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_宜居城市论文

北京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路径论文,城市论文,宜居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2-001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2.00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新的总体规划定位中去掉“经济中心”这一提法,目的就是要避免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居民生活条件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在新规划中,北京首次提出将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城市”,但究竟如何将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这是一个存在着很大分歧的焦点问题。目前,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宜居城市内涵、影响因素、判别标准、综合评价模型、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提升对策研究等。国外Evans P[1]、Hahlweg D[2]、Timothy D Berg[3]等提出宜居城市的内涵及界定标准,以上学者对宜居城市的定义大多包含自然环境、城市形态和市民生活等方面,但对宜居性和宜居城市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宜居城市评价方法方面可划分为主观评价方法[4]和客观评价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主要通过 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建立定量指标体系[5]。国内城市宜居性判别标准方面,袁锐提出城市宜居性判定的6大标准,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城市社会和谐程度、城市文化丰厚程度、城市生活舒适程度、城市景观宜人程度、城市公共安全程度[6]。在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面,周志田,王海燕认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至少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市民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来体现,并据此设计了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0个城市的适宜人居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分析[7];孟斌,尹卫红等利用近万份的实地调查问卷,采用空间插值、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区宜居城市满意度的总体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性[8];余猛,吕斌以典型传统旧城区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在总结其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东城特色的宜居城区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并对东城宜居城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9];谌丽、张文忠等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水平和各要素进行了评价[10]。从以上综述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学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模式基本是一致的,在建立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或者问卷调查对城市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关于宜居性空间差异性研究较多,针对性提升对策研究较少。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及模型,选取北京城六区及周边重要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活北京”、“安全北京”、“健康北京”、“舒适北京”、“便捷北京”的宜居之都建设模式,对北京市城市宜居性进行空间分异评价并针对性提出以“六化北京”为基础的宜居之都建设路径。

1 研究区范围及数据来源

2010年北京市对城市行政区域进行了合并调整,将崇文区及东城区合并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成西城区。为了提高研究的精度及典型性,本研究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六个城区为研究对象,同时,为了反应北京市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将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居住区以及未来重点建设区域大兴黄村、亦庄新城和通州新城纳入研究区域。以上区域面积约为1400k,涉及130多个街道(乡、镇),常住人口约为1200万人,是北京经济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涵盖了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本研究发放问卷8000份,实际有效样本6971份,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了解公众对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内容、重点的需求。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常住居民,按照国家人口普查统计标准,仅包括居住在北京半年以上的居民,不包括短期停留或来京旅游以及务工不足半年的居民群体。第二,调查方式以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具体又采用等距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性别、年龄)抽样、方便抽样(社区拦截)等多种抽样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其目的是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以及广泛性。

2 研究方法及指标建立

2.1 宜居北京判别标准

本研究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生活方便、居住安全、出行便捷、环境舒适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空间合理的紧凑城市。包括合理的人口聚集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态绿地空间、未来备用空间等;第二,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环保低耗的城市。城市产业发展应该是低能耗、水耗以及低污染物排放的综合集聚系统;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社会公平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公平的购物空间、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社会保障、公共绿地等服务设施;第四,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居住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制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等;第五,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交通便捷的城市。居民能方便地出行,城市能够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第六,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环境舒适的城市。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干净的街区,远离各种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等的伤害[11]。

2.2 宜居北京评价指标及权重

基于对宜居城市内涵及判别标准的分析,本研究确定的北京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分别为生活北京、安全北京、健康北京、舒适北京、便捷北京,每个一级指标分别包括四个二级指标(表1)。基于专家打分法,研究确定每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0,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5。

2.3 宜居北京评价模型

2.3.1 分街道宜居性评价模型

为了能够对各街区单元的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分要素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得出分要素、分街道分指标评价分值。各个分指标的分街道满意度评价统一采用以下公式:

3 北京城市宜居性测度及空间特征

3.1 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分异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范围内北京市130多个街道的调查,得到有效问卷共计6971份,基于宜居北京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北京城市宜居性评价的满意度平均值为65.8,说明居民对北京作为宜居城市基本上是认可的,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将区内满意度得分按照51.9-59.9,60.0-65.5,65.6-69.9,70.0-75.0四个等级划分,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宜居性呈现点状而不连续的总体空间分异格局,城市宜居性较高的地区包括长安街街道、金融街街道、西长安街道、来广营街道、常营地区、黑庄户地区以及西部的西北旺街道、四季青街道、云岗街道等。宜居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四环以东以及研究区西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具体包括东坝地区、十八里店地区、南磨房地区、豆各庄地区、上庄镇、温泉镇、古城街道等(见图1)。

图1 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空间分异格局

Fig.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Beijing

3.2 北京城市宜居性分指标特征

在分指标评价方面,“生活北京”满意度得分为70.6,是城市居民最为满意的内容;“安全北京”满意度得分为68.4,城市居民仅对北京市社会治安层面比较满意,对城市防灾宣传、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以及体现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各项要素等还很不满意;“健康北京”满意度得分为61.1,是各分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一项,居民认为对健康北京建设影响最大的是汽车尾气产生的污染;“舒适北京”认可度也较低,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居民对居住区及周边地区的绿地建设比较满意,但对建筑密度最不满意,对社区文化氛围及公共空间建设满意度也较低;“便捷北京”满意度得分为65.8,通过对交通便捷性二级指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交通拥堵是“便捷北京”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不通畅是居民心中难以抹去的心病,也是本次调查中居民最不满意的要素之一(见图2)。

图2 北京宜居性分要素评价得分图

Fig.2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Beijing

3.3 北京城市宜居性分指标空间分异特征

3.3.1 “生活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利用居民对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满意度的综合评价结果作为“生活北京”建设的评价标准。本研究的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四大部分。基于对问卷调查数据空间分异格局分析得出,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四环以内,但四环内部东南部地区满意度较低,主要包括十八里店地区、小红门地区、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方庄街道等。四环之外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主要包括高碑店地区、望京街道、大屯地区等。五环之外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包括长辛店镇、云岗街道、王佐镇以及黄村镇等,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及日常购物设施满意度较高。北五环北部和东五环东部地区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较低,尤其是东北五环两侧地区,为研究区范围内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最低的地区。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处于中下等水平的街道单元主要包括上庄镇、西北旺镇、回龙观镇、温泉镇及五里坨街道等(见图3)。

图3 “生活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Fig.3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Beijing

图4 “安全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Fig.4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afety Beijing

3.3.2 “安全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从基于问卷调查的居住环境安全性满意度空间差异格局来看,以长安街为界限,北部城区明显高于南部城区,城中心和城市北部地区(北二环到北五环内),尤其是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的北部地区,安全评价性相对五环以内的地区较高,这主要得益于随着奥运主场馆和奥运公园及其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警务配置等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成为北京市居住环境安全性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西部的石景山区附近以及海淀区的部分区域也是目前北京市是安全性评价较高的地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居住环境的主观判定性具有内外有别、南北差别较大的特征,这一特征与北京市城市建设布局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人群的空间分异特征有关(见图4)。

3.3.3 “健康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针对研究区范围内汽车尾气、垃圾处理、噪声管理等健康北京分指标调查分析,发现汽车尾气污染是对健康北京建设影响最大的因素。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在空间方面呈现出中心城区满意度低,外围地区满意度高的“中心—外围”格局。汽车尾气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内,二环与三环之间居民对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评价较低,尤其是东二环及北京-通州方向最低,同时这也是交通较为拥堵的路段。四环之外居民对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相对四环以内较高,尤其是西南、西北及东南地区最高,这说明这些地区的汽车尾气污染相对较轻。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最高的地区为研究区域内的通州部分区域、云岗街道、长辛店镇以及西北部的苏家坨镇、上庄镇等,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区域机动车数量较小,另一方面本区域交通畅达性较好,这些都是汽车尾气较少的原因(见图5)。

3.3.4 “舒适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对绿地覆盖率、建筑景观状况、建筑密度以及区域文化特色空间分异分析,利用加权法综合分析研究区范围内居民生活舒适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以长安街为界限,绿地覆盖率呈现出南部城区高于北部城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格局。四环以内为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舒适性低值区,尤其是四环以内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舒适性满意度最低。四环以外生态环境舒适性综合评价值均较高,尤其是西南部和五环外的东部地区。西南部地区临近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条件较好,而四环与五环之间作为北京市第一道环状绿化隔离带,绿化状况较好,所以四环以外尤其是五环以外的生态环境舒适性较好(见图6)。

图5 “健康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Fig.5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Beijing

图6 “舒适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Fig.6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fortable Beijing

图7 “便捷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Fig.7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ient Beijing

3.3.5 “便捷北京”空间分异特征

基于对路网密度、公交设施建设、日常出行满意度、通勤便利度四个指标加权分析,得出研究区范围内交通便捷性满意度平均值为65.2,是各个评价指标中的较低值。从出行满意度的时空分异格局来看,以长安街为界限,六城区中北部地区居民出行满意度明显高于南部城区,尤其是五环以内的东南部地区出行满意度相对北部城区稍低。郊区居民出行便捷性呈现很大差别,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的出行便捷性最差,大兴和亦庄便捷性较好,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大兴区及黄村地区的社区建设比较成熟,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同时,亦庄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京津唐高速公路,在私人交通工具占据较高比例的基础上,交通相对比较方便(见图7)。

4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提升路径

基于以上居民对北京宜居性建设现状的主观评价及存在瓶颈分析,本文提出以“六化北京”作为未来北京“宜居之都”的主要建设路径。具体包括:

4.1 空间合理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基础

北京是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的城市,占全市总面积8.15%的城六区,承载了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几乎全部市级以上的功能。城市功能要素的高度聚集导致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给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人口及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增加了北京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更增添了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难度,因此合理分流过度集中的人口及产业,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是摆在建设宜居北京眼前的一个关键,也是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基础。区域层面建议尽快建设首都经济圈,通过营建首都经济圈整合区域空间结构,依托首都及圈内各城市的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北京市域层面建议在“十二五”期间,逐渐减弱主城区居住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保留有特色的居住社区作为城市文化传承载体;在保持原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打造通州新城副中心和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有效整合亦庄、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其建设成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和对外辐射合作的重要承载区。

4.2 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前提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环境有重要影响,产业生态化问题不解决,“宜居型城市”的建设将难以落到实处。未来北京产业生态化建设重点包括: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新突破,加大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点企业、产品与技术;强化并充分利用首都财政金融等经济决策和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大力提高金融服务尤其是高端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以文化产业创新提升首都经济,把文化发展作为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4.3 社会公平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重点

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平衡、和谐和稳定,是任何社会都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建设宜居北京要突出宜居城市的“公平表征”,就目前北京市公平建设现状来讲,具体体现在房价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建议以宜居社区推动北京公平化建设,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体空间,具有行政管理推进优势。从政府工作角度,适时推动创建宜居社区示范工作,推进社区在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的深化和细化,结合社区内公共设施和开敞空间的建设,与规划及建设部门联合,以社区规划带动社区公平示范工作的开展,让居民更深刻的了解并参与到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工作中。

4.4 居住安全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关键

纵观中外城市发展进程及历史,城市的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每个居民安全、自由的基础上,提供较好的就业及发展机会,这才是城市建设的根本所在。本次调查发现,除了治安和交通安全外,居民在安全教育和应急能力方面表现出不了解和不满意。因此,“安全北京”建设应重点放在安全教育上,将安全教育纳入各级教育体系,从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教育系统到社区街道、各级政府均有义务、有责任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培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只有这样居民才能切实感受到城市安全带来的舒适和宁静。

4.5 交通便捷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载体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来讲,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必然的选择。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对公共交通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有效改善了城市公共交通状况,但已有的轨道交通在连接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便捷程度方面还不能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需要。地面交通方面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建设宜居之都的重中之重。未来建设“便捷北京”建设的重点是:推进居住小区与轨道交通之间的连通性建设,加强点对点(居住地、工作地、消费地等)之间的快捷联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在城市边缘区增加建设小汽车与公共交通换乘的停车场,方便并引导居民进行换乘,缓解中心城区的地面交通压力。

4.6 环境舒适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核心

“舒适北京”及“健康北京”是居民最不认可的宜居内容,但优美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建设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关村及CBD地区由于建筑物密集、交通拥堵以及汽车尾气污染较为严重等因素,造成这两个地区的宜居满意度较低,近期应优化这两个地区的居住功能布局,选择适宜地段进行居住功能布局。未来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城和居住区建设中,应实行居住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听证会制度,只有通过了听证会,才能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保证居住环境的健康性,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标签:;  ;  ;  ;  

北京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_宜居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