福利和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如经济情况持续 好转,就业人数增加,布什连任有望。即便经济一般,布什仍会被多数人视为战时领袖 (注:美《新闻周刊》2003年8月11日)而获胜。如经济持续恶化,布什将步其父后尘而 败选。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其重要性超过伊拉克问题。除非美国大选前出现突发性 事件或再遭严重恐怖袭击,民众注意力从经济转移到其它问题。据分析,明年大选将有 40%选民投共和党的票,另40%支持民主党。中间摇动不定的20%选民是两党争夺的焦点 。(注:《查塔努加自由新闻报》2003年8月21日)每当美国处于和平安全的环境时,游 离的中间选民会趋向民主党;而美国面临敌人威胁时,中间选民就支持共和党。
二、美国外交政策可能调整变化,趋于平和并寻求多边合作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自恃国力强盛,实力超群,唯我独尊。为维护和加强世界霸 主地位,美国先后提出“邪恶轴心论”、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推行由共和党 保守派主导的强硬外交政策。“9·11”事件后,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进一步强 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在美国的外交扩张中,其单边主义行径和独断专行的 霸道作风,不仅损害别国利益,激起包括盟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不满和反对,而且也在 美国内遭到尖锐抨击。随着美国总统选举活动的展开,美国内外对美新保守主义外交政 策的质疑和批评日见增多。特别是前副总统戈尔等民主党重量级人物和不少总统候选人 ,都猛烈批评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撰文说,对伊开战是“一意孤行 ”的“一个明显的错误”。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多数人反对对伊开战。前北约盟军 总司令克拉克批评说,对伊开战是战略错误。甚至一些知名共和党人也慢慢地加入了批 评的行列。与此同时,美对外过度扩张,美军全球战线过长,造成美国财政紧张,赤字 严重。不仅美政府已感力不从心,而且美民众开始沮丧和焦虑。美民意专家认为,美深 陷伊拉克泥潭可能“成为严重政治问题”,影响布什连任。由于对布什政府强硬外交的 批评和制约增多,美面临调整政策的巨大压力,“已到了外交政策的十字路口”。美参 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拜登说,美国外交政策的“辩论将变得愈来愈激烈”。(注:《 世界新闻报》2003年8月11日)
美国政治传统是两党保持外交政策的一致性。冷战时期,两党的外交共识是遏制共产 主义。但越南战争破坏了两党的外交共识。现在出现同样情况,美国外交政策正在回摆 至越战前的时期。(注:美《华盛顿观察》2003年4月30日)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布什继 续执政还是民主党人上台,美政府必将继续奉行反对恐怖主义的政策。反恐是美国长期 和艰巨的任务,也是美安全关注的头号问题。两年多来,美推行鹰派路线和强硬外交以 及美在伊战后的困境,给布什政府带来不少现实难题,使得美保守主义外交政策在国际 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和反对,迫使美政府回归两党一致的外交共识。在美国大选年 之际,面对内外困境,布什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强硬的外交政策的得失。为寻求美国 公众的支持,争取总统选战的胜出,美国外交可能出现较大转变,美国外交单边主义会 有所收敛和弱化,开始向多边主义靠拢。美将趋向与国际社会合作,避免采取像伊拉克 战争那样的强硬政策,更多进行代价较小的外交活动,而不采取代价昂贵的军事行动。 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开战时绕过了联合国,如今面对伊拉克的“烫手山芋”,美国不 得不寻求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要求通过一个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让联合国 在伊拉克起主导作用。在朝核问题上,美国过去一直采取强硬态度,近来则表示要坚持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在与盟国关系方面,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呼吁盟国消除分歧, 共同反恐,致力于修复与盟国破裂的关系。这些是对过去两年多来美奉行刚愎自用外交 的“一种矫正”。(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3年7月30日)正如有的美国学者指出 的,“这是务实主义打败了单边主义”。有迹象表明,美国外交政策已开始调整变化。 随着美国大选活动的发展,美外交政策的调整和“纠偏”会更明显。不管哪个党上台, 美国都将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传统。即使布什成功连任,他也会回到“保持均势的现 实主义路线”上来。
三、美国总统选举不会影响中美关系平稳发展
自布什总统上任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冷暖过程。美国对中国的定性从“ 战略竞争者”、“非敌非友”转为“反击全球恐怖主义的同盟者”。(注:《华盛顿档 案》2002年10月28日)两国关系的性质定义从对抗和竞争转为合作和协作。“9·11”事 件后,随着美国政府安全和战略观念的改变,美国确定全球恐怖主义为其首要威胁,而 不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并渐渐调整了对华政策。布什政府把反恐置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最 优先地位。中美在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问题上形成共识,为两国合作开辟了新的领 域,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继2002年10月布什在中美两国克劳福德首脑会晤中表示美 国“不支持台独”之后,又在今年6月埃维昂八国峰会与胡锦涛主席会见时,首次公开 宣布美国“反对台独”。美重申坚持“一中”和反对“台独”的立场,为两国关系的改 善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稳定,高层互访频繁。中美双方在外交、军事 、反恐和朝鲜核问题等领域进行了有效磋商。在反恐和朝核问题上美国更是需要中国的 合作支持,使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得到充实。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积极斡旋促成北京六 方会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美国际战略合作的重要契机。美国一家著名智库在一 份报告中说,现在“两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光明前景是近年来所未有的”。(注:《美国 大西洋理事会美中关系安全委员会政策报告》2002年9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也认为, 中美关系“处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来的最好时期”。可以说,一个相对平稳发展 的中美关系已开始建立,而且不大可能在美国大选年受到太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两国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并不会因两国在 “9·11”后合作反恐而烟消云散。由于中美之间存在根本性分歧,美国对华政策经常 表现摇摆和不一致。两国关系还容易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 由于党派和利益集团的争斗以及“选票因素”,可能会出现干扰中美关系的杂音,甚至 把两国关系作为大选辩论话题。例如,近来有的媒体有意渲染中国在两国贸易中的贸易 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但是,在当前中美关系升温的大气候下,美国反华力量和“ 蓝队”鹰派人士,难以在大选中把两国关系问题“炒热”。
中美建交二十多年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两国关系都呈现先紧 张后缓和的模式,并在维持中稳步发展。每届美国新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都有一段摸索调 整的时间。虽然中美关系常常是利益和矛盾交织,合作与分歧互现,友好和交恶交替, 还有爆炸性的台湾问题,但是中美关系毕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双方具有的广泛共同利益,能够支撑这个复杂而脆弱的双边关系保持稳定,并逐步走 向成熟。
标签:美国政治论文; 美国选举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 民主党论文; 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 伊拉克战争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