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纵向分离研究_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中间投入品究竟应该自制还是外购,是产权学派和制度学派不断争论的话题。然而,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垂直一体化一直是国际制造业的主要运作方式,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最为明显的90年代以后,垂直非一体化则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今,大型跨国公司的制造活动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进行,更多的要采用外包(Outsouring)方式来实现。一些制造业公司越来越发现,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比自己生产可能更有利可图。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福特主义”(Fordist)的生产模式,即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正越来越让位于垂直非一体化生产方式,或制造业垂直分离(Vertical Disintegration)的生产方式呢?

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制造业的垂直分离现象,并极力推崇这种新型的国际垂直分工方式。他们或将这种国际性的垂直分离的优点称之为“万花筒”式的比较优势;或称其为“价值链切片”、“非本土化”、“中间品贸易”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制造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最近Zhang(2004)以企业数据库为样本,以市场容量、地理集中度和交易成本等为解释变量,对中国垂直专业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1]。他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的数据,去验证亚当·斯密的市场容量理论、马歇尔的要素共享理论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并不涉及到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一体化对垂直分离的影响问题。本文则基于投入产出表,对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垂直分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江苏历年投入产出表的信息对相关变量进行计量检验,试图解释贸易一体化与垂直分离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献回顾及相关的命题假说

关于垂直分离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市场规模理论,马歇尔的要素共享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斯蒂格勒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

市场规模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关于分工和福利的论述,后来斯密发展了分工理论,提出了分工能提高劳动技能、缩短转换时间、促进机器革新和地点分工等。马歇尔(1981)通过同一地区同类企业扎堆的知识溢出、劳动联合和要素共享的外部性,提出了要素共享理论,认为要素共享使得中间投入更加专业[2]。斯蒂格勒根据斯密的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容量限制的假说,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的倒U形理论,即幼稚产业应当垂直一体化,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程度提高,成熟产业应当垂直非一体化,到了衰退阶段垂直一体化程度上升[3]。其实,这三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市场规模理论范畴。

交易费用理论,最早起源于科斯对企业边界的论述。科斯认为,如果企业内部初始生产成本大于外部购买成本,企业从外部购买、自制还是外购取决于内部组织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后来,威廉姆森(1996)利用资产专用性[4]、Grossman & Hart(1986)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从不同方面对垂直一体化进行了研究[5],在此基础上Grossman & Helpman(2002)对各种理论进行了综合[6],垂直非一体化理论日益完善。

从分析方法上看,市场规模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区别是:市场规模理论采用了非一体化分析方法,从企业完全一体化入手,试图解释为什么企业的生产过程能够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并通过市场机制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集中于有限的生产活动能够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相反,交易费用理论采用一体化分析方法,从企业完全专业化入手,回答企业是否有必要并且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垂直一体化,该理论的最新发展集中于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边博弈关系。

相对于交易费用理论来说,市场规模理论虽然有逻辑的和历史的优点,但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上,无论是市场规模理论,还是交易费用理论,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体化方法是合作博弈方法,非一体化方法是非合作博弈方法。虽然两者都强调垂直分离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但尚缺乏实证方面的支持。

垂直分离缺乏实证方面研究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数据的不可得,另一方面由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生产组织方式相对稳定,学者研究的较少。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企业间的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场的扩张效应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成为企业垂直分离的重要驱动力,为垂直分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关于垂直分离的动因,可以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来说明。技术方面,企业究竟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取决于产业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工艺上的可分性。如果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在技术工艺上或机器设备的使用上具有较强的不可分性,必须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进行,企业将采取垂直一体化方式;如果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工艺或机器设备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可分性,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够由不同的企业分别来承担,企业将采取非一体化生产方式。一些加工和装配制造业,比如纺织服装和机械电子等行业,技术具有很大的可分性特点,这些行业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订单多,从事代工(OEN)活动,垂直分离与技术可分性有较强的相关性,故有假说1:垂直分离程度与技术可分性正相关。

技术可分性只是垂直分离的必要条件之一,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市场因素。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垂直分离很大程度上与贸易一体化程度有关。就是说,当国际分工细化到产品内分工时,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集中于核心业务的需要,将一些非核心的产品生产和工序外包出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承接了大量的外包订单,从事加工贸易。贸易一体化程度越高,表明中间品贸易被重复计算的次数越多。中间品贸易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商品贸易的一个很大份额。中间品贸易越多,意味着企业(目前主要是外资企业)利用中间投入从事加工装配或代工活动也越频繁,垂直分离程度也越高。正如Feenstra(1998)所描绘的,经济全球化中贸易一体化与垂直分离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随着中间投入品贸易比例的上升,垂直分离程度也在提高[7]。因此,中间品贸易的迅速上升,可以解释制造业垂直分离这一重要现象,中间品贸易一体化与垂直分离之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故有假说2:垂直分离程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正相关。

贸易一体化还会通过行业外向度影响垂直分离程度。行业外向度与贸易一体化分别从两个不同侧面反映商品的进出口情况,前者反映商品出口交货值在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构成情况,后者主要反映进口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构成情况;前者侧重于产出,后者联接了投入和产出两端,二者结合反映了垂直分离的进口投入和产出出口情况。行业外向度越高,表示商品出口份额占商品总值的比例越高,垂直分离程度越高,故有假说3:垂直分离程度与行业外向度正相关。

同样,贸易一体化通过资本化程度也可以影响垂直分离程度。在进出口贸易中,进口的中间品可以用于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其中投资品在产业链中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拉动效应大,在投入产出表中的循环积累效应明显。而消费晶的产业关联度较低,在投入产出表的循环积累效应不明显。相对而言,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和金属制品的进口投入除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外,更多的是用于消费品的生产,而化学工业和机械电子更多的是用于资本化投资。沿海地区多年来投资晶的进出口贸易在不断上升,是推动垂直分离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有假说4:垂直分离程度与资本化程度正相关。

垂直分离程度还要取决于交易费用。按照科斯的解释,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发现投入品价格的成本、协商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履约成本等。封闭经济中,交易费用的计量,可以用市场化指数来替代(注:市场化指数包括:(1)地区经济中政府势力的大小;(2)经济结构,主要指非国有部门的成长状况;(3)地区间贸易壁垒;(4)要素市场发展状况,包括要素的流动性;(5)法律框架等。)。[8]开放经济中,还要考虑贸易摩擦成本及反倾销诉讼费用等。中国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产品的出口大国,一些低劳动力成本的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出口,屡次遭到国外的抵制和反倾销的起诉。对外贸易的壁垒越高,交易费用越大,垂直分离程度越小,故有假说5:垂直分离与交易费用负相关。

影响垂直分离的因素除了行业的技术可分性、贸易一体化程度及由此派生的行业外向度、资本化程度外,还有交易费用、市场规模、地区间的要素共享、市场容量、行业的生命周期等,不同的因素对垂直分离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因素在Zhang的文章中已有实证,本文的实证则重点考察贸易一体化及其派生指数对垂直分离的重要影响。

三、垂直分离指数的测量及现状描述

(一)垂直分离指数的测量方法

目前尚无专门的垂直分离指数的测量方法,因此在测量垂直分离指数时,我们借鉴测度垂直一体化和垂直专业化指数的价值增值(VAS)法[9]和投入产出表(I-O)法[10,11]。虽然VAS法存在易受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和最终产品相对价格影响的缺陷,而且方法较为粗糙,但由于该法数据容易获取,也便于进行实证,因此其运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这里所定义的垂直分离指数(VDI)是指中间投入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比值,而销售收入是中间投入与价值增值之和。因此,垂直分离程度就等于1减去价值增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VDI=M/Y=I-VA/Y, (1)

式中,M代表中间品投入,VA代表价值增值,Y代表销售收入或产出。

通常,一个企业越靠近下游,中间品的投入比例越高,垂直一体化指数越小;越是在一个行业成长的早期阶段,垂直分离或垂直分离指数越小。相对价格也会影响垂直分离指数,价格上升,VA上升,VDI减小。因此,实证研究中,我们尽量排除采矿业和公共事业部门,专门研究制造业。

I-O法则基于这样的思想:当进口中间品被用于生产商品出口时,就出现了生产的垂直非一体化。因此,衡量垂直分离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在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比例来反映:

VD=(进口中间品价值/总产出)×出口价值(2)

对每一个经济体(如某个国家、地区、产业或企业)来说,如果其总产出全部用于出口,则其VD值就等于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价值(由于国内消费和投资活动的存在,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如果进口的中间品全部用于生产国内消费品,即出口为零,则VD=0;如果仅仅利用国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生产出口品,而不进口任何中间投入品,则VD=0。

一个国家或地区垂直分离总量VDk可以表示为(其中k表示某国家或地区,i表示该国或地区的某产业):,这样该国或地区总出口中的VDI程度就可以表示为:

其中μ为1×n维元素为1的向量,为n×n维进口系数矩阵,X表示n×1维出口向量,n是产业部门数目,是各产业部门出口之和,中元素表示一个单位j部门产出量需要来自i部门的进口投入量。因为进口投入品可以被用于某一部门,该部门的产出再被用于第二、第三部门作为中间投入……直至最终体现在出口商品中,这样,进口投入品在作为出口品被排除出国内经济体系之前,可能会在国内经历许多阶段的流通。考虑到进口投入品的所有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循环利用效应,我们可以得到计算总出口中的VDI份额的一般公式是:

各符号含义同上,I是单位矩阵,是n×n维的国内系数矩阵,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表示各部门进口中间品成为最终出口品之前,在第2、第3……第n阶段体现在国内产出上的一种直接和间接的循环利用效应。因此,上述公式允许商品出口前在国内经济的各个部门循环流通,甚至包括服务部门。

表1 基于I-O法的垂直分离指数

年份 行业全国 江苏 上海

1997所有行业 0.256

0.313

-

制造业

0.289

0.324

-

2000所有行业 0.279

0.340 0.335

制造业

0.312

0.351 0.341

2002所有行业-

-0.359

制造业 -

-0.360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历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全国为17部门,江苏、上海为40部门,-表示资料不可得,未能计算。

(二)垂直分离状况的现状描述

现在以全国、江苏和上海近几年投入产出表为例,利用公式(5)分别计算垂直分离指数,得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的垂直分离指数较之于江苏和上海明显偏低。从时间序列来看,各地区垂直分离程度在上升;从地区间对比来看,江苏垂直分离指数较之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明显偏高,并且略高于上海。由于数据的不可得(也由于运算量非常之大),我们只计算了有限年份的垂直分离指数。在计算VDI时,部门划分越粗,同一部门内就可能出现有的企业进出口都很多,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进出口,有的企业进口多出口少,有的企业进口少出口多等复杂情况,影响计算的精确性。

表1的数据太少,不方便进行实证,为了进一步对垂直分离状况做出判断,我们仍以江苏投入产出表为对象,分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子等五个大类行业,结合公式(1)分别测算垂直分离程度,其结果可以用趋势线表示(图1)。

图1 主要行业进口投入与中间使用比值趋势线

图中各类制造业的进口投入与中间使用的比值呈上升趋势。虽然在1995年出现了弯折,但1995年以后这种上升趋势较明显。这与Zhang的解释是一致的,主要是由于1995年改变了统计口径,调高了规模以上的企业标准,使更多采用垂直分离生产方式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统计之外。

垂直分离不仅表现为制造业进口投入占中间使用比例的上升,还表现为制造业进口投入占从本国其它地区流入比例的上升,其趋势线用图2表示。与图1相似,图2中也出现了“1995现象”,但在1995年弯折以后,还是表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可见,垂直分离程度在逐渐上升。

图2 主要行业进口投入与本国地区间流入比值趋势线

四、垂直分离相关性的计量检验

(一)模型构建和数值计算

根据前面的假说和描述,可以建立如下的线性计量模型:

式中:代表垂直分离指数,定义为中间投入与总产出的比值,即VDI=中间投入/总产出;代表贸易一体化指数,表示进口投入与进口投入和本国地区间流入之和的比值,即ITI=进口投入/(进口投入+本国地区间流入);代表行业外向度指数,表示商品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值,以及商品出口交货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加权平均,即El=(a*商品出口交货值/商品销售产值+b*商品出口交货值/商品增加值)/(a+b),且a+b=1(本文取a=b=0.5);代表资本化指数,表示资本形成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及最终总消费之和的比值,即CI=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总消费);代表行业的工艺特点和技术上的可分性,主要是根据行业的工艺可分性程度分别赋值;代表交易费用指数,按照市场化指数、贸易摩擦及可能遭受反倾销的诉讼费用,结合时间序列,对行业加权评分。为随机误差项。

我国的国际制造业以长三角为龙头,长三角的制造业又以江苏为代表,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故本文实证以江苏制造业为例。按照上述各变量的定义,分别对所有行业和制造业整体行业以及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子等主要细分行业各变量分别计算数值。(注:数据均取自各年度的《江苏统计年鉴》和《江苏投入产出表》。)图3是整体行业VDI和ITI的趋势线,虽然1995年出现了拐折,但二者递增的趋势是明显的,这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基本假说。

(二)计量检验及结果解释

以VDI为被解释变量,首先分别对各年份所有行业和整体制造业进行OLS回归。由于样本容量太小,没有通过检验。现在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子等五个代表性行业,再以VDI为被解释变量,其它变量为解释变量,依次进行OLS回归。回归的结果与前述各假说基本一致,表2给出了部分的回归结果。

图3 1987~2000年江苏整体行业贸易一体化和垂直分离趋势线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模型中ITI、EI等都较好地通过了计量检验。说明贸易一体化、行业外向度等能够较好地解释垂直分离,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当将ITI、EI和CI同时引入模型时,CI没有通过检验;如果引入变量TS,则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较好地通过了检验;当将变量TCI再引入模型时,所有的变量也能通过检验。考虑到对TS和TCI赋值的主观性较大,我们又分别将TS和TCI当作工具变量引入模型,结论基本没有大的改变,故未列出。

我们还试图对样本数据按Panel Data模型进行了OLS回归,由于年份太少,没有通过检验。当将VDI、ITI、EI和CI等变量分别取对数引入模型进行OLS回归时,显著性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

从上述检验的结果可知,以VD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ITI为被解释变量时结论类似),其它各变量为解释变量时,计量的结果支持了前面各假说。表明垂直分离程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及由此派生的行业外向度、资本化程度高度正相关,与技术可分性正相关,与交易费用负相关。

五、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经济全球化中垂直分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假说,并利用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数据进行了OLS回归。检验的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基本假说,表明垂直分离可以用贸易一体化及由此派生的行业外向度和资本化程度等多种变量来解释。这一结论的经济含义是明显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一体化,而贸易一体化又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垂直非一体化。长三角(珠三角类似)贸易量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中间品贸易量的上升,而中间品贸易是垂直分离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本文的计量结果为我国贸易一体化与垂直分离两个重要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当然,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一,在数据处理上,要探索如何减小因统计口径和统计项目的调整而带来的误差;第二,对于影响垂直分离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技术可分性、交易费用等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进一步区分垂直分离的行业特性和时间差异;第三,收集更多地区的投入产出表,突破常规的OLS计量手段,利用Panel Data模型分行业进行检验;最后,要采集企业数据,对垂直分离的跨国企业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表2 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相关性计量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

标签:;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纵向分离研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