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系统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系统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语文教育与人类文明同步。语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人工系统,它由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特点。
语文学科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它由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组成,必须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整合。
一
语文教育系统是指培养人接受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输入或输出信息能力的一切社会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即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教育的一切社会活动。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必须与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大教育相适应。按照这种观点透视分析语文教育的性质、内容、过程、功能、目标,就是大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的系统观点。
首先,语文教育系统观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终身接受语文教育。小语文教育观把视角局限在学校语文教育范围内,其结果是受教育者离开学校,甚至离开语文学科教育之后,就失去了接受语文教育的自觉意识,面临语文知识、技能的需要时便束手无策。终身语文教育观点认为,语文教育系统应该包括语文教育的一切方面,学校语文教育是其主体,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建立新的语文教育体系的主要根据和原则。
其次,语文教育系统观高度重视语文继续教育。它是系统的要素之一,是语文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语文教育的延续和提高。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传媒方式不断更新,尽管如此,语文是信息最根本的承载体。学科语文教育只能教给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远不能适应个体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社会需要。语文继续教育使得一切人才运用语文时摆脱了职业局限,为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融提供了可能。现在,语文教育之所以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育发展成为其他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普通的和职业的结构形式,实现语文继续教育,就是为了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适应经济发展不同需求主体对不同层次语文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语文教育系统把语文继续教育纳入自己的范畴,就是为了使语文教育更加适应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确定我国语文教育新走向的有力根据。
再次,语文教育系统观认为,语文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语文教育不仅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情感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教育具有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本体功能,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所以精神文化是我们把握和确定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依据,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目标、范围就是精神文化选择性投射。因此,语文教育决不仅仅是培养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文化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作用。
总之,从系统观点出发,语文教育应该是人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素质教育。它具有四个特点:
(一)整体性。首先,语文教育是历史的产物。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总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创新的结果。旧的语文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总是在人类总体和个体的发展中,随着社会需要逐步更迭以至消亡,代之以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语文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这样,人类总体语文教育和个体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语文教育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整体,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系统。
其次,语文是信息的基本载体,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一方面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必须学会掌握这个工具,从生到死运用这个工具,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语文教育;另一方面,个体在其生命的历程中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个性,接受语文教育或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呈现为一种生命现象。这样,终身语文教育就把语文与现代人联系起来,打破传统语文教育的封闭性,形成了现实世界中个体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二)层次性。层次是复杂系统中的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没有层次就没有系统,系统层次由于等级差别而形成。语文教育系统也是这样,它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三大层次构成。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现代语文能力的人才,并且使人才结构合理化,素质层次化。系统的高层次是由低层次生成的,在生成过程中,低一级层次并未消失,而且继续发挥功能,为高一级层次生成奠定基础,转化为高一级层次,形成一个连续性的、不断发展的、活的整体结构。例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系统中是最低层次的,它是全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一方面向劳务市场提供具有一定语文能力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层次输送有一定语文基础的人员。语文教育的层次化向社会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三)开放性。语文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层次。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向外部环境开放,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如果完全自我封闭,系统就不复存在;如果只向外部某一系统开放,就会造成信息的垂直流动,失去了横向联系,甚至成为那个系统的附庸,无视语文教育系统的全方位开放性,只接受外部环境的某种单向控制,其结果就丧失了语文教育的自觉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语文教育是基础,其他学科,包括继续教育中与之临近的学科门类是最贴近的外部环境。如果语文教育自我封闭,割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那么受教育者就难免知识单一,缺少个性,思维品质不健全,所以,忽视语文教育的开放性,人为地“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割断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联系,只能造成语文教育系统的功能萎缩。
(四)最佳性。复杂系统一般都具有自稳、自律的功能,不完全依赖外部环境,而是在与外部环境交换过程中保持平衡,呈现出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结构。语文教育系统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具有保存、传递、活化其他社会系统的功能,并呈现出正负两方面的形态。例如,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过的某些严重时期,语文教育几乎濒临消亡,动荡了原有的系统结构,但是决不可能完全消亡,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间断,学校语文教育也仍然保存了识字、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形式的教育。这就是语文教育系统自稳、自律不可逆转的功能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当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中的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清醒地被人们所认识,这样就逐步形成并逐步完善语文教育的体系,语文教育系统历史地形成了它的最佳结构,实现其最佳功能。
二
语文教育系统是由各个部分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络结构:从纵向构成看,包括语文终身教育的各个等级,即学前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继续教育;从横向构成看,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系统观点认为,要素就是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是构成系统的实体,没有要素就没有系统;要素是系统的要素,没有系统也就没有了要素。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各要素具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即系统的结构,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使系统获得各个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新质和整体功能。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的关系也是如此。语文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特质决定了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家庭语文教育的双向耦合,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同时,终身语文教育的观点告诉我们,个体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家庭与社会语文教育,在结束了学校语文教育之后还要接受家庭与社会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系统要素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且具有层次性的组合关系,形成特定的结构。根据系统的观点,我们把这种层次组合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社会语文教育
个体的发展始终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体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社会发展的历史又是个体发展的总和。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学习,还取决于向社会语文学到了什么,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语文教育处于语文教育系统的最外层,具有广泛性、动态性特点。
1.广泛性。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人们在信息传播中运用最频繁的手段、最基本的工具。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是社会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人际传播的方式很多,例如交谈、演说、打电话、写信等。除了写信是书面语文形式以外,其余都是口头语文形式。我国是多方言区,因此,推广普通话就是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人际传播因场合、对象不同,还有一个正确使用语体的问题。并不是每个现代人运用语言都能做到切合语境,使用得体的。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为媒体传播信息,人们在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同时受到语文教育,而且因其手段的现代化更具有广泛性,是全方位的社会语言教育。组织传播由于文种、用语的特殊性、传播对象的稳定性,与前二者相比,传播面积要小一些,但对语文运用能力的要求却更高,要求语言更准确、更精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文教育。
2.动态性。社会语文教育处于语文教育系统的最外层,不仅与教育系统的其它子系统发生联系,而且直接与外部社会环境相联系,因而显得十分活跃。社会变革会直接而迅速地反映在社会语文教育之中。马克思说过: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语言。这些变化都要求社会语文教育与之相适应。新的语汇、句法形式不断出现,丰富了社会语文教育的内容,改变着社会语文教育的目标。这种情形其正面影响是,社会语文教育能够从社会变革中吸收养分,获得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负面影响是,当社会系统发生巨大的变革时,传统的语言教育系统会受到冲击,固有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会遭到破坏,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发生紊乱。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会造成语文教育断层,全民语文素质下降。社会语文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古至今,语文教育系统因其表层结构动态性特点而遭到破坏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中层结构:家庭语文教育
从个体发展过程来看,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语文教育是社会语文教育和学校语文教育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在很大程度上,家庭语文教育与个体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语文教育有继承性和中介性的特点。
1.继承性。一般地说,个体相处关系最密切的是其家庭成员。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语文教师。从婴幼儿时代呀呀学语起就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以后入学直至走向社会,仍然少不了与家庭成员口头和书面的交往,可以说,家庭语文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并持续在个体一生之中。同时,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这种相互之间的语文教育、学习内容生动、形式活泼,没有刻意使用语文工具的重负,但是,由于各个家庭的语文素养不同,这种教育、学习,往往是不够规范的,这就会因为某种家庭习语延续下去,影响个体的语文水平。而且,家庭的文化氛围对个体的语文素养也要产生很大影响,家庭成员的气质、性情、语言风格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个体的语文习惯之中,甚至代代相传、继承下去。
2.中介性。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关系是社会中最普遍的,维系得最久的关系。家庭语文教育蕴藏着许多社会语文教育和学校语文教育的因素,家庭语文教育又直接地联系着社会、学校语文教育,并因此成为二者之间的中介。婴儿初生就坠入了社会关系网络中,从小就通过父母学习语文,进而了解社会。家庭语文教育是社会语文教育的一种折射。社会通过家庭凭借语文工具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品格、审美趣味的教育,并随之进行语文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家庭语文教育为个体接受学校语文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精神准备,学校语文教育使个体逐渐形成了正常的语文学习心理,掌握了语文工具;个体随着所受语文教育的深化,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把所受的学校语文教育又带回家庭,在家庭成员交往中共同提高家庭语文教育的水平。
(三)深层结构:学校语文教育
深层结构决定整个语文教育系统的质。学校语文教育应该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系统的核心。学校语文教育不仅为个体打下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语文基础,培养必须的语文能力,而且是提高全民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是规范化的语文教育。具有规定性和选择性特点。
1.规定性。学校语文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开发智力,并随之进行思想品格教育,培养道德情操,锻炼体魄胆识,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学校语文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自觉行为。这种规定性的正面意义在于使其自身相对稳定,并积极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语文教育,实现系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并具有抵制社会语文教育和家庭语文教育中某些副作用的功能。规范化的学校语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继承文化遗产,清除语文垃圾。其负面意义是,由于规定性所具有的自控、自稳功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封闭,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更新语文教育观念,进一步走向开放,打破由于自控、自稳而产生的滞后稳态平衡。此外,学校语文教育向外部环境开放,必须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家庭的反馈信息,对内自控、对外选择,保持动态平衡,使这种规定性不断科学化、合理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选择性。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最能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它的变化能够改变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学校语文教育在自控、自稳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具有选择性的。这里所指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语文学科教育之外的环境,即校内环境。
首先,必须选择课外语文活动作为对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如学生的课外语文读物,各种读书报告会、讲演、朗诵会、板报、剪报札记,以及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和口头讨论、文字宣传等社团活动。课内语文教育必须向课外语文教育延伸,走向生活。使学生从中得到的新鲜的养分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开拓视野、增加兴趣,提高认识能力,获得更多的操作实践。其次,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都具备语文教育的因素,语文是其他学科传授知识、进行思维的工具和基础。例如学科论文、实验报告、练习作业都应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又如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板书字迹以及其他学科中的语文材料都具有语文学习的可效性。然而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误地认为语文教育只是语文学科的事,这种观点对语文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学校语文教育把语文课外活动和学校中的语文学习活动作为自己的两翼,使学生自觉自主、广泛及时地进行语文实践,形成现代的、开放的语文教育系统的深层结构,成为多样的、全方位的语文教育活动。这是语文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总之,单一的结构不能反映复杂系统的本质,只有搞清楚系统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语文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虽然都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总是要相互碰撞,相互协调,不断重新组合,构成以深层结构为核心,与中层结构、表层结构组成系统的复合体,这就是系统要素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三
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必须接受语文教育,但是,并非每一个阶段都能系统地接受语文学科教育。语文学科教育是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学习阶段,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教育是语文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从系统观点分析,这个子系统由语文学科教育的要素、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整合而成。我们把它分别看作语文学科教育的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
(一)要素系统
任何存现系统都是由多要素组成的。语文学科教育系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首先呈现出它的静态特征,即指语文学科教育固有的构成要素;其相互间的关系,则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动态特征。我们称之为要素系统。
语文学科教育由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材、一定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构成。此外还应包括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练习、测试、教育评估等要素构成。在以上诸多要素中,教师、教材、学生是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封闭型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偏颇之处,在于只看到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存在,忽视了其他要素与他们的关系,特别三大要素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认为三大要素是静止的,互不关联的。这样,系统就不存在了,要素就不是系统的要素。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点,就是割裂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三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把教材看做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教法研究,忽视学法运用,把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结构分割开来,无法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本应具备整体功能。我们谓之静态,是指必须全面分析存在着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构;是指这种结构未发生活动时的状态,而非割裂要素关系,无视结构关系的静止观点。这是了解、分析语文教育系统的基本出发点。
(二)过程系统
要素系统只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结构,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横向构成。另一方面,系统要素因时空条件、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排列组合,各个要素在不同条件,不同前提下居于不同地位,显示出不同的功能,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变化的过程中实现,这就是语文教育的过程系统。有人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观点。我们以为从要素系统的静止状态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教师、学生、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并非只处于固定不变的位置上。例如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在讲授中既有主导的作用,又有主体作用;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讲的客体,二者只有统一于同一过程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多样的而非静态的、单一的。又如教材在教学过程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也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的对象,而且在不同教学方法中其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要素的有效组合必须通过反馈机制实现互控才能形成。反馈机制在过程系统中有两种形态: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双向交流是典型的即时反馈。高明的教师懂得如何变换信源(主要是教材),输出信息(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组合信息;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的反馈,调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打破消极思维定势,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延时反馈就是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从输出检查输入:教育目标对教育质量实行控制,通过检查测试,教育评估,评价教育教学的中间阶段——某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如果课程设置合理、教育内容恰当、教育活动合体,却仍然达不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就应当调整教育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学生基础不一,单凭考试成绩或升学率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将有碍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根本方向。
(三)状态系统
所谓状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育活动的态势。一方面是教师的各种素养,如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思维品格、人格道德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条件、兴趣指向、活动能力的综合运用。状态系统则是上述诸多要素的契合、统一。要改变语文学科教育滞后的现状,就必须把握状态系统的特质,使整个语文教育系统顺利运行。
语文学科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社会各层次所需要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培养学生具备各层次中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以问题为教育的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教育的中心。让学习者懂得对接收的语文信息怎样加以分类,怎样评价语文信息,怎样改变语文信息的所属范畴,怎样从具体的语文现象上升为抽象的语文的本质,并返回运用语文工具的实践。简言之,以问题为中心就是通过师生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形成问题情境,不断实现学习迁移,始终保持和发挥这种心智能力,解决情境问题,从而形成终身语文教育的态势。
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如果各自处在静态中,不发生耦联,譬如教学脱节,只讲不练,就不能形成教学状态。或者即使发生了教学状态,形成了一定的耦联,但是由于教授内容不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不适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条件,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那么,已经发生的教学状态都随时可能因为教者和学者彼此不协调而被打破,不能形成状态系统。建立语文学科教育的状态系统模型,就是要善于设置情境问题,假设教学情境把新的问题放在已知的相应情况中解决,即把握各类语文知识的相关性,学习方法的相似性、解决问题的类同性。简言之就是使教育者把握理论的类似、方法的类似,上升为把握类似的类似。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育系统由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组成。它们不仅成为各自的独立系统,而且每个要素都活跃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状态之中。我们可以从过程中去研究确定状态,状态则可以调控、预测过程。这样,就整合而成语文学科教育系统,使之真正成为语文教育主要的、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