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的多重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2)03-0091-0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和重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近年来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如此重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哪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呢?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增长和政治变化、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和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和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些敏感问题,对我们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十分有益。
1.正面影响分析。(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了配置效果。这样可以使参与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多种机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并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受益。当然,获得机遇及受益的程度与参与国的经济与技术基础、参与程度、参与方式、发挥的作用等因素直接相关。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协调发展,增强了各国经济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依存度。这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与资本自由流动而推动的。正是由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使各国都非常重视世界经济的走向与发展趋势,期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益。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明显增强,依存度越来越高。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对外的依存度已高达50%~60%,我国也在20%~30%。
(3)经济全球化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速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没有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和直接,使科技开发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扩散面越来越广,速度也越来越快。根据中科院牛文元的研究报告,近三十年来世界技术转移周期曲线充分证实了这一基本事实。第一产业的硬技术转移周期已从平均十年降低为四年;第二产业硬技术转移周期已从平均五年降低为两年;第三产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则从平均两年降低为半年;而信息软件更从过去的平均一年降低为两个月。这种转移周期的显著缩短,给经济全球化以有力的支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使贸易、投资、金融业务等在瞬间完成,使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经营与管理更加国际化,效益更高,成本更低。可见,没有经济全球化对科技的内在需求和推动,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
(4)经济全球化对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起了直接作用。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既减少了配置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又使产品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以向参与者提供各种相关的生产技术支持、现成的经营管理经验、已有的经验教训借鉴和市场预测信息,大大缩短了生产技术的磨合期和熟练期,使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降低成为现实。
(5)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经济交往规则与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健康发展。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各国经济交往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密切交往,加强联系,才能逐步形成相应的交往规则。过去国际经济交往中形成的各种规则、制度是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一样。然而,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会对世界经济活动的制度建设和规则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若没有完备的制度和规则来保障,恐怕难以有效进行,这也是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为什么总在旷日持久地磋商与谈判的直接原因。当然,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都是相对而言的,是动态发展的,或者说总是不完善的。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前文曾经谈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完善。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际进程看,的确每一步都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有层次、有阶段的递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何况经济一体化还会涉及到好多非经济的敏感问题,如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主权、民族传统等。因此,不能把经济一体化理解为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一体化,这是理想化。
2.负面影响分析。(1)从经济角度看有以下负面影响。首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将成为一种常态。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及依赖性不断增强,从而使各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任何波动都会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任何一个国家内部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波动或失衡都会影响到它的外部,进而很快波及到与其有经济交往的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衡甚至出现危机。二是国际游资的快速膨胀与投资的自由化发展成为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并成为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主要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有关,好多管制的规则是在事后才协商制定的。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具体表现。
其次,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无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财富在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多地向发达国家和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为高收入发达国家人均GDP的2.4%,即差距为43倍;到1994年两者比例变为1.6%,差距为62倍(注:我们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DB/OL],见http://lyt.middlewest.com.cn/kfyt/6-11/2.htm)。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十年前是36个,五年前是42个,现在(2000年初)是48个。尤其是全世界有十亿人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28亿人每天收入不足两美元;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口享用着全球80%多的财富,从而使穷国与富国人均收入的差距扩大到200倍以上。造成全球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条原因不容忽视。一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有参与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从中获益,但绝不可能是利益均沾。发达国家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必然要在全球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地位使发达国家在价格和交往规则制定等方面占据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他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和作为劳动力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往时获得更多的利益。二是由于名义汇率降低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GNP名义值减少,进而造成实际贬值。据有关专家分析,过去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进而使货币名义贬值,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的专家估计,这种状况可能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GNP名义值倒退了将近十年。三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使一些国家社会政策的功能弱化,加剧了贫富分化。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有效的社会政策来缓冲与修补。但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和稳定,使社会政策的这种平抑差距的功能显得苍白无力,这不能不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关注。难怪有人疾呼“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仍在并存,占世界人口1/5的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人似乎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无关。
第三,全球经济运行规则的垄断性仍在蔓延和发展。不可否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有关国际经济关系规则的制定,尤其是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交往制度、规则和秩序的形成,客观上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交往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这些制度和规则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世界各国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特别要求对竞争规则、资源流动、环境保护及垄断行为等进行有效规范,建立公平的运行规则与机制。然而,这些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几个大国把持下,既缺乏应有的民主监督,又没有公众合法性压力,因而要么缺乏应有的权限,要么缺乏必要的行动能力,要么更为关注推进自由化和削弱民族化。尽管这些国际性经济组织也有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且有较为规范的决策机制,但其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实际上垄断了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权。难怪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历来“游戏规则”的制定总是强者的专利,没有经济实力的参与总是有限的。
第四,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从世界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观愿望看,都希望在参与过程中既能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又能维护自己国家的经济主权,但事实上是难以两全其美的。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在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体系形成和统一的金融政策(即1991年1月欧元汇率区启动)的实施,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步让渡给超越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事实上,这种主权的让渡曾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甚至也多次危及到欧盟经济体的存亡。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如此了。分析各国经济主权面临挑战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这一点无论从世界贸易组织(即WTO,原为关贸总协定)的历次贸易自由化谈判来看,还是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而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来看,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国家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当然,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经济力量对各国经济主权的压抑而产生的被动让渡,跨国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想方设法扩大与维护自己的利益。如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合法避税,并通过这种手段或其它渠道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转移,导致对东道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许多国家或地区出现汇率动荡的时期,跨国公司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时,应充分考虑可能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带来的副作用。难怪近年来许多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与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事实是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国的汇率稳定就难以维持,二者只能取其一,这就是学者们所称的“蒙代尔三角”。因此,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一国若要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然要在汇率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渡;反过来若要维持汇率稳定,就必然要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让渡某些主权。除非排除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两者才能实现。
(2)从社会角度看有以下负面影响。首先,政治价值的冲突在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政治利益的冲突,故经济的扩张必然会导致政治的扩张。如少数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场,必然要在政治舞台上充当霸主,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也必然会使各国在政治价值上的冲突进一步加深。从政治价值冲突的主要内容看,一是在“人权”问题上,二是在“国家主权”上。在“人权”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影响,宣扬“天赋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观念,甚至直接干涉别国的内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矛盾与分歧必然会演化为政治价值的冲突,而且也必然会出现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或本民族利益的斗争。在“国家主权”问题上,随着跨国经济主体、跨国资本和跨国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和发展,的确出现了超越各国国界和国家主权的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使一些发达国家和西方学者借此提出了许多错误观点,以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如一些西方学者以资本无国籍为前提,推导出国家无主权的结论,大肆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亡论”等谬论,借以为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和践踏别国主权提供辩护。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的国家主权并不矛盾,一些国家为了与国际经济接轨加强对外开放、实施改革政策,并不是放弃国家主权。反倒是彼此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注意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加强协调与磋商,才能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否则,只能带来争端、冲突和不协调发展。
其次,文化价值的冲突加剧。无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全球性流动,的确也为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关载体和渠道,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学习与交流。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了维护和扩张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在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宣扬文化“同质论”、“趋同论”,为其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服务。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就是民族文化,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就越能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带来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一国学习、借鉴别国或别的民族的文化就在于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交往来看,尽管某些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但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异性乃至对立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突出。这说明文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和吸收是有选择的,搞文化扩张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经济全球化中相互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再则,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尽管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但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毒或有害垃圾,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又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绝大部分有毒污染是发达国家造成的,二十多个发达国家生产的垃圾中有95%为有毒垃圾(注:郝立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N].光明日报,2000-01-11.)。因此,世界“家园问题”已越来越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在《千年报告》中曾指出:“半个世纪多前,在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时代,没有人想到,当代给予后代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未来会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注:经济全球化:充满矛盾的进程[DB/OL].http://news.chinaren.com/84/10047581.shtml)与此同时,市场化中的资源过度消耗与扩张,城市化的不协调发展,财富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富国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与“普及”效应,也是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必然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与布局的大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型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不但没有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承担更多的责任,反而想办法推卸责任。因此,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分析
1.有利因素分析。(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社会边界的不断扩展,使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产业和技术优势等掌握着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尤其是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优势,可以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的内涵不断拓展,并源源不断地获得由这种分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2)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各利益集团参与成本的多少和所获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即取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制度安排使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因此,无论从国内或国际看,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较为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都使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为其获得更多的收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相对优势收益。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经济全球化中“公平参与”和“公平竞争”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表现在进入市场之前的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如发达国家生产要素的高技术含量、先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完善的生产技术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等。由此可见,这种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双方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是有明显悬殊的,其公平参与和竞争的能力高低也是不言而喻的。有人称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尽管言辞过于激烈,但问题的实质却暴露无遗。因此,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源禀赋的高质量可以获得绝对多的收益已是不争的事实。
(4)控制着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规则、政策以及流向和方式。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说,作为国际上惟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但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特别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已基本上由该组织代为运作。从该组织给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贷款来看,许多款项都严格体现着发达国家的意图,并对受贷国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和要求,甚至直接要求调整或改革国内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向。尤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日元、马克及欧元基本垄断了市场交易的全部份额,使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货币政策制定权来左右资金流动、改变货币资本的流动方向和交易方式。这些都为发达国家进一步支撑和繁荣市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负面影响分析。(1)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主要产业的效率、国际竞争力以及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等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率也持续保持了正的速度,但也面临着许多负面影响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就比较大,就业的整体增长率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的发达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收购和并购有关,购并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使减员成为可能。再加上跨国经营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吸纳有关国家的劳动力,也必然要减少本国的劳动力。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实际失业率已从十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注:王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对策[DB/OL].http://unionforum.cei.gov.cn/cass/report/wjwm-casrep-1999122901.htm.)。
(2)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弱化,“福利社会”面临挑战。一般来说,政府要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及其政策来实现的。而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以及国际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发达国家的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反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殖税的征收比率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一方面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功能在不断弱化。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德国在1983年至1995年公司和其它独立经营者的税赋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就从13.1%下降到5.7%,利润税率从1980年的37%下降到1994年的25%(注:王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对策[DB/OL].http://unionforum.cei.gov.cn/cass/report/wjwm-casrep-1999122901.htm.)。正是由于政府收入的减少,从而既造成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减少,又影响到其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过去那种“福利社会”的形象正面临挑战。
(3)国际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使发达国家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因为资本也与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也会在国际上寻求宽松优惠的经营环境与条件,这便使资本投机与外逃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发达国家在面对资本外逃和投机性冲击时也是苦乐不均的,难以形成共识和统一行动来对付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资本外逃与金融投机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不少发达国家为了吸引并留住资本,竞相提高了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剧了投机性活动的不断发展。
(4)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导致劳资矛盾加剧,公众认同感不断下降。有关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财富不断向占人口20%的富人集中,即向大资本所有者、成功的经理阶层、优秀的研究开发者等人集中。如美国目前最富有的一万户家庭拥有全部私人财产的1/3左右;上层经理的收入近20年来上升了约66%。与此同时,大部分人的实际工资又有所下降。如美国近二十五年来,4/5雇员的小时实际工资下降了11%。但工人的工作时间却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如国际劳工组织统计表明,美国的平均工作时间已从每年1500小时左右增加到2000小时,超过了被认为是“工作机器”的日本的1800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工会组织也在不断萎缩,作用越来越小,工人的谈判能力明显减弱。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人参加工会组织的人数已下降到只占15%。这些都说明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仍在进一步演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分析。(1)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大家知道,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最缺少、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技术,其优势则是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这种资源供给结构是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正好推动了经济资源的全球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提供了机会,尤其是资金和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和技术,发展有关产业,既改善了国内的资源供给结构,又使得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当然,发展中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应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有计划地进行,否则引进不当或配置不当还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而且转移的形式主要是合资、独资、入股等,并伴随着对发达国家的许多优惠条件。因此,产业的转移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用非常明显。同时,产业水平的提高也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收入较低,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如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产品销售不畅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而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使他们可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因为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通过产业的转移不仅可以拿到较多的利益,而且可以专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使发展中国家首先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领域,这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产业领域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完善,有利于创新本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带来了资本、技术、产业的转移和提升以及外贸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带来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概念,包括经济运行的制度和管理环境等方面的新思维与新实践。这一方面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本国经济体制改革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对发达国家规范的经济管理规则、制度、方法的学习、研究与借鉴,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完善经济制度的内涵、运行方式和管理方法,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转型起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2.负面影响分析。(1)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首先,由于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以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而必然会与所在投资国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与对立。其次,由于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属性,即“无国籍”与无民族认同感的性质,因而发展中国家大量通过贷款引进的资本,在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债务负担,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因债务危机而引起的麻烦并不少见。再则,跨国资本的大量进入还增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以可乘之机。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的难度更大。
(2)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是以发达国家的制度与规则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经济制度与规则的进一步延伸。尽管也有国际间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但其结果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这样一来,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制度与规则,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缺乏实施和运用这些制度与规则的实践经验,故就得多发生熟悉、运用、实践等方面的成本,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交易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3)汇率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强烈。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最初涉及的领域是外汇领域。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对国际市场的汇率形成没有多少影响力,故容易受到汇率波动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及其风险的影响。尽管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和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这种影响,纷纷选择了与贸易伙伴国货币挂勾的“钉住汇率制度”,然而最终还是难以奏效的。因为“钉住汇率制度”一旦选择,就等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建立了不完全的货币区,对初期发展的正面影响还较为显著。但随着经济交往的发展,这种关系还要求它们之间在其它宏观经济政策和指标方面进一步趋同和协调。由于这种趋同和协调事实上又是难以实现的(即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趋同和协调,他们又不主动、也不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趋同和协调),这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且一旦这些差异达到一定程度,“钉住汇率制度”所确定的官方汇价与市场汇价之间就会出现差异,使外汇投机成为可能,最终导致“钉住汇率制度”崩溃。因此,发展中国家处于非常为难的境地,若主动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就可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条件;若坚持这一制度,又面临着必须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趋同和协调,实际上等于丧失了经济主权。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没有什么竞争力。即便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而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也们在经济全球化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决策与选择失误,尤其是产业领域的选择失误,就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与拥有百亿、千亿美元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竞争,就是倾国家之力也难以奏效,其结果只能是对民族工业的毁灭性打击。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