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等特点。因此教师抓住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新教学,能够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初中、生物、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会学习的学习机器,需要的是会学习、会创新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步步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被动的地位”的局面。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活动的空间
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美国某初中生物课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中国某考察团到该学校观摩生物课。当同学们到讲台前领取蚯蚓时,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这位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似乎很差,但学生收获却很大,每个学生都亲自感触到了蚯蚓粘滑的体表及蠕动,有的同学还勇敢地品尝了蚯蚓是什么味道。我们的课堂中很少见到。为什么教师不将蚯蚓分发给每位学生?为什么教师不让学习小组长领取?假若在实验前我们的教师就将蚯蚓用解剖盘放在每位同学的桌子上,如此种种假设,在中国的课堂里都是既成事实,其效果却大相径庭。问题出在哪里呢?关键之一是美国的教师注重了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有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有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就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是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而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以限制教师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教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45分钟,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时间的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习活动的空间。(1)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一点的学生干不完、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质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发,扩展学生自我活动的空间。例如,实施小班化教学,缩短讲授时间,允许部分学生不必围绕教师和黑板转,对他们的要求也可以是跳跃式的与教师配合。(2)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空间。对学习的空间、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都应列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加工和布置。
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不停留于直观和表面。(1)不断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变知识灌输式教学为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通过纵向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多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扩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空间性。纵向思维好比在挖深同一个洞,而横向思维则是在试着到别处挖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思维定势把学生禁锢在一个思维通道时,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去挖洞”往往不失为创新的好办法。如爱迪生寻找电灯泡所需的最佳材料,就采用了此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和“一般”引导学生探究“次要”和“个别”等问题,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要结合生物体结构和生理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检验方案、优化方案是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好办法。
三、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由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总体设计,落实学生学习目标,各智能小组分工完成五个篇章(新闻报道、调查汇报、SOS角色体验、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的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一起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把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内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开展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了解科学现象对自己、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进而明白为什么要学好生物学,同时,使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主要是探究过程,理解前人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将其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决身边发现的问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去发现问题或直接以对话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探究实验周期较长,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实验不是一堂课可以完成的,在接着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其实验的结果根本无法得出,因此,也常常会被有些老师或者放弃,或者用多媒体来替代,其实这都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
总之,在当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思维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志东.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廖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空间论文; 蚯蚓论文; 科学论文; 时间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