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93-01
一个人从小到大,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到社会,作文总是十分重要的。你要说话、交际、写报告、通书信、订合同,要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离不开作文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去做。而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几年,我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写作也是一样,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能在作文起步阶段写作积极性就受到挫伤,否则将会对他以后的写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写作自尊心受创的孩子,将会视写作为一种负担和痛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小心翼翼地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保护他创作的积极性。
二、细心呵护,无忌童言蕴灵性
俗话说“童言无忌”,学生作文常常出现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要细心呵护。如:“她泼辣的样子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太阳得了多动症,每天不停地从西边蹦到东边,又从东边蹦到西边。” “他找遍了全身,就差点没把自己倒挂起来抖一抖。”“有了电脑,我走火入魔,整天不做作业不睡觉。触犯了家规,母亲大人喝令查封。”“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这些濡染了习作主体“感情色素”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公式”,显得那样飞扬灵动,富有韵致,尽管这种闪光没有焰火之势,只有萤火之微。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唯如此,才能让孩子敞亮心扉,释放他个性和灵气。
三、丰富生活,抓准引导时机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生活丰富,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1.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捕捉写作素材。比如“贴鼻子”游戏、“吹鸡毛”比赛、新年联欢会、班级小组篮球赛、“我敬佩的课本人物”演讲比赛……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引导他们习作时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血有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收听广播、电视也是丰富生活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有些教师和家长会这样错误地认为,学生看电视、听广播只会使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实不然,这样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还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另外,听记作文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一种好办法。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文质精美的文章,读给学生听,然后学生根据听到的记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欣赏了佳作,还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看。“我手写我见”,就是说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事物、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完整地记录下来。平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活动(有条件的家庭还带领孩子外出旅游),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通过参观、访问、旅游,学生们写出了“白雪皑皑,高入云宵的珠穆朗玛峰;碧波荡漾,神奇秀丽的漓江山水;驼铃叮铛,黄沙似海的塞外风光;河网纵横,青翠如染的江南平原……”这样的佳句。
4.想。古人云:“辞以情发。”学生参加了一次活动,读完了一本书,看了一次比赛,经历了一件事情……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想。教师应及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写作时就会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四、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自我检省,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而是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客观标志。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的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赏与写紧密结合,注重先赏后写,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闻明良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习作论文; 教师论文; 才会论文; 语文论文; 目标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